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东市商务局2023年工作计划
来源: 启东市商务局 发布时间:2023-01-03 17:04 累计次数: 字体:[ ]

2023年,我局将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各项要求,在全面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要求的前提下,深入实施接轨上海和向海发展战略,聚焦重特大项目招引,全力推动外资扩量提质,加快口岸开放步伐,打造内外贸“双循环”新高地,为谱写启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贡献商务份额。

(一)树牢“项目为王”理念,精准谋划抓招引

紧紧围绕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会目标任务,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拓宽工作思路,提升工作效率,主攻重特大项目,在重特大项目签约落户和对接上海领域取得新的突破,确保全年引进高质量产业项目不少于100个,其中10亿元(1亿美元)以上重特大项目30个。

一是转理念,在项目招引成效上求突破。充分认识项目招引对后续项目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以“看清”、“看齐”、“看准”三大理念,让“以质取胜”成为招商引资新常态。看清形势谋先机。抢抓常态化疫情下上海、苏南新一轮产业外溢和广深地区“专精特新”企业孵化成熟、向外扩张这两大新机遇,坚定不移将上海、苏南、广深作为招商引资的主阵地,瞄准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产业龙头,精准对接。看齐苏南树标杆。我市签约重大项目数量在南通排名靠前,但与苏南先进县市相比,无论在项目总量和质效,还是在产业聚焦和外资集聚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接下来,我们要对标苏南,树立新标杆,全力推进启东-吴江高端制造产业园区建设,加快产业融合发展。看准产业求突破。围绕临港产业,进一步放大港口资源优势,力争百亿级重大项目招引实现新突破。围绕战略新兴产业,瞄准行业龙头和高精尖企业,招引一批高科技型项目落户,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强本领,在项目招引能力上再提升。创新招商方式。紧盯央企总部招商,加强与中信重工、东方电气、中外运等央企国企对接,推动设立区域总部。借力中介机构招商,加强与戴德梁行、仲量联行等“五大行”对接合作,挖掘外资信息。加强商会协会招商,深化与苏商会、行业协会等合作,精准对接项目。利用乡贤资源,加强沟通联系,融入“朋友圈”,打好“感情牌”,扩展“项目源”,确保全年新增有效项目信息不少于500条。加强队伍建设。调优配强招商队伍,选派懂经济、熟产业、能谈判、善沟通的专业招商人员驻点招商。定期加强实务培训,提升队伍招商专业化和实战化水平。强化项目研判。以“公平、公正、专业、严肃”为原则,强化“亩均论英雄”导向,重点关注投资项目的科技含量、亩均税收、度电销售、单位产值污染排放量等重点指标,招引一批高质量项目。

三是聚合力,在项目落地保障上再强化。健全资源统筹调动机制。进一步树牢“全市招商一盘棋”理念,统筹全市招商资源,加强区镇、部门协同推进项目合力,有效避免“内卷”。提升平台承载能级。进一步发挥主要经济园区承载外资和先进制造业主阵地作用,深入实施“空间再造”工程,鼓励有条件的区镇与国有平台共建标准厂房,拓展“专精特新”项目承载空间。提升项目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市领导挂钩联系重大项目和项目分级动态管理机制。以“项目开工快作为检验招引成效好的唯一标准”建立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从洽谈、签约、注册,到办理三证、开工建设等环节,专人专班专题做好全过程“保姆式”服务,推动在谈项目快签约、签约项目快落地。

(二)锚定扩量提质目标,精准施策稳外资

认真落实好稳外资各项政策措施,锚定年度目标,坚持精准施策,加大外资制造业项目招引力度,以更强决心、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动外资规模稳中有进、外资结构逐步优化、外资质量持续提升,促进我市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聚焦外资招引。聚焦行业领军型外资企业、细分领域专精特新外资企业,着力招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外资项目;拓宽引资渠道,积极对接世界五大行、外资银行、外商协会、国际知名会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努力拓展外资项目源头,积极捕捉外资项目信息。新签约并注册(含增资)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重大外资项目12个。

二是聚焦外资到账。定期了解外资企业未按合同约定及时到账、项目投资建设缓慢等原因,协调解决企业在到账制约、生产经营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实时跟踪项目建设进度,制定外资到账实施方案,加快广钢空分、易事特、丰树、港跃新能源、松芝空调、金马乐器等已注册项目外资到账,明确外资到账时间,确保外资早到账、快到账。

三是聚焦外资服务。常态化开展外资企业大走访活动,通过座谈交流、参观调研等形式,持续服务好江洲生态、好收成、药明康德、泰林建设、协鑫热熔胶等未分配利润前20外资企业,鼓励企业以未分配利润转增注册资本。同时,支持韩华新能源、药明康德发展总部经济,增加销售、结算、物流等职能,从制造向服务延伸,引导企业持续增资扩股,形成新的增长点。

(三)放大特色产业优势,精准转型强外贸

一是紧抓重点版块,确保数据落地。抓海工装备板块。发挥海工船舶板块支撑作用,依托国家海工基地政策红利,推进海工园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建设,引导企业集体组团出海开拓国际市场。抓能源产业板块。推动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产业发展,在扩大启东海上风电产能基础上,引进优质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企业入驻启东,为外贸发展注入强大后劲。抓电动工具板块。推动建设国家级电动工具检测、认证中心,将基地打造成国家级先进的研发、生产、出口和检测基地,加快形成产业集群。

二是精准服务企业,加大补贴力度。继续加强对全市前20强重点外贸企业的动态监测,强化“一企一策”精准服务,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全力扶持中小微企业。结合国际国内形势,进一步调整外贸扶持政策,突出对企业参加线上线下展会的支持力度。积极开展双线代展业务,助力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继续主动帮助企业对接中信保,加大支持力度,提高最高赔偿限额,为企业提供融资方面需求,解决保函问题,进一步提高企业接单能力,助力企业按时完成订单交付。

三是挖掘存量数据,培育新增长点。加速本土数据回流。摸排生产在启东,数据计入外地的企业,推动其贸易数据回归启东。实现大唐进口煤数据本土化。抢抓外贸数据。继续着眼海工板块,对接企业集团总部,将关联企业进出口份额协调至启东公司。助力企业发展新业态。鼓励企业抢抓RCEP政策,加快传统外贸向跨境电商转型。成立跨境电商中心,通过企业开展线上直播引流营销。

四是优化政策扶持,促进外贸提质增量。深度开拓国际市场。通过为企业争取广交会等重点展会展位,主动对接进博会专业采购商等方式,争取多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展位。破解疫情制约,力争在企业开拓海外代展业务方面走在全省前列,以多元化、创新举措助力企业争订单、保市场、稳运行,加快走出去步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助力企业破解招引专业化人才及技术性工人的难题,解决海工领域特种工人严重匮乏问题,助力海工企业平稳发展;通过政策引导招引一批跨境电商专业人才,形成启东跨境电商人才生态圈,为跨境电商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五是扩大口岸开放,打造外贸增长新引擎。积极协调、沟通国家、省、市口岸主管部门、查验单位以及各级军方,推动启东口岸扩大开放计划获国务院批。完成华滋能源重大件泊位开放,协助推进中集太平洋西厂区码头开放。围绕提升电子口岸功能,提高外贸出口便利度,全力争取设立吕四港保税物流中心,为我市外贸增长打造新增长极。

(四)激活内贸流通活力,精准引导促转型

一是推进县域商贸体系建设。通过政府政策引导,改造现有的乡镇商贸中心、传统商业网点,改善乡镇消费环境,满足农民便利消费、就近销售和消费升级需求;推动农村传统商贸企业拓宽线上线下营销渠道,打造消费服务的新模式新场景;鼓励品牌企业下沉供应链,提供直供直销、集中采购、共同配送等服务,增加优质供给,推动城乡居民共享品质消费。

二是引导商贸企业做大做强。培育本市重点商贸流通企业,引导企业通过组织创新、资源整合做强做大,支持发展直营连锁、加盟连锁等经营模式,促进我市商业网络连锁化;增强电子商务对消费品市场的提升和带动作用,树立电商龙头标杆企业,形成示范效应,带动相关行业发展;加强对限额以上企业的摸底、培育、入库和名录库建设工作,把限额以上企业培育、入库作为稳增长、优结构的重中之重。

三是开展多元主题促销活动。进一步围绕释放消费潜力,巩固传统消费,发展新型消费,提升城市消费,扩大乡村消费等工作任务,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统筹谋划全年消费促进活动,营造浓厚消费氛围,确保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主题,全方位激发消费热情,释放消费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