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东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21年工作总结
来源: 启东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发布时间:2022-01-28 17:36 累计次数: 字体:[ ]

202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艰巨繁重的任务和疫情防控的重大考验,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人社部门决策部署,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凝心聚力为群众办实事。聚焦服务大局、聚力改善民生,积极履职尽责,勇于担当作为,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稳定就业大局取得新成效。一是实施支持灵活就业行动。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以政府名义出台《启东市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实施意见》,抓好政策宣传和补贴审核发放工作,减轻就业困难人员社保缴费负担。全年发放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10170人,发放金额累计3396.43万元,人数和金额与往年相比均大幅度增长。二是持续落实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及时抓好企业用工服务奖励、抗击疫情、减负稳岗、以工代训等就业奖补政策落实,支持企业稳定岗位吸纳就业。累计发放各类补贴近3000万元,惠及企业4000多家次、职工90000多人次,较好地保持了就业大局的总体稳定。全市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008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下。三是切实抓好重点群体就业。重点援助和帮扶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突出做好失业动态监测。加强失业登记管理系统维护,确保实名制登记率与就业服务率均达100%。加强农村劳动力监测统计和化工、印染等整治企业人员分流情况跟踪调查。做好用人单位用工需求调查。广泛采集和发布就业岗位,集中采购600多件招聘岗位宣传展架,分发至全市16个镇区329个宣传点,把招聘岗位信息及时送到每个求职者身边。四是扎实开展就业招聘服务。全面开通线上线下招聘平台,分群体、分主题、分时段开展覆盖全年的就业服务活动。举办“春季”大型网络带岗直播、“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长三角人才联动江苏专场直播”、毕业服务月、残疾人、退役军人、困难人员、化工园分流职工专场招聘等供需对接活动,稳步推进重点群体实现就业。全年累计举办各类招聘会78场次、提供岗位56959个、达成就业意向达16267人。五是全力做好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强化政策激励导向,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企业职工职业技能水平。全年累计开展创业培训1031人、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31939人、城乡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7710人、城乡新成长劳动力技能培训3930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2143人、全年开展各类培训共31000人次。六是鼓励和扶持创业带动就业。围绕富民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个人创业商业贷款贴息、初创补贴等重点,切实抓好创业扶持政策宣传和资金落实。全年发放创业贷款2335万元、惠及192人,支持成功自主创业2618人,创业带动就业9546人。

(二)社保体系建设实现新突破。一是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坚持政策引领,加强与各区镇、医保局、财政局、税务局联动,实施参保登记信息比对,促进未参保人员应保尽保。优化社保转接流程,实现各项业务极简办理。全年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在职参保17.77万人,同比增长31.15%;新增参保2.67万人,同比增长64.81%,其中:城乡居保转企保1.02万人。当年完成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19.99亿元,超出省下达指标6%。工伤保险参保13.61万人,建筑业新开工项目工伤保险参保率达100%。失业保险参保12.85万人,失业保险基金收入0.72亿元。二是切实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障水平。全市实际参保缴费20.9万人,其中:建档立卡、低保、特困人员、重度残疾人等8968名特殊困难群体享受政府全额代缴城乡居保费。全市领取待遇29.3万人,基础养老金标准上调至190元/月,同比增长11.8%。同时实施对65周岁、75周岁以上待遇领取人员倾斜政策,基础养老金分别增加5元/月、10元/月,2021年底我市城乡居民人均基本养老保险保障水平达236元/月,较2020年末增加23元,增幅10.8%。全面完成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整改工作,对35000名保障安置对象通过“回保”政策落实“刚性进保,应保尽保”待遇。三是切实加强社保基金监督管理。严格落实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制度,创新稽核手段,认真开展社会保险安全评估、基金管理风险排查,着力构建政策、经办、信息和监督四位一体的社保基金监督、风险防控和行政追退长效机制,确保全市社保基金平稳运行。

(三)人才资源开发取得新进展。一是优化政策集聚各类人才。会同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共同出台了《启东市人才引进综合补贴实施办法》修订内容》(启人社发〔2021〕47号)文件,将人才的引育面放得更宽,进一步提升人才引进、培育、服务的政策覆盖面和含金量,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及时抓好人才引进奖补、交通补贴、购房补贴等各项政策落实。全年累计审核发放各类人才补贴2375.11万元,涉及2430人,惠及企业162家。二是拓宽渠道招引青年人才。创新人才招引模式,通过举办人才服务进校园、带岗直播招聘等活动,精准高效地集聚人才。先后组织林洋、神通阀门等120多家重点企业赴上海、陕西、湖北等地高校开展人才服务进校园活动,推介人才新政30多场次,促进达成就业意向近4500人次。全年累计引进高校毕业生5028人,其中博士16人,硕士289人,本科2281人,大专2442人。三是依托载体平台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清华大学启东实践基地荣升五星级。持续发挥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优势,组织实施实践项目9个,启东实践基地升星一级,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县级市五星级基地。博士后工作站建设成效显著。江苏林洋能源博士后工作站引进博士1人,并顺利通过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综合评估。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泰胜蓝岛海工引进博士1人。全年获评“江苏工匠”、“省企业首席技师”各2人,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全市新增留学回国人员41人,启东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园成功申报第二批“江苏省留学人员之家”。四是搭建培训和竞赛平台培养技能人才。积极探索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引进南通工贸技师学院来启办学,依托启东科信技工学校、三家民办培训机构开展技能培训。鼓励启东中远、神通阀门等重点龙头企业设立技能培训中心,进行企业自主培训。牵头举办“中远海运杯”“陶桂林杯”“柳工杯”等职业技能竞赛、岗位练兵活动,配合筹办第六届“梦启东方、创享未来”“启创杯”创业大赛深圳、南昌赛区比赛,积极推动优质项目落地转化。全年新增高技能人才1750人,职业技能鉴定取证(含职业技能等级认定)8697人,新型学徒制培训307人。五是实施开发计划挖掘乡土人才。认真贯彻落实《启东市“乡土人才培育计划”实施办法》,把乡土人才打造成为特色载体品牌,实现省乡土人才“三带”行动计划获奖21人,其中“三带”名人1人、“三带”能手3人、“三带”新秀17人,倪忠辉乡土大师工作室获评省级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

(四)人事管理工作开创新局面。一是做好事业单位招聘工作。坚持“信息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采取联考与自主招聘相结合的方式,认真细致做好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全年组织九批次148家事业单位388人的招聘工作,均无违规违纪现象和重大信访问题发生。与市委组织部、党校共同举办了全市94名新聘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岗前培训班。二是做好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工作。按照岗位设置原则要求,及时督促指导编制、职能发生变化的32家单位开展岗位设置方案变更调整。根据推进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工作要求,完成了10个镇综合服务中心岗位设置和聘用工作。完成了日常人员流动、事业人员解聘等相关工作。三是做好事业单位奖励表彰服务工作。做好2020年度2348名事业人员奖励审核备案和奖励证书发放工作。做好2020年度南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暨决战“过万亿”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表彰推荐、省级脱贫攻坚暨对口帮扶支援合作表彰推荐等相关工作。开展了清理规范创建示范活动。完成了教育、卫生、农业系统21名专技人员赴陕西西乡、佛坪对口帮扶选派工作。四是做好科技人员服务工作。依托省人社一体化信息平台,全面提供职称工作“不见面、无纸化”审批流程,实现自行下载打印电子证书。全年完成936人大中专毕业生职称初定审核认定、1010多份教育、卫生、建设等各系列中高级职称材料审核工作。组织开展启东市综合工程中级、南通二建集团建设工程中级职称自主评审工作。

(五)和谐劳动关系迈上新台阶。一是推进根治欠薪工作落实。开展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专项行动,检查用人单位1091家,对发现的问题督促企业立行立改,集中化解欠薪矛盾。二是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参与关停化工企业达标验收攻坚行动,对园区内存在欠薪和未为部分员工办理社保问题及时进行调查处置。完成对302家用人单位“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检查、1293家“互联网”劳动保障书面审查。三是强化劳动保障执法。受理劳动监察投诉举报案件391件,处理12345热线投诉单931件,12333热线反映126件,根治欠薪平台线索743条,立案查处劳动保障违法行为63件,发出限期改正指令书60份,行政处理、处罚12件,申请法院强制执行13件,移送公安5件,共为4106名劳动者追发工资等待遇9195.74万元,案件按期结案率100%。四是推行劳动人事争议阳光调解仲裁。全年累计受理争议仲裁案件903件,涉及劳动者1053人、涉及金额累计4250.59万元。在仲裁院设立职工法律援助服务站,对弱势劳动者开辟“绿色维权通道”。创新指导林洋能源、神通阀门等9家企业建立劳动人事争议基层调解组织。汇龙、吕四港、寅阳、高新园区等4家区镇健全基层劳动争议网上调解机制,应用“互联网+调解”平台,开展网上调解业务。开展年度部级和省级企业薪酬调查共67户、本市最低工资政策实施效果专项调查67户。五是依规做好工伤认定工作。工伤认定窗口整合至行政服务中心办事大厅,运用省工伤保险一体化系统,实现了工伤认定、鉴定、待遇支付一站式办理,确保工伤保险业务协同、资源整合、文书共享。全年共受理工伤申请2108件,认定工伤1963件,组织劳动能力鉴定4次、703人。六是扎实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全年办结行政复议答复20起、行政诉讼应诉48起。开展了在市民广场“民法典宣传月暨劳动保障政策宣传”、“迎国庆法治嘉年华”等活动,发放宣传资料800份,接待群众咨询550余人。七是认真做好来信来访接待、调处、答复工作。累计处置各类信访件1998件,其中,信访举报215件、启吾东疆论坛44件、12345服务平台1693件 、市长信箱46件。坚持做到件件有答复、事事有回音。接受12333热线咨询电话5.3万个,服务满意度92.1%。承办人大建议、政协提案37件。答复依申请公开2件。

(六)便民服务水平得到新提升。一是做好社保卡应用服务升级。新增社保卡合作银行4家、制卡网点61个,并对制卡机进行全面升级,所有网点制作社保卡均实行立等可取。累计制作发放社保卡22769张,全市实现社保卡发放114.6万张、电子社保卡24.04万张。二是做好退休人员资格认证便民服务。全面推行生存资格线上认证,累计有59040人实现了足不出户完成认证,占总人数的70%,极大地解决了行动不便人员和常年在外人员的认证难题。组织1000多名退休人员开展“魅力夕阳、献礼百年”庆祝建党一百周年活动,荣获南通市局最佳组织奖。三是圆满完成省一体化信息系统上线切换。对照省“四级四同”清单,认真梳理我局行政权力事项66项、公共服务事项91项,完成政务服务网办事指南编制,做好各个业务板块的数据清洗和迁移。投入60多万元购置上线省一体化信息系统所需的高拍仪、签批屏等配套设备,分发到各部门、镇、社区的人社服务窗口。积极推进用人单位网上注册,开展网办业务培训、辅导和宣传工作,8月11日省一体化信息系统在我市顺利切换上线,实现所有人社业务均可线上办理,实现全业务集中,全板块协同,全数据共享,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