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00多名职工参加劳模创新工作室培训,48名劳模工匠参加“劳模工匠助企行”专项行动,服务100余家企业(单位),帮助企业解决56项技术难题……这是截至目前,启东市总工会交出的“劳模工匠助企行”专项行动成绩单。
去年以来,启东市总工会深入推进“劳模工匠助企行”专项行动,积极整合资源、多方牵线搭桥,精准对接需求,实现匠企合作共赢。劳模和工匠人才效应进一步增加,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推动启东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持续走深走实。
“工作室”引领,为企业发展集智赋能
这段时间,江苏神通阀门股份有限公司李忠卫劳模创新工作室数控编程工程师王天海在日常工作之余,又在学习机器人编程软件,“公司设备更新快,我们的知识储备也必须跟上。”
王天海于去年1月加入李忠卫劳模创新工作室后,已经接受mastercam、刀具运用、数控机床等近十个系统软件培训,成为一名技术骨干。通过他和同事的集中编程,核电阀门、能源阀门、冶金阀门零部件的生产加工效率平均提升60%。
李忠卫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8年,是一个以劳模和专业技术人员为骨干、技术和管理创新为目标的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团队。工作室目前有14名成员,2024年,工作室核心成员中1人获评南通市五一劳动奖章、1人被评为长三角大工匠、1人被聘任为江海工匠学院特聘教授。
自成立以来,李忠卫劳模创新工作室围绕数控机床精度检测、数控刀具管理和修磨、数控机床集中编程等重难点问题,产学研相结合,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平均每年编制和优化数控程序2000多条,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500多万元。工作室助力公司在科技创新领域荣获首届江苏省科技创新发展奖优秀企业、江苏省首批创新型企业、江苏省十大科技创新企业、江苏省百强创新型企业等称号。
近年来,启东市总工会对全市在职劳模和工匠人才进行摸底调查,分类整理劳模工匠技术“资源菜单”,建立劳模工匠人才资源库。目前,启东市已成立劳模创新工作室23家,这些工作室在示范引领、集智创新、协同攻关、传承技能、培育精神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于2020年11月成立的严清波劳模创新工作室,现有工作人员15名,主要致力于光学树脂镜片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优化工艺操作,降低能源消耗,提升生产效率,坚持技术改进,增加公司效益。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共有46项专利获得授权,其中有12项发明专利、34项实用新型专利。2024年完成转化8项,成果转化经济效益约4700万元。
为激发启东市劳模工匠的创新潜能,去年以来,启东市总工会组织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和工匠参观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学习行业领先的先进技术、前沿设计。2024年,23家劳模创新工作室共建立68个创新项目,提出合理化建议260多条,培训职工3800多人,25名职工在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培养带领下走上技术岗位。
“1+5”服务队,“技术会诊”为企解困
4月23日,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启东市供电分公司五级职员赵继东正在研究手头的两份方案:乾朔电子新上11万变电所,惠生海工的10千伏过渡保障供电。“根据企业需求定制方案,助力企业早接电、早投产。”作为市“1+5”技术服务队成员,赵继东根据企业需求,为企业制订优化供电接入方案,先后为广汇能源综合物流有限责任公司、江苏亿纬林洋储能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解决供电技术难题数十个。
“劳模工匠化身技术导师,为企业生产一线传经送宝,着力解决了一些企业在转型升级中面临的‘卡脖子’难题。”启东市总工会副主席李灵瑶说。去年,市总工会组建了“1+5”技术服务队,将企业需求问题库和劳模工匠人才资源库进行精准匹配。“1”是指1个市级服务总队,“5”是指5个劳模服务分队,分别是劳模精神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乡村振兴助农、企业管理提升、职工生活服务服务分队,共有队员48名。每名劳模工匠挂钩1到2家企业,每年为企业开展不少于2次助企服务。
“1+5”技术服务队搭建起劳模工匠服务企业的桥梁。活动开展以来,涌现出一批技术精湛又热心帮扶的劳模工匠,帮助企业解决了长期困扰发展的技术难题。去年3月,启东市总工会接到宏华海洋有关“焊工人才培养以及职工技能提升”的需求申请后,立即组织全国技术能手、江苏工匠邵峰进企业,现场“把脉问诊”。邵峰结合自身多年的丰富经验,帮助宏华海洋建立起一套制造型企业焊工人才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标准,包括人才政策、人才评价、资源开发、品牌建设等相关专业内容,提升了企业人才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江苏华峰瑞讯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的BioPTMEG项目是2024年江苏省重大项目,赵继东精心制订3种过渡供电方案,并从建设难度、建设投资、供电可靠性、运维成本等角度对3种过渡供电方案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在他的专业指导下,华峰公司预计投产后年节约用电成本500万元。
全市18个区镇5个系统工会+全市企业+劳模工匠三方联动,以劳模工匠人才为主体,“专精特新”和中小微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打造“企业点菜、劳模工匠做菜、工会送菜”的服务流程,形成一系列创新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各级工会的助企行工作做到月月有活动、件件有成效。
不少企业感慨:“服务队带着方案上门,大大提振了企业的发展信心。”截至目前,启东服务队共征集到各类企业服务需求69项,劳模工匠认领解决56项。开展劳模精神引领宣讲20场、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服务26次,新质生产力发展技术攻关服务共15项、乡村振兴助农活动12次、企业管理提升服务12次、职工生活服务活动8场,惠及职工群众5000余人。
“崇太启”联盟,打造劳模助企新平台
作为南通市劳模工匠助企行服务队队员、启东市劳模工匠助企行服务队队长,启东中远海运海工与新能源研发中心电气室主任黄剑真是个“大忙人”。来到他位于公司培训中心的工作室,墙上挂着多块牌子,除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黄剑技能大师工作室、黄剑劳模创新工作室等外,去年5月,这里又多了一块“崇明、太仓、启东跨区域海工装备行业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联盟”的牌子。
去年5月,启东市与崇明、太仓两地工会签订长三角劳模(工匠)助企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崇、太、启三地成立“海工装备行业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联盟”,联盟将总结、提炼、交流、发布、推广联盟各工作室创新成果,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更好发挥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在服务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中的重要作用。
联盟挂牌成立以来,黄剑积极组织参与三地技术研讨、技能大赛观摩、创新课堂授课等活动。同时在启东本地,他走进泰胜蓝岛、润邦海洋、招商重工等企业,参与了10多次助企活动,用实践事例分享个人成长经历和创新创造过程,拓展企业发展思路,促进资源共享互利共赢。黄剑告诉记者,后续他将利用全总数智化平台,积极上传创新成果、技能课程、助企活动资讯,与行业伙伴、职工朋友共同交流学习,进一步促进技术资源共享互通。
“成立跨区域海工装备行业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联盟,只是我们三地‘劳模助企’合作战略的一个部分。”李灵瑶介绍,近年来,启东市总工会先后奔赴崇明、松江、太仓、吴江等沪苏先进地区,试图找到劳模工匠跨区域、共发展的合作之路。自去年三地签订合作协议以来,不定期组织劳模工匠跨区域走基层进企业下车间,共享资源、立项攻关、献计献策,着力解决三地企业生产经营和职工成长成才中的瓶颈难点问题。同时,三地共同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进一步创新劳动技能竞赛方式和载体,合作探索在新产业、新业态、新组织中开展竞赛的有效途径。
苏州劳模、太仓武港码头有限公司电工班班长张国中,去年受邀前来启东开展劳模精神宣讲,他从工匠精神、班组管理、创新工作室三个方面,用生动翔实的故事向我市企业分享创新创造过程;上海市劳动模范、崇明工匠、上海万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震带着干货满满的“崇明经验”,和全国劳模于冬娟的“启东特色”在乡间地头,碰撞出了劳模助企的智慧火花,双方在农业团队建设、农产品合作供销等方面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崇太启劳模工匠们跨越江海,跨界服务,助企行活动也被赋予了更生动的内涵,为长三角启东产业协同发展注入更鲜活的力量。”李灵瑶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