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东市人社局2020年工作总结
来源: 启东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发布时间:2021-02-26 09:38 累计次数: 字体:[ ]

202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南通市局的悉心指导下,我局认真贯彻中央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严格按照“六稳”“六保”工作要求,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稳就业、保民生,全面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全力推动各项民生保障政策落地落实,各项工作逆势前行,圆满完成了年度各项目标任务。

一、今年以来工作开展情况

(一)就业创业工作扎实开展。一是全力扶持企业复工复产。突出开展政策服务,及时出台稳就业保用工八项措施,组织“点对点”集中接运企业外地员工74车次1520人,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和地区,极大缓解了企业的缺工矛盾。积极落实惠企稳岗政策,全年累计发放稳岗补贴、就业奖补等各类资金7857.04万元,较好地保持了就业形势的总体稳定。我市“点对点”接运劳务人员的做法得到省市媒体的高度肯定和推介,3月16号学习强国进行了专题报道。二是全力援助重点人群就业。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群体作为就业援助重点,采取招聘服务、扶持创业等方式,全力保障重点群体就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920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76%。组织开展护企春风行动、就业季专场、现场招聘+直播带岗、就业扶贫行动日专场招聘等系列活动48场次,发布岗位信息26400个,达成就业意向2772人。推进农民工就业服务,我市一人获评“全国优秀农民工”。三是全力做好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突出政策激励导向,充分发挥企业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作用,鼓励各类企业开展职业技能线上培训、以工代训、以赛促训,不断提升企业职工职业技能水平。全年累计开展线上线下职业技能培训31000人次,发放各类培训、鉴定补贴2144.7万元。四是积极扶持创业带动就业。认真抓好《启东市创业扶持政策实施细则》的落实,全年办理创业贷款2355万元,扶持成功自主创业2093人,创业带动就业7712人。

(二)社会保障工作持续推进。一是深入推进社保制度改革。持续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完成2019年12月底前退休“中人”的待遇计发,社会化发放率达100%,机关事业人员职业年金帐户全部做实。积极推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扎实做好政策衔接过渡和各个业务板块的数据清洗和迁移工作。城乡居保基金实现委托投资运营1.31亿元。二是纵深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全市参保企业6678家,比上年新增938家,参保缴费人数16.1万人,比上年净增10716人。城乡居民参保24.6万人,为8943名困难群体全额代缴城乡居保费124万元。失业保险参保12.46万人,工伤保险参保13.45万人,项目参保率达100%。三是认真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按照“即征即保、应保尽保”要求,做好省政府93号令实施以来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整改工作。直面问题,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出台了《关于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有关遗留问题的处理办法》,通过保障模式和保障待遇的统一并轨,一揽子解决了不同时期不同群体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整改落实被征地农民保障5518人。四是积极实施“减免缓”惠企政策。按照国务院决策部署,实施了阶段性减免社会保险费政策,全市共为6284家参保单位减免三项社会保险费6.23亿元。五是认真做好各类人员的待遇调整工作。今年养老金调整是国家自2005年以来连续第16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此次调整养老金共惠及全市企业退休人员6.65万人,人均月养老金增长143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由148元提高至170元,并对65周岁及以上参保人员实施养老金倾斜政策。六是切实强化社保基金管理。严格落实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制度,着力构建政策、经办、信息和监督四位一体的社保基金监督和风险防控机制。开展社会保险基金管理风险防控制度检查,确保全市社保基金平稳运行。

(三)人才开发工作进展有序。一是完善优化人才激励政策。围绕人才引进、培养、服务、激励等关键,细化人才新政实施办法,及时兑现人才扶持奖励。全年累计发放各类人才补贴2350万元,涉及145家企业2344人,发放金额同比增长45%。二是创新开展人才招引活动。积极推行“不见面、无接触”式网络招聘方式,利用就业平台与各高校就业网,共享岗位资源。举办南通大学杏林学院、化工学院、南京工业大学启东专场招聘会,网络洽谈超5000人。组织我市45家重点企业赴南京、镇江、徐州、连云港等地高校开展“人才服务进校园-启东专场招聘会”活动,吸纳9600余名基础性人才来启就业创业。线上线下带岗直播被江苏公共新闻频道、我苏网等媒体作为我省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的创新模式进行报道,并入选人社部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专题教材选题。三是全面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启东中远海运省级实训基地作用,深入开展职业资格鉴定和技能等级评价,切实提升企业职工职业技能水平。全年新增高技能人才1200人,职业技能鉴定取证7923人,新型学徒制培训学员 181 人。

(四)人事管理工作做细做优。一是认真细致做好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采取联考与自主招聘相结合的方式,先后分六批次为全市70多个事业单位公开招考541人,考试安全率达100%。二是严格标准做好各类奖励表彰工作。按照南通统一部署,配合做好决战“过万亿”、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三项先进评选工作,我市有20个先进集体、94名先进个人榜上有名。认真细致做好了203枚抗美援朝纪念章的统计、发放。三是积极主动做好科技人员服务工作。全年新增初级职称895人、中级职称567人、副高职称301人、正高职称55人。推选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3人入选;推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3人,1人入选。获批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家,国家博士后工作站引进博士入选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二类资助。省乡土人才“三带”行动计划获奖21人。

(五)劳动关系稳定工作稳步推进。一是积极推进根治欠薪目标实现。发挥根治欠薪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作用,牵头实施联合执法检查38次,重点推进建筑领域 “四项制度”建设,共计为2273名职工追回欠薪2096.31万元。二是扎实开展各类专项执法检查。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巡查执法,针对不同风险程度和信用水平的检查对象,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抽查检查用人单位328家,完成7353家用人单位的劳动保障书面审查工作,依法督促用人单位补签劳动合同249份。三是强化劳动保障日常监察执法。全年受理劳动监察投诉案件372件,立案查处劳动保障违法行为103件,发出限期改正指令书106份,行政处理、处罚9件,申请法院强制执行7件,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移送公安3件,案件结案率达到100%。四是继续推行劳动人事争议阳光调解仲裁。注重调解与仲裁相结合,全年累计受理案件600件、涉及劳动者721人,涉及金额3421.5万元。严格执行生效文书网上公开,仲裁结案率、调解成功率、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等各项指标均达到规定要求。创新成立职工法律援助服务站,为弱势劳动者开辟维权“绿色通道”,积极探索维权工作新模式。五是优化提升工伤认定服务。运行南通工伤保险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推进工伤业务 “一窗通办”。探索工伤案件调解与听证处理新模式,切实提高工伤认定质量。全年受理工伤申请1523件、认定1485件,组织劳动能力鉴定4次,参加鉴定643人。六是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全年办结行政复议答复11起、行政诉讼应诉24起。在吾悦、文峰、欣乐城等人流量较多的商场集中开展劳动保障政策法规集中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700份,接待群众咨询500余人。

(六)公共服务水平实现提升。一是推行服务网点下沉。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在市政务中心、银行网点和各镇村设立近300个社保卡服务网点,让办事群众享受家门口服务,真正实现社保卡服务不出村,卡片寄上门。二是推行惠民利民便捷服务。在市政务中心开设人社自助服务站,为参保对象提供自助查询、自助制卡等服务。与农行合作开发手机APP,积极推广企业退休职工生存资格人脸识别认证,有效解决了常年在外人员和行动不便人员的认证不便难题。三是推行社保卡普及应用。积极推行以社保卡为载体的“一卡通”服务管理模式,农村居民的各级财政补助全部通过社保卡结算,逐步实现参保缴费、待遇领取、就医结算等各项社保卡应用。全年累计发放社会保障卡109.1万张,完成率102.45%。四是推行网上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完善自助服务终端、移动终端、网上大厅、12333服务热线等各类服务渠道,将更多业务分流到“线上”实时办理。我市养老、失业、工伤、生育等信息系统全部并入省、市信息系统大平台,逐步实现数据从分散到集中、业务从线下到线上、服务从人工到智能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