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信息报送

三纳科技以硬核技术实现产品多领域国产替代——一滴胶“粘”住全球市场

来源 : 启东市 发布时间 : 2025-05-12 访问次数 :
【字体 : 打印

5月9日,我们走进位于启东高新区(近海镇)的三纳科技,整齐明亮的生产车间内,14条高分子界面材料生产线正有条不紊地高速运转。一桶桶胶黏材料经过智能配料、精密混合,再由全自动灌装设备封装入库,年产能高达3.5万吨。

“别小看这一滴胶水,背后可都是技术。”车间一隅,公司研发项目负责人张金翔指着一条正在运行的生产线介绍,“这条线生产的电子级粘接材料,正用于国内某头部车企新一代动力电池的组装。”

三纳科技成立于2021年,主要从事先进新材料的研究、生产与应用。产品聚焦有机硅树脂、环氧树脂和聚氨酯树脂三大体系,致力于为国内外客户提供更可靠、更高效的“粘接、密封、保护”综合解决方案,广泛服务于新能源、汽车电子、智能终端等新兴产业领域。

“简单来说,我们的产品就是让电池、电控粘得牢、导热快、阻燃防水,还能抗老化。”总工程师王宇旋介绍,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技术细节,实际上关系到整个新能源系统的安全性与性能表现。“比如,我们给储能电池用的灌封胶,工艺标准极高,涵盖三大工序、20多道精密制造环节,需通过40余项严苛检测。”

三纳科技以硬核实力彰显“创新锋芒”,超20%的研发人员占比,不仅是其驰骋市场的“底气密码”,更是迈向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引擎。在公司研发中心,一群年轻工程师们正围着一台新型检测设备调试数据,银灰色的胶体在精密仪器中经受着-40℃至300℃的极限循环测试。“00后”研发工程师董小群兴奋地向记者介绍着团队正在攻关的一款结构胶,其可在180℃以上的高温环境下,仍保持2000公斤以上的粘接力,有效解决电机高速运转导致温度升高、粘接力下降的行业难题。

“项目组里,博士、工程师、测试员配合得很默契,每一个工艺参数、每一次试验调整,都是我们一点点摸索出来的。”董小群笑着说,眼中满是自豪。

从最初一间仅有9人的工作室,短短4年,三纳科技成长为集材料研发、工艺创新、设备自研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这离不开企业对人才和创新的持续投入。三纳科技的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长期与多所高校合作,联合培养专业技术力量。公司坚持将研发投入作为核心战略,研发费用占销售额比例达6%。同时,企业设立“总经理创新基金奖”,鼓励年轻工程师“大胆想、大胆试”,不断激发创新活力。

从新能源汽车的三电系统,到移动终端的结构件固定,再到储能设备的灌封密封,如今,三纳科技的产品已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关键零部件之间。公司拥有15项实用新型及发明专利,实现多领域国产替代,产品远销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中车、小鹏、吉利、富士康、国家能源集团等百余家知名企业。

“新材料不仅是制造业的‘连接器’,更是产业升级的重要‘助推剂’。”三纳科技创始人王子翔表示,公司将继续深耕功能性界面材料领域,未来五年计划在低空飞行器、仿生机器人、智能终端等前沿技术领域持续突破,拓展创新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