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经济承压前行,启东市那些实现增长甚至两位数增长的行业和企业,是提振信心的力量。
梳理其逆势而上的增长点,见微知著,对其他行业和企业或许能提供一些启示。
启东大船驶向深蓝
8月29日,载着2*3750立方LNG燃料罐的驳船缓缓离开华滋码头驶向韩国。这是华滋能源向韩国三星重工交付的第二套2*3750立方LNG燃料罐。据悉,从10月份开始,该公司还将陆续为日本三菱重工提供6船套12个燃料罐。
随着全球对减排的日益重视,船舶燃料环保节能技术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江苏华滋能源工程有限公司找准市场定位,精耕液化天然气燃料罐的细分市场,打开韩国、日本、德国和挪威等国市场,国外市场业务占比逐步提升,风险应对能力逐渐增强。
船舶工业被誉为“综合工业之冠”,涉及门类多,产业链条长。近年来,受国际形势变化和多点散发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船舶工业遇到了不小的挑战。但是,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致力转型升级,推动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深度融入“双循环”、持续迈向中高端。截至目前,园区产业涉及海洋工程、特种船舶、能源装备、风电产业等多个领域,总投资超过300亿元。
转型升级让船企订单“饱满”。启东中远海运海工大力推进海上清洁能源生产类船舶和清洁能源燃料船型装备的研发升级。目前,已在海上风电、化工厂模块等方面取得多项技术创新成果,成为国内首个通过SHELL“绿牌”认证的企业,打破了国外企业长期技术垄断的局面。累计设计建造及交付50余座海工装备,在手订单已排到2024年。“我们将不断丰富清洁能源产业链内涵,持续拓展国际高端市场,深耕细作国内效益市场,全力扩大海上清洁能源装备建造市场份额。”启东中远海运海工副总经理仇明表示。
近年来,启东市不断提升资源要素利用效率,推动产业向海洋高端装备制造升级。亚洲最大绞吸挖泥船“天鲲号”、世界最大打桩船等数十艘船舶及海工装备等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大国重器”,从这里驶向深蓝,驶向世界各地。今年1~7月,全市海工船舶及重装备产业实现产值145.1亿元,同比增长11.7%。
数字赋能势不可当
在英内物联网科技启东有限公司印刷车间,操作工来到工作台前,点击系统生产叫料,系统立马协调无人立体仓库,立体仓库接到指令后,自动到指定的库位抓取原材料,放置到货架上。一旁等候的机器人“扛起”原材料,飞快运送到指定位置。
公司智能信息化部经理姚远介绍,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后,人均生产效率提升40%,能源利用率提升22%,生产运营成本下降了30%。1~7月,实现应税销售9954.4万元,同比增长59%,预计全年突破2亿元。
能在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上占据优势,归功于企业坚守不动摇的自主创新战略。企业从2019年开始就与第三方专业公司合作,投资1.6亿元,通过对设备智能化改造,建立现代化数据中心。目前,公司拥有50余条自动化、智能化装备,14台工业机器人,车间内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占比超70%。
在数字化经济浪潮中,企业推动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是一道必答题。如何做好题、答好卷?近年来,我市坚持把数字经济作为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以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为抓手,加快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助力企业提质增效,为转型发展增添强劲动能。
今年初,启东市出台“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用“真金白银”支持企业开展智能化技改、企业上云以及两化融合等工作,计划今年完成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项目250个,力争3年累计建成24个省、市级示范智能车间(工厂)、新增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2家、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企业11家。
政府大力支持,企业寻求变革,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目前,启东市已有不少企业加大投入,以智能化和数字化双向赋能,以更高效率对冲下行压力。
寰宇东方现场自动焊接设备车间内,激光自动焊机全速运转,只有一名工人轻松操作。寰宇东方智能化改造项目于今年1月份开工,总投资2.5亿元,主要对总装线工艺布局、顶板线布局、门板线工艺优化、现场自动焊接设备的车间进行智能绿色升级改造,8月份开始投产运营。
与同期相比,今年1~6月寰宇东方应税销售实现两位数增长。此次乘“智”而上无疑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劲动力,进一步提振发展信心。
科创企业展现活力
同比增长23.6%。今年1~7月,乾朔电子应税销售的增幅,表现实属不俗。
近年来,随着全球智能手机产业的崛起,乾朔电子也迎来高速发展期。为更好契合市场需求、拓展企业发展空间,乾朔电子对传统制造流程进行转型升级,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升级智慧工厂系统,实现从制造迈向“智”造。
创新投入的不断加大,提升了乾朔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乾朔和苹果、华为、小米等国际国内一线品牌手机生产厂家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今年1~7月,乾朔电子实现应税销售13亿元。
今年发布的南通市培育独角兽、瞪羚和雏鹰企业榜单显示,启东上榜的27家企业分布于半导体、软件和信息服务、高端装备等多个行业,尤其是半导体企业。
今年1~7月,启东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09.12亿元,同比增长12.6%,占规模工业比重58.3%,占比列南通第二。
位于生命健康产业园的南通北新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经过不断创新发展,已成长为国内新能源动力电池再生循环领域的头部企业。
今年上半年,北新新能公司因为疫情,供应链、物流等受到影响。进入5月,公司业务恢复正常,很快回血,上半年销售业绩仍大幅增长。公司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王恒宇认为,逆风而上的原因,在于“双碳”战略的加速实施和新能源产业高速发展的叠加驱动。
北新新能公司下游主要客户为全球前驱体和正极的领军企业,并已成功进入全球顶尖新能源汽车电池供应链体系。
王恒宇认为,对科创型企业来说,解决“卡脖子”工艺是企业保有生命力和活跃度的关键。北新新能公司将退役动力电池和正极材料废料的有价元素高效提取、材料性能修复、残余物质无害化处理等技术融合在一起,开发了一种成本低且工艺路线短、废水净化循环回用的正极材料回收再利用工艺。
位于启东经济开发区的江苏启微半导体设备有限公司,主要为集成电路半导体电子信息和医药企业提供高纯工艺系统的解决方案和设备,客户包括INTEL、扬子江药业、华瑞等各领域佼佼者。今年1~7月,实现应税销售1.57亿元,同比增长21.9%。
这些逆风奔跑的企业,都是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先进制造型企业,充分展现了科创企业的韧性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