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信息 > 统计分析

2019年三季度启东规上工业企业能耗情况分析

来源: 启东市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9-10-15 字体:[ ]

消费结构有待优化,节能形势依然严峻

--2019年三季度启东规上工业企业能耗情况分析

2019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决胜之年,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节能减排工作。上半年,南通市单位GDP能耗下降5.4%,我市单位GDP能耗下降率2.9%,在九个县市区中排名第八。1-9月,因江苏大唐吕四港发电有限公司、江苏华峰超纤有限公司、启东天楹环保能源有限公司三家高耗能企业综合能耗的增加拉高了全市的综合能耗,节能形势相当严竣。

一、全市规模工业能源消耗情况

1、轻、重工业消费情况。1-9月全市54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总量为200.13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2.25%。我市三大高耗能企业江苏大唐吕四港发电有限公司、江苏华峰超纤有限公司、启东天楹环保能源有限公司共消费能源171.06万吨标煤,占全市总能耗的85.47%。全市规上重工业能耗总量为182.73万吨,占规模以上工业能耗总量的91.3%,同比增长1.41%,轻工业能耗总量为17.40万吨标准煤,占规模以上工业能耗总量的8.7%,同比增长12.4%,主要是纺织行业综合能耗增长拉高了轻工业的总能耗。

2.主要传统能源品种消费情况。从主要能源消费品种看,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要能源品种结构依旧比较单一。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煤消费量为438.2万吨,同比增长3.28%;汽油2865吨,同比下降57.19%;柴油7363吨,同比增长42.67%,主要是启东中远海运海洋有限公司今年的项目试运行的比较多,消费柴油量较多;热力4890343百万千焦,同比增长53.37%;电力207625万千瓦时,同比下降1.65%。

3.高耗能行业消费情况。三季度,全市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171.33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84%,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85.61%。高耗能行业中综合能源消费量呈现“三升一降一平”的格局,其中上升的行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1346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626%;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4671吨标准煤,同比增长40.74%,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1620886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71%。持平的行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综合能耗74866吨标准煤,下降的行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11553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4.27%。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能源的消费结构不合理。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政府的广泛宣传,我市使用清洁能源的企业有所增加,但还是屈指可数。江苏吕四大唐电厂是我市的重点耗能企业,能耗占全市能耗总量的78%左右,该企业主要以煤炭发电为主,因此在最近几年我市的能源消费结构不可能有大的改变。

2.能耗下降空间缩小,节能降耗难度逐年加大。当前,我市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加速期,今年新增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30多家,导致能源消费量快速增加;二是我市的单位GDP能耗的基数在南通九县市区中最小,下降的空间很小;三是随着我市节能降耗工作的不断推进,企业节能技术不断提高,耗能设备不断更新,2017年、2018年节能技术改造和重点节能项目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后,节能降耗空间逐年缩小。

3.节能形势相当严竣。今年我市节能压力比较大,一是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较多,二是江苏华峰超纤材料有限公司是我市能耗仅次于吕四大唐电厂的高耗能企业,这家企业的生产规模在不断扩大,本期已消费能耗10.36万吨,同比增长25.52%。三是吕四大唐电厂本期的发电量88.88亿千瓦时,同期90.77亿千瓦时,而综合能耗本期158万吨标煤,同期154.8万吨,究其原因,是企业的发电量受到一定的限制,机组不在经济区间运行,增加了供电煤耗。四是启东天楹环保能源有限公司今年焚烧的垃圾量远超同期,综合能耗2.67万吨,同比增加15.53%,导致综合能耗同比增长

三、进一步做好节能工作的几点建议与措施

1.坚定不移推进节能工作

一是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制定更为严格的淘汰落后产能标准,制定

非电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在纺织、化工、印染、电镀、机械等其他传统行业退出一批低端低效产能,转移、升级和重组一比化工企业。二是大力培育新兴绿色产业。切实推进产业升级,培育新兴产业集群,进一步提高产业发展质量。

2.强化节能监察审计工作

加强节能管理,推广能效管理平台建设。在已经挂牌成立节能监察中心的基础上,完善节能监察体系,充实节能监察机构,进一步加强节能执法,强化节能监察、节能审计工作,引导重点用能企业进行高能耗落后机电设备、落后生产工艺的转型升级,确保完成2019年度节能监察任务。

3.强化企业节能意识

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必须强化企业节能意识,继续加大技术改造步伐,鼓励节能技术、节能产品的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