2022年工作谋划
来源: 海工园(寅阳镇) 发布时间:2021-12-23 16:07 累计次数: 字体:[ ]

一、聚力壮大实体经济,加快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

认真贯彻市十四次党代会精神,锚定500亿目标不动摇,园区经济发展局将从紧从早谋划,积极开展项目招引、推进项目落地、挖掘经济发展潜力,主要抓好三方面内容。

一是进一步加大招商选资力度。致力于提升现有产业技术水平、壮大现有产业规模,提升园区综合竞争力,盘活现有存量土地和厂房等资源,积极招引配套企业,延长产业链,实现从低端量产向高端智造的转变,意在招引一批品质好、产出高的优质企业落户发展,壮大园区整体总量,提升园区整体质量,促进园区经济创新有序发展。

二是进一步提升企业服务效率。在企业注册、项目审批、项目建设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实践好“一站式”服务,持续发挥好服务型部门的作用。继续将“抓开工促进度”作为项目建设工作的核心。通过园区项目建设周例会制度,落实大项目领导挂钩制度,进一步调动各方资源,协调解决一批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具体问题。重点跟踪并做好京沪跨径桥梁生产基地项目、润邦总部搬迁、寰宇东方智能绿色车间技改等大项目的开工前期准备工作,确保项目及时开工建设。

三是进一步解决企业遗留问题。加大调研走访力度,关注企业订单、生产、销售情况等发展动态的同时,旨在帮助企业在遗留问题的解决上多下功夫,做到上通下达,积极对接有关部门,协助企业一起解决遗留问题,进一步保障企业健康长效发展。力争明年园区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工业总产值、工业应税销售等经济数据稳步提升。

二、聚力完善功能品质,加快塑造新时代美丽城乡

一是新型城镇化与产城互动同频共振。依托特色海工产业优势,加快产城融合步伐,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新型化城镇。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坚持“打造中国一流,世界知名海工及重装备产业基地”的目标定位,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实现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同步发展,为吸引各类产业人才落户区镇提供条件。补齐基础配套短板在完成侯字小区配套服务区、白港村公共服务综合配套项目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延续的中远生活区安置点、西功能区、华滋配套服务区一期项目,并实现竣工营业,同时启动东恒盛配套服务区建设,真正解决产业人才及一线产业工人日常生活需求。

二是新型城镇化与镇区配套同频共振。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渠道和长效的新城区开发建设模式。通过增减挂钩、土地出让等方式积极筹措资金,进一步弥补财政缺口。重点推进城市综合体、东部医疗中心、新城区文体中心等项目建设,推进新城区东环路延伸段、志远南路、和景路等道路建设;在老镇区和并撤并镇改造方面,重点推进和合镇农贸市场开发新建、老寅阳镇农贸市场改造、老寅阳集镇整治提升等工作。  

三是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同频共振。充分利用新型城镇化的集聚带动作用,在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上同步规划,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在挖掘资源潜力上想办法。以“三调”为契机,进一步向内向深挖潜力,盘活农村闲置建设用地,尽快启动第二期弃宅进镇、征地拆迁等项目确保全面完成任务;同时围绕镇区相关地块,推动和合初中、东岳药业等重点地块开发利用。在壮大乡村经济谋出路依托新型化城镇和沿江产业带的资源辐射,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推动村企对接项目,激活村级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保障居民就近就业,切实增加富民渠道,让美丽乡村建设更有里子。在实现生态宜居上下功夫。统筹推进城乡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路网结构,加快推进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农村危桥改造等项目,持续做好农村改厕、农村垃圾房建设、污水管网建设等工作,让美丽乡村建设更有面子。

四是新型城镇化与城市管理同频共振。依托2021年年内即将竣工的为民服务中心大楼项目,实现区镇为民服务中心、镇域指挥中心、综合执法局“三整合”办公,真正体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为群众办事提供更便利的场所环境。同时以此次整合为契机,不断加强管理的系统化、专业化、智慧化,让城镇更宜居,让居民更幸福

三、聚力强化民生保障,全面筑就高品质美好生活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打好脱贫攻坚收官战,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协同推进各项民生保障措施落地生效,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社会治理更加精准高效、社会环境更加安全稳定,发展成果更大程度惠及人民。

一是大力促进富民增收。围绕“三落实”、“三精准”、“三保障”,提高脱贫攻坚质量,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建立健全巩固脱贫成效的长效机制,抓好产业扶贫和就业创业扶贫。加快培育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有针对性的发展集体经济,坚持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大力发展股份合作型、资源开发型、资产经营型、为农服务型、资金增值型集体经济,同时多头并举推动企村联建,有效实现农民增收,推动村企合作双赢。

二是大力保障改善民生。坚持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多办利民实事,多解民生难事,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面,持续提高城乡低保、临时救助、残疾补助等社会救助标准。深入实施群名参保扩面专项行动,全面落实降低社保费率政策,有力推进广大群众刚性进保。坚持以“围绕发展抓退役军人服务,抓好退役军人服务促发展”的指导思想,促进退役军人服务工作向更深层次发展。落实落细援企稳岗扩就业各项措施,针对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人群等重点群体开展技能培训,抓好就业保障。积极做好民族宗教、统战、精神文明创建等工作。

四、聚力强化数据融合,打造镇域综合执法新模式

紧抓江苏省南通市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的契机,在区镇执法队伍“三整合”改革的基础上,依托镇级指挥中心的建立,将大数据运用于综合执法领域,致力实现行政执法上下联动、左右贯通、精简高效的目标要求,打造“大数据+指挥中心+综合执法队伍”综合执法新模式。

一是打通数据壁垒,实现数据汇聚融合。依托镇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构建执法信息大数据库,对辖区内与监管执法相关的视频监控、数字城管、全要素网格、12345政务热线以及镇域治理“1+9”现代化指挥平台进行协调整合,从而实现了对党的建设、社会治理、联动指挥、综合执法、审批服务等数据集中汇聚、集智分析、集成共用,打通信息孤岛,实现各条线数据信息的相互关联、融合,为分析研判、精准派单提供信息支撑,实现辖区内各类行政执法队伍的执法信息一网办理、实时共享。

二是优化联动执法,实现执法精准高效。以镇域指挥中心为中枢,统一交办来自线上、线下的各类诉求,形成“一门受理、一体派发、分类处置、协调联动、复核回访、督办问效、办结归档”的闭环运行模式,并由区镇建立以主要领导牵头挂帅、各职能部门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指挥中心综合调度的联动体系,定期召开综合行政执法联动指挥联席会议,统筹推动综合执法、公安、市场监管等执法机构工作有机融合,初步破解了跨部门、跨层级的执法难题。

三是融合网格力量,实现执法全域覆盖。以推进全要素网格化治理为抓手,创新基层治理手段和载体,实现综合执法全域覆盖。夯实网格基础。整合村干部、综合执法辅助人员、村居辅警等基层一线人员进网格,纵向贯通镇、村、网格三级,构建起多元化、全方位的人防体系。通过网格长、网格员的日常巡查,区镇综合行政执法力量仿佛有了“千里眼、顺风耳",在违法行为发生之初,即可准确掌握信息,及时处置。

五、聚力加强党建引领,全力彰显勤政廉政精气神

一是高举旗帜,坚定理想信念。始终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力抓好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确保工作方向不偏移。深入学习中央、省、市和启东市委重要会议精神,落实贯彻重大决策部署,并依照区镇实际,创新工作思路促进相关政策落地生效。抓紧抓实巡视、审计、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为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二是务实担当,打造狼性队伍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部署,着力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职能,全方位精细化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坚持育用结合,制定年轻干部专项培养计划,持续推进“青蓝工程”。继续开展“攻坚有我”行动,大力发扬“狼性”精神”。扎实做好“五好五强  接力争先”好班子建设。用好干部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进一步树立讲担当、重实干的导向,切实保护好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三是依法行政,强化法治理念。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将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坚决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决定,坚持重大事项向市人大报告、向市政协通报,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监察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加强政府内部监督和审计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信息公开,落实好群众知情权、监督权。

四是廉洁履职锻造过硬作风严格履行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向纵深拓展。严格遵循八项规定,持续整治“四风”,打造阳光清廉政府。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树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廉洁高效的政府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