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人社局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和上级人社部门的目标任务和要求,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真抓实干、奋发进取,推动重点工作落实落细,各项工作稳中有进,进中向好,较好完成了全年人社事业发展计划。
(一)坚持就业优先,就业形势保持稳定。今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8500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400人。一是落实落细纾困政策。扎实推动社保降费、社保补贴、用工奖补、一次性扩岗补助等助企惠民政策落地落实,着力保市场主体稳就业。今年共减免各项社保费1.9亿元,缓缴各项社保费182.52万元,发放各类就业补贴资金达2.1亿元。二是帮扶重点群体就业。落实精准施策帮扶机制,依托“创响江苏”春风行动、夏季招聘、夜市招聘等系列专题活动,持续深入开展重点群体就业工作。今年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74场,进场企业830家、提供就业岗位22853个,其中,高校毕业生岗位8262个,进场求职12511人,达成意向3886人。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发放公益性岗位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47.05万元,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就业635人。三是推进创业带动就业。今年,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带动就业补贴累计4.1万元。开展创业培训239人,支持成功自主创业1959人,创业带动就业7025人。推荐我市四名选手参加“创响江苏”高校毕业生创业创新大赛标兵赛,获南通赛区三等奖,智慧农业管理解决方案获优胜奖。四是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聚焦重点行业,引导重点群体参与以就业为导向的技能培训。已发放培训补贴865.86万元,惠及5100人次。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5089人,新型学徒制培训162人,城乡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3131人,新生代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818人。五是深化劳务协作对接。在陕西、湖南、安徽、山西等地新建8个劳务协作基地,同西安工业大学、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长治技师学院等签订合作协议,为企业招工用工拓宽劳动力供给渠道。组织30多家重点企业参加多地劳务协作现场招聘会,提供岗位3579个、进场3150人、达成初步就业意向900人。六是加强就业服务载体建设。新建3个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1个高新区零工市场,积极开展就业服务活动,成功匹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37人。强化创业平台载体建设,北大百年生科孵化器获评南通市级创业孵化基地。
(二)坚持兜底保障,民生福祉更加殷实。一是积极推进社保提标扩面。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开展政策找人精准推进社保扩面专项行动,实现社保参保人数持续增长。截至12月,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在职参保18.53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102.94%;工伤保险参保14.53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102.29%;失业保险参保13.7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101%。城乡居保转企保新增7165人,完成全年目标的59.71%。城乡居保转企保累计任务续保率79.88%。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22.22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100%。建筑业新开工项目工伤保险新开工项目161个,参保率100%。落实困难群体政府代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政策,为全市6868名特困人员全额代缴城乡居保费84.54万元。二是全面落实被征地农民保障。截至12月底,执行苏政发〔2021〕87号文件至今,已获省政府征地批复的批次26个,涉及征地的区镇9个、村37个,保障费用共计44908.79万元已拨付至我市被征地农民资金专户,按保障流程将相关人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今年我市按87号文新增2433名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按93号令新增4058名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三是足额计发退休人员待遇。2023年基本养老金调整发放工作,涉及企业退休75567人,人均月增加养老金约108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从每人每月211元提高到每人每月228元,增加17元。四是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创新实践社保基金非现场监督的有效模式,全力维护基金规范安全。全部办结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平台推送的583条疑点数据。归集2023年度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运营资金3.78亿元。
(三)坚持服务大局,强化人才引培力度。一是落实兑现人才政策。充分发挥政策激励和导向作用,优化奖补办理流程,简化申报程序,及时高效兑现政策待遇。今年累计为5605名人才发放生活津补贴、购房补贴等5430.29万元。二是开展人才招引活动。今年先后组织神通阀门、华滋能源等238家重点企业赴65所高校开展校园招聘活动,覆盖化学、机械、金融等领域,提供岗位6000余个、现场接洽3700余人,达成初步就业意向2700余人。截至12月,累计引进高校毕业生5019人,其中博士16人、硕士344人。新增数字经济专业技术人数329人、高技能人才取得职称人数30人。三是加强人才培育载体建设。突出高层次人才培育平台建设,神通阀门博士后工作站黄帅博士后入围南通市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10强路演赛,并获得大赛优胜奖。泰胜蓝岛升格为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全年新增进站博士后3人,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站博士后6人,目前处于满员状态。新申报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家(捷捷微电子、吉莱电子)。积极推进清华博士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围绕电子科学与技术、高端机械等新兴产业,为企业解决实际技术课题5个。突出青年人才引培平台建设,在全国与86个普通高校、10个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保持稳定合作关系,并在多个高校建立启东人才服务工作站。积极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建设,目前我市共建立见习基地43家,今年新增18家。全市新开发就业见习岗位2352个,组织见习人员上岗640人,发放见习补贴124.757万元。突出创新创业培育平台建设,推进乡土人才挖掘培养工作,今年申报并获评省级乡土人才大师示范工作室1个(于冬娟)、省级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1个(郭中良)。突出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建设,今年中远海工、启东建筑等3家企业入选江苏省第五批产教融合型试点培育企业;启安集团、邮政启东分公司与科信技工学校达成校企合作,实施定向订单式培训。在建筑、机械制造、电动工具三大行业中推动行业企业职业技能自主培训、自主评价,今年新增自主认定单位3家,目前我市共有15家自主认定单位。四是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深入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大技能人才引进培育激励的实施细则》,鼓励企业开展留岗培训、职业技能自主认定,不断壮大技能人才队伍。今年,职业技能等级认定5708人,高级工以上544人、技师以上29人、数字技能人才420人。开展引智入启工程,注重外地高技能人才引进。从上海江南造船厂引进全国技术能手、上海工匠、企业首席技师焊工特级技师陈宜峰,成功入选启东“东疆英才”、南通“江海英才”以及“江苏省双创人才”,同时陈宜峰申请领办的工作室被评为2023年度南通市技能大师工作室。
(四)坚持着眼规范,做实做优人事管理。一是做好各类公开招录工作。采取联考与自主招聘相结合的方式,分六批次为90家事业单位322个岗位组织人员考试招录工作,确保人事考试安全率和规范管理达标率双100%。做好9家事业单位14名工作人员公开选调。统一扎口全市编外人员季度集中招聘,现已补充编外员工36人。二是做好事业单位岗位及人员管理。完成县以下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95人审批工作。按照要求选派教育、卫生、农业等系统共18名专业技术人才赴西乡开展对口支援工作。组织66名新聘用事业单位人员初任培训。三是做好达标创建活动整治工作。把“文明系列创建”、“平安系列创建”等达标创建示范活动,调整优化为“文明系列创建”,其余未经批准的创建示范活动一律不得开展。四是做好事业单位工资福利管理工作。做好全市事业单位工资年报工作和工作人员工资奖金相关的审批工作;新录用事业人员的工资核定、到龄人员的退休审批、亡故人员抚恤金核定以及亡故人员遗属的生活困难补助审批工作。五是做好科技人员优化服务工作。实施线上“不见面、无纸化”审批大中专毕业生职称初定电子证书743份,教育、卫生、建设等各系列中高级职称申报材料1600余份。
(五)坚持促进和谐,构建稳定劳动关系。一是着力推进根治欠薪工作。对全市240个在建工程项目开展拉网式排查,责令建设单位对22个存在问题的工程项目违法行为进行限期整改。围绕保障工资支付专题,对130多家在建项目施工单位的劳资业务负责人和项目经理进行培训。二是认真开展专项执法检查。推广“互联网+”书面审查,提供全方位线上用工指导服务。联合市检察院、公安局、文旅局等部门开展“三类场所”未成年保护专项行动。严肃查处使用童工、侵害女职工特殊劳动权益等劳动用工领域违法行为。三是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受理全国根治欠薪线索反映平台线索共1397条,立案查处劳动保障违法行为22件,发出限期改正指令书22份,移送公安1件,责令用人单位为6046名劳动者追发工资等待遇1.389亿元,案件按期结案率100%。四是提升争议调解仲裁质效。推进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基层组织建设,已建成企业调解组织13家,获评国家级、省级金牌调解组织各1家,市级金牌组织5家。截至12月,受理劳动争议仲裁案件1403件,涉及劳动者1642人,金额累计6452.21万元。五是依法开展工伤调查和认定。2023年共受理工伤申请1873件,认定工伤1853件,认定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32起。做好2023年骨科伤残鉴定工作,安排伤残鉴定974人。工伤康复完成71人,完成率101.4%,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六是认真做好应诉及来信来访处置。现已处理行政诉讼案件36起、行政复议16起,累计办理各类信访案件4490件。接受12333热线咨询电话4.54万个,综合服务满意度99.13%。承办人大建议24件、政协提案23件。坚持做到件件有答复、事事有回音。
(六)坚持为民便企,提升人社服务质效。一是打造社保卡15分钟便民服务圈。目前全市有12家社保卡合作银行,155个银行窗口实时制卡网点,所有网点有专人负责社保卡业务,制作社保卡立等可取。二是加快第三代社保卡发放。积极拓展“一卡通”应用范围,目前全市新增、补换第三代社保卡42.76万张,累计发放第三代社保卡55.23万张,今年第三代社保卡发放数和累计发放数在南通各县市(区)名列前茅。三是升级政务服务自助终端功能。通过升级换代,自助制卡机可制作各个合作银行的社保卡,供持卡人自由选择。开展区镇便民服务中心自助终端服务试点,实现社保、就业等人社多个事项的自助查询。四是做好退休人员资格认证便民服务。联合各镇、社区继续推进“江苏智慧人社”APP进行人脸识别认证工作。现已完成生存资格认证73521人,顺利完成年度认证工作。其中,自助认证60213人、现场认证5472人、信函认证178人,极大地解决了行动不便人员和常年在外人员的认证难题。五是推进人社业务协同系统建设。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数据整合共享为主线,对我局28个行政权力事项、284个公共服务事项进行逐一梳理,优化事项办理流程,积极推行“就业服务一件事”、“退休一件事”,截至目前“一件事”办件量累计9360件。
(七)强化政治领航,推动自身建设成效。一是持续加强理论武装。发挥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引领作用,突出领导领学,指导各支部常态化学习研讨。深入推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认真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年累计组织专题集中学习30次、研讨交流10次,局党组书记带头上党课14次,覆盖教育干部党员1600余人次。系统内开展理论知识测试2次,观看宣传、警示教育片8次。二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执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全面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谈心谈话、主题党日等制度。组织人社系统全体党员干部开展“业务练兵强本领 共话四敢迎七一”主题党日活动,通过组织力提升激发干部队伍活力,引导党员和干部积极担当、主动作为。今年以来,系统内开展组织生活巡学旁听10次,积极发挥机关党委对各支部工作的指导督促作用。三是持续加强队伍能力提升。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提拔任用局属事业单位中层1人,按程序发展党员1名。以人社“青年攻坚先锋队”为基础组织建立人社“四敢”攻坚先锋队,选派优秀攻坚队员参与党建共同体现场团队服务活动,不断增强年轻干部改革创新、依法行政、群众工作、狠抓落实、驾驭风险的工作本领。四是推进服务型机关党组织建设。实施“产业党建惠企 拉满红色引擎”书记项目,联合我市高端机械产业龙头企业组建党建联盟,全年开展走访调研、政策推广、座谈交流等活动100余次,为实现产业联动、企业互动、创新推动的高质量发展成效助力赋能。五是坚决落实专项整治和巡察工作。认真贯彻市委的部署要求,主动接受市委专项巡察,如实提供相关资料,及时回应巡察组反馈意见,深刻剖析问题根源,明确整改方向,落实整改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