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共产党启东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将于近期召开。为全面展示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启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充分激发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踏上新的赶考之路的壮志豪情,本报今起推出“创造新业绩 迎接党代会”特别报道,真实记录五年来启东百万人民洒下的每一滴汗水、镌刻的每一段轨迹、跨越的每一道关口。敬请关注。
每天清晨,带着露珠的蔬菜瓜果,都会被包装整齐,送到上海市民的餐桌上。
上海龙阳广场北门,皮红军坐上开往启东的“定制1号线”,一个半小时后,他准时出现在启东的企业车间。
习惯去上海看病的启东居民李阿姨,这次首选了启东市人民医院,本地医院和上海大医院的合作,让她足不出县城就预约到上海名医。
在启东,这样的故事每天在发生。“我们虽然靠江靠海,但更要依托上海这片大‘海’扬帆远航!”这在启东百万市民中,几乎是一个常识。
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实施对接浦东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全要素接轨、全方位提升、全市域融入,在融合互动中推动双向赋能,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
市委书记李玲的话掷地有声:“对启东而言,跨江融合就是对接服务上海,这方面启东具备先天优势、扎实基础,我们提出打造跨江融合示范区,重点在经济总量上争贡献份额,在跨江融合上当示范引领,在重大项目上提质量效益,在交通体系上强开放支撑。”一条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沪启对接合作之路已蔚然铺展。
产业融合持续深化
五年引进沪上亿元以上产业项目264个
常年在启东和浦东之间往返,江苏兆通重型装备有限公司董事长邬军感觉已经说不清自己到底是启东人还是浦东人。
“到启东投资,来对了!”回想5年前将工厂搬到启东高新区,邬军依然感到庆幸。几年间,邬军在深耕做大企业的同时,先后介绍了近20家浦东企业落户启东。“这里企业越来越多,生活和生产配套越来越好,很多员工已经在启东买了房,成为新启东人。”
近年来,启东高新区把对接上海、跨江融合作为第一发展,实行驻沪招商局、联络办、校友会、商会“四合一”联动机制,围绕浦东高端制造产业开展精准招商,已形成上海外高桥(启东)产业园、浦东祝桥启东产业园、上海自贸区启东生物科技创新协作园3座“区中园”阵列格局。近5年,累计招引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92个,其中约八成来自上海。
7月13日下午,托伦斯半导体设备启东有限公司车间内,自动化数控设备正在生产半导体设备零部件。托伦斯半导体设备项目由上海浦东的托伦斯精密机械(上海)有限公司投资,是一家专业生产半导体及医疗仪器等设备的企业。“启东潜力无限,在启东发展大有可为。”托伦斯半导体设备启东有限公司副总裁袁梦琦说,启东优质的政务服务,更坚定了企业投资的信心和决心,企业已将上海加工制造车间整体搬迁至启东。
2020年3月,我市制定实施《启东深入对接浦东三年行动计划》,沪启平台合作“三建立三深化”工程深入推进,抢抓上海产业溢出效应,加大制造业招商力度,注重龙头项目、重特大项目、链主冠军项目的招引落户,提升制造业项目比重。坚持将浦东作为招商引资主战场,系统深化研究浦东六大硬核产业,建立与启东主导产业相匹配的目标客户库、项目数据库、合作载体库,实现精准招商。
越来越多的上海项目落户启东。中交三航风电单桩及PC构件制造项目在市有关部门和海工园的沟通协调下,通过盘活存量资源,整个建设投产周期仅仅用了8个月时间。项目主要新建及改造厂房等建筑面积7.6万平方米,新建110KV变电站一座及外场气站一座,新增起重机、卷板机、焊机等配套生产设备设施。今年1~5月,该项目实现应税销售超2亿元。
五年来,我市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局,积极对接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引进上海亿元以上产业项目264个。
高端人才纷至沓来
从“转化在启东”到“产业化在启东”
7月1日,往返沪启两地的人才定制1号线正式开通运行。本定制班车对市级以上人才计划培养工程以及企业引进的具有本科学历或工程师、技师以上的人才实行票价全免。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选定了浦东和五角场地区作为定制班车目的地,每天往返各2个班次。“人才专线的开通切实为人才从启到沪提供了交通便利。”从沪来启的创业人才皮红军说。
此次沪启人才通勤班车1号线的开通与沪上地铁线路完美对接。“下阶段,我们还将适时开通更多的定制通勤线路,满足不同出行需求,为各类人才提供更为便捷高效低成本的交通服务,期待能吸引更多的沪上人才来启创新创业。”市人才办副主任沈钱丰说。
上海是科技、人才等资源要素的集聚高地。距离上海一小时车程的启东如何吸引优质人才和引进创新科技,成了市委市政府的一个重要课题。
近年来,我市聚焦“跑好对接浦东第一棒”的定位,全力实施“对接上海招才引智‘333’工程”,不断提档升级人才政策,依托启东经济开发区北大生科华东产研院、高新区博士创业园等创新载体,推动上海科技成果到启东转化,构建“研发在上海,转化在启东”的合作体系。项目实施以来,先后有上海理工大学刘箐教授、同济大学刘忠方教授等顶尖人才团队来启交流;促成41个上海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项目在启落户,其中9名人才入选2020年启东市“东疆英才计划”;依托沪启技术转移机构等载体,先后实施沪启产学研合作项目38个,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去年3月,启东人才新政4.0版重磅出炉:在人才引育、人才服务、综合补贴等方面全面融合沪上人才元素,对上海来启创业的顶尖人才,给予最高1亿元创业支持;对上海来启工作的硕士及以上人才,取消社保限制,在享受其他津补贴待遇基础上,再给予每年2万元的交通补贴。该政策出台以来,已有近20名上海高端人才成功申领交通补贴,有效地减轻了上海人才来启工作的交通成本。
走出去才能引进来。围绕我市“两主两优两新”产业体系及区镇特色产业布局,一场场精彩的沪上招才引智活动轮番上演。5月29日、30日,由市委市政府主办的第六届“启创杯”创业大赛“生命健康及生物医药”行业赛、上海赛区城市赛先后举行,超过7成参赛选手来自上海各大知名高校、科研院所,21个来自上海的人才项目入围总决赛。
此外,我市大力推进人才政策推介“三进三促”“月月有·家家到”系列活动,各镇、园区常态化深入上海各高校院所、创业园区举办政策推介活动20余场次,邀请600多位沪上高校专家教授及各类上海高层次产业人才参会,对接各类高层次人才超过1000人次,加速吸引人才来启考察落户,推动形成“研发在上海,产业化在启东”的创业格局。
相依相融互利共赢
从“接轨融入”到“无缝对接”
“原先需要往返沪启两地办结的相关业务,现在不到5分钟就能搞定,真是太方便高效了……”上海市江苏启东商会成员单位南通二建通豪第一事业部金先生办理招投标业务,急需提供社保缴费明细,他利用沪启政务服务虚拟窗口工作群联系到工作人员,通过线上办理,很快就完成。据了解,沪启政务服务虚拟窗口自去年6月20日开放以来,咨询量达600多人次,办件量400多件。
在良性互动中,我市与上海越走越近。6月10日上午,2021年中国·启东旅游(上海·崇明)推介会在崇明举行。6月30日下午,“青声畅想花开逐梦”2021年庆建党百年·崇启海三地青年干部交流活动在我市启隆镇举行,活动旨在组织三地青年干部交流研讨、思想碰撞,更好地为崇启海三地协同发展注入鲜活力量。
从“接轨上海”,到“融入上海”,再到如今全方位、多层次的“无缝对接”,我市与上海的联系愈加紧密,合作领域不断扩大,从产业、人才向民生、旅游、党建等领域延伸。
继今年3月我市推出沪启健康1号线后,7月起,沪启健康2号线正式运营。沪启健康1号线途经上海五角场、长海医院、红房子医院,2号线途径长征医院、华山医院、耳鼻喉科医院、中山医院、肿瘤医院、徐家汇集散中心。去年10月18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启东分院正式揭牌,标志着上海优质妇幼医疗资源正式在启“安家”,让广大市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即可享受高端优质医疗服务的梦想。
近年来,我市围绕百姓对上海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充分发挥临沪优势,积极争取政策支持,鼓励各级医院主动对接上海及周边优质医疗资源。目前,与我市合作的医院包括上海市第一、第六、第九、第十人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的中山、华山、肿瘤医院,上海瑞金医院,上海胸科医院等多家三甲医院,涵盖内、外、妇、儿等各专业领域。
上海人餐桌上摆上了启东生产的蔬菜、禽蛋等绿色农产品。7月14日一早,位于东海镇的星生代家庭农场,一车车西兰花运往上海江扬北路市场。据农场主吴昊介绍,农场一成立,就与上海市场建立了联系,现在每年有近500吨蔬菜端上上海人的餐桌。
我市的黄金海滩、恒大海上威尼斯,以及众多生态农庄和民宿,成了上海居民节假日出行的首选地之一……启东已成为备受上海人青睐的“后花园”和“菜篮子”。
如今,在上海的地铁站、两大机场、陆家嘴商业中心等处,电子广告屏滚动播放着启东形象宣传图片和短视频,不时地引得“阿拉”驻足关注。一个个细节让人们看到,一体化进程已渗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两地居民共享发展红利,在相依相融中收获着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范存娟 钱爱仁 陈丽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