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局“十三五”总结“十四五”规划报告
来源: 启东市商务局 发布时间:2021-10-25 14:37 累计次数: 字体:[ ]

“十三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局上下坚持党的十九大为引领,牢固确立“领跑沿海、融入上海、包容四海”的战略定位,积极应对宏观环境影响,加强经济形势研判和运行调节,坚定不移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着力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商务领域实现了快速健康发展,规模日益扩张,质量明显提升,影响力不断扩大,整体发展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一、“十三五”期间商务领域发展的总体情况

1.项目招引成果斐然。“十三五”期间,我市调整驻外招商组织架构,组建“一城三区”板块产业招商队伍,组建十个产业招商组和7个镇招商组,整合市招商局力量建立五个区域招商分局,各招商组分别由1名市领导挂帅,由相关区镇或部门主要领导、副职领导担任正副组长。区镇领导、招商人员在外招商时间明显增多。坚持每年在美国、欧盟、泰国、日韩、香港、台湾等地举办大型境外招商活动;突出委托招商、中介招商、以商引商;积极探索联合审议评价体系,促进招大选优引强。2020年,全市新引进签约注册亿元以上产业项目80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30个,比2019年全年多了14个;100亿元以上项目招引实现“零”的突破,引进了华峰可降解新材料一体化、益海嘉里金龙鱼食品工业园两个百亿级项目。

2.利用外资量质齐升。“十三五”期间,我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4.90亿美元,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12.5亿美元),同比“十二五”期间增长39.64%。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实际利用外资8.13亿美元,占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54.56%,同比“十二五”期间增长49.20%。“十三五”期间,我市累计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33家,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56个,占新批项目总数的42.11%。重大外资项目引进取得一定突破,五年间累计新批投资总额超千万美元项目100家,其中超3000万美元项目72家,超亿美元项目28家,新增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8家。2020年,我市实际利用外资3.43亿美元,同比增长12.72%,超额完成南通下达的全年加压目标任务,完成率列南通各县市第二,增幅列南通各县市第一。

3.对外贸易取得突破。“十三五”期间,我市大力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加快推进外贸转型升级,“省海工船舶基地”、“省电动工具基地”高质量发展能级不断提升,启东电动工具于2020年获评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电动工具)。2020年,我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出口额、进口额分别为215亿元、154亿元、61亿元。“十三五”期间,我市积极推动外贸优进优出,不断加强政策扶持,助推船企整合,发展跨境电商,积极争创国家级示范基地。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境内外重点展,引导企业有序“走出去”。“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进出口超100亿元企业2家,累计超10亿元企业8家。

4.口岸开放日新月异。“十三五”期间,我市口岸发展机遇不断提升,启东港口岸核心能力建设通过验收,有7家码头企业、11个泊位和1个海工坞实现正式开放、2个泊位通过省验收。2016年至2020年,启东港口岸累计实现外贸吞吐量1118.35万吨,年均增长率48.08%。口岸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取得显著成效,由单一依靠海工船舶制造产业优化升级为海工装备制造、船舶修造、煤炭、新能源(LNG)等产业齐头并进发展的多元化格局。通过大力推广“单一窗口”和“提前申报”,改革税收征管模式,完善关税保证保险等税收担保制度,加快了通关速度。2020年全年进口整体通关时间12.94小时,压缩比89.74%。

5.商贸流通蒸蒸日上。“十三五”期间全市商贸流通发展提档升级,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生产生活需要,商贸经济综合实力继续保持强劲,消费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城乡商业网点布局不断健全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逐步形成。2016年至2019年,全市社消零总额年均增长8%。2020年我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3.58亿元,增幅0.74%,列南通各县市区第一。限上批零住餐企业累计达到283家。

6.对外投资稳步增长。十三五期间,全市境外投资企业21家,中方协议投资额16087万美元。累计完成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29631万美元。林洋能源在新加坡投资设立公司,中方协议投资额5000万美元。江苏南通二建在泰国、马来西亚、柬埔寨、印度尼西亚、以色列等国家分别投资设立公司,中方协议投资额8615万美元,同时在以色列入围住宅建设5年资格,目前多个项目已经成功签约,项目审核与人员备案已完成。2020年,全市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6171万美元,同比增长-11.75%,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2.85%。

二、商务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招商引资仍有进步空间。专业招商力量还不强,专业招商成效不突出。外资大项目储备偏少,项目推进难度加大,短期内要实现落地、形成有效外资到帐还有较大不确定性;在已批准的外商投资项目中,制造业项目偏少。外商投资第三产业的行业结构也不合理,其中商业地产占第三产业外资项目的60%以上,影响了我市利用外资的质量以及后期持续增量。

对外贸易结构仍需完善。外贸结构还不尽合理,外贸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还不高。服务外包基础薄弱,与先进兄弟县市相比还有差距,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开放型经济的快速发展。

口岸开放平台尚显单薄。开放平台功能单一,缺少公共码头和保税功能载体。7个开放码头均为企业自用码头,缺少公共型集装箱码头。目前仅有1家公共型保税仓库,没有综合保税区或保税物流中心。

商贸流通发展亟需活力。居民消费缺乏新动力,消费增长后劲不足,新兴行业入驻启东不多;传统商业载体过剩和同质化竞争较明显,电子商务发展速度和规模不够快。

对外投资规模有待提升。我市企业 “走出去”规模与企业境外投资规模不够大。境外投资主体与投资对象有限,企业缺乏境外开拓意识以及匹配国际市场的人才。

三、“十四五”的目标与思路

“十四五”时期,启东市商务领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五年的努力,继续保持启东在南通经济指标排名中的领军位置,确保启东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的全面融入,显著提升启东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1.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促进产业转型与提升。

加大引资选资力度,更多引进代表转型升级方向的项目,大力引进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领军企业来启投资。“十四五”期间,力争实际利用外资12.8亿美元。

2.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提高外贸核心竞争力。

着力转变开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外贸优进优出建设,继续加强“省海工船舶基地”、“国家级电动工具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两大基地建设,提升外贸发展能级。力争“十四五”期间全市进出口总额累计175亿美元,其中出口额累计140亿美元,进口额累计35亿美元。

3.深入跟进口岸开放工作,建设一流进出口大港。

启东港口岸将进一步顺应《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建设要求,充分发挥口岸服务地方经济和外贸发展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空铁水联运、江海河联运,全面增强运输、物流、贸易、商务等服务功能。按照省委关于通州湾江苏新出海口建设的决策部署,围绕“大通州湾”以吕四港为起步港区的思路,加快推进口岸载体功能平台建设,全面提升口岸大通关功能,为启东社会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强有力的口岸支撑。

4.激发城市消费活力,促进商贸流通领域升级。

以加快市场体系建设为切入点,以培植大型骨干企业为支撑点,力争“十四五”末,限上批零住餐企业数达到600家、社消零总额达600亿元。以流通方式变革为创新点,以发展外向型流通经济为着力点,努力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促进商贸流通领域升级。 

5.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启东经济发展空间。

坚定不移地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鼓励和引导企业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发展,将企业的国内事业拓展到海外。力争“十四五”期间,实际境外投资额累计达5000万美元。

四、“十四五”期间商务领域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招商资源配置。

1.主攻重特大项目。坚持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围绕项目干,营造招引大项目、建设大项目的浓厚氛围。梳理、筛选全市在手在谈重特大项目,制定项目计划表,对重点项目实行“挂图作战”,把项目从招引到开工建设具体化、图表化、形象化,重点突出,节点明确。以“任务上墙、挂图作战”的管理方式,明确各责任部门承担的具体内容、工作措施、完成时限,保证项目推进工作的及时高效落实。

2.探索新型招商模式。持续巩固以商引商、委托招商、活动招商等传统招商方式,积极运用基金招商、市场化招商、科技招商等新兴招商方式,打好招商组合拳。注重基金招商。发挥已建立的“金北翼”政府产业母基金作用,聚焦生物医药、半导体、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进一步放大财政资金杠杆引导作用,吸引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加快项目落地。利用市场招商。鼓励重点园区平台积极探索市场化招商,由政府平台公司成立招商管理公司,组建市场化招商队伍,提高招商成效。突出科技招商。把招商引资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建立科技招商工作机制,主动服务科技型项目投产达效,积极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强强联合,充分发挥科技战线招商领军作用,实现招商分局与科技、人才部门的无缝对接,全力提升科技招商成效。

3.加大对接上海力度。深入实施对接浦东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深化沪启合作园区建设,导入一批优质产业和龙头项目。积极对接浦东,按照“张江标准”加快规划建设启东配套浦东产业园、东江生物医药产业园、半导体装备和材料产业园等三大对接浦东产业平台,探索“研发在张江,生产制造在启东”的产业合作新模式。围绕上海“十四五”规划提出的“3+6”重点产业体系,紧盯其中的电子信息、生命健康、高端装备等六大重点产业集群,主动承接高端制造业项目转移,进一步增强两地产业合作。

(二)加快外资到账进度,突出制造业外资利用

1.提高外资项目储备。实现量的突破。引导区镇、驻外招商分局围绕生命健康、海工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重点产业的外资项目,尽量扩大新设或增资企业数量。推动质的飞跃。进一步突出外资大项目招引力度,要在总投资超3000万美元的大项目个数上有突破,更要在制造业项目的占比上有所突破。

2.狠抓项目落地和到账。加快总投资15亿美元益海嘉里粮油加工项目正式投资协议的洽谈和签订,尽快注册落地;加快推进凌丰智能家居、松芝空调系统、通遂成套设备等在谈重点外资项目外资到账进程,着力提升注册项目的外资到账率;紧盯佳百味食品、极冠智能科技、邦全展示设备、迪康电力设备、金科纳米等已批项目到账情况,提高制造业外资到账占比;鼓励现有日立金属、西普拉制药、韩华新能源、药明康德等重点外资企业增资扩股,真正实现“以商招商、以外引外”的工作目标。

3.突出制造业外资利用。根据国家、省级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起草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利用外资工作的实施意见》,重点对制造业领域的新设和增资项目在用地成本、税收奖励、固定资产补贴等方面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扶持,提高对外资项目的吸引力;改进对区镇的考核办法,加大对制造业利用外资考核比重,促进利用外资结构优化,争取制造业外资占比有明显提升。

(三)提高对外贸易核心竞争力,保持外贸稳定健康发展

1.深度开拓国际市场,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引导企业参加国际、国内具有影响力的进出口专业展会,拓展国际市场,助力企业争订单、保市场、稳运行。

2.持续优化外贸市场,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充分利用跨境电商发展的窗口期,利用政策导向,鼓励传统外贸企业向跨境电商发展,培育一批跨境电商企业,树立3-5家标杆性跨境电商本土企业,形成外贸新的增长点。

3.助力电动工具发展,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以获评“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为契机,实施规模集聚、品牌培育、创新驱动、外向开拓等四大战略,加大对电动工具产业基地宣传,在政策扶持和资源保障方面给予倾斜。

(四)充分发挥口岸服务功能,积极拓展口岸经济

1.加快吕四港起步区建设。加快吕四港区集装箱、大宗散货等码头建设进程,同步规划建设相关查验监管配套设施,争取同步验收。要立足于新型功能材料、新型建筑及材料、冷链物流、高端港口装备等产业定位,对接上海,融入苏南。推动广汇能源1号码头扩建工程,并同步配套实施2号16万m3储罐工程、海水气化、18.5万方船通行航道拓宽工程和启通天然气管线工程,待全部完工以后,广汇能源启东项目年吞吐能力将达500万吨,年产值达180亿。

2.推进口岸功能平台建设。深入推进电子口岸建设,加快对接南通特色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加快实施吕四港保税物流港区的申报研究,为吕四港建成江苏集装箱新入海口启动区提供有力的口岸平台支撑。

3.深化口岸贸易便利化改革。借鉴上海自贸区监管经验,接轨国际口岸管理通行规则,调整优化现行监管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长江经济带一体化通关要求,推进“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通关模式,在口岸管理部门之间推行“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监管机制。加大电子口岸建设,简化通关手续,提高通关效率;加强与上海电子口岸等长三角地区电子口岸平台对接,实现数据及时交换,探索跨区域多式联运口岸监管的无缝衔接和无障碍流转。建成符合国际通行标准的“单一窗口”和口岸大通关信息平台。

(五)合理规划商业布局,积极探索商贸流通新模式 

1.优化商业布局及结构。推进城市商贸流通企业发展规划,推动商业与人口、交通、市政、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引导全市新老商圈明确定位、突出特色、提档升级、错位发展,形成核心商圈长效管理机制。打造一批功能定位清晰,集聚效应显著,经济拉动作用明显,商业服务、旅游服务、高档消费、商务办公、餐饮娱乐等特色鲜明的现代商贸流通业集聚区。鼓励改造提升现有特色商业街,重点改造完善基础设施,培育一批新型特色商业街。

2.培育壮大消费市场主体。加大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培育力度,鼓励商贸企业多元化发展。支持本土骨干商贸流通企业跨行业、跨区域兼并重组,培育一批拥有自主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集团。支持发展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连锁商贸企业,推进智慧便利店进社区。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商业企业品牌、商品品牌和服务品牌。

3.创新发展传统商贸行业。引导批发零售业转型升级,鼓励批发、零售企业调整经营结构。引导品牌餐饮企业开设便民餐饮连锁店,方便群众消费。推进汽车流通领域供给侧改革,整合我市汽车市场资源。

(六)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投资

1.切实把握投资方向。实施“走出去”战略,着力境外资源开发,推进优势过剩产能向境外转移,带动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发展,在世界范围内获取资源、技术、资金、市场,提高我市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2.大力培养高尖人才。加强国内专业人才的培养,从海外招收一批有专业背景、会外语、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智力支持

3.持续深化扶持政策。科学合理地用好国家、省市级扶持资金,引导企业调整“走出去”步伐,提高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性,开展符合我市经济发展需要的对外投资活动,有效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降低企业的风险,减轻企业的负担。

“十四五”期间的启东,迎来吕四起步港区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以及上海、苏南经济辐射的进一步加强。我市商务工作要坚持沪苏通一体融合发展,跑好对接上海浦东第一棒,对内不断提振消费拓展国内市场,对外加快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不断强化口岸开放平台载体建设,以细密的计划、精心的准备、充足的干劲牢牢把握发展良机,为启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