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启东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来源: 启东市发展改革委 发布时间:2025-01-07 累计次数: 字体:[ ]

一、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4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围绕年初市十八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全年目标任务,迎难而上、攀高争先,有效应对风险挑战,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在2024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中,我市排名第20位,较上年前进1位。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预计(下同)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

──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7亿元,增长2.7%。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0亿元,增长4%。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2750元,增长4.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7000元,增长6.5%。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完成率、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二)主要任务完成情况

1. 稳增长、调结构,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协同发展积极推进。深入落实省、南通市关于推进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规划建设的工作部署,成立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启东)发展规划形成初步方案,启东—浦东产业创新协同园区和启东—崇明产业创新协同园区完成四至范围优化调整,启东(上海)协同创新中心累计入驻项目12个,启东(南京)科创飞地入驻项目1个。启东长江口北支(崇明岛北岸)“生态岛”试验区建设入围省级试点,沿江生态缓冲带修复等工程前期工作顺利推进。

工业经济持续向好。强化工业经济运行监测调度,注重做好工业新增长点、减量点的排模分析,加强重点产业链强链补链,制定“开门红”十条措施、“四上”企业培育专项行动方案、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等,深入开展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以及结果运用。全年实现规模工业应税销售1370亿元,增长4.6%;完成规模工业产值1530亿元,增长5.7%;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0.8%;培育规上工业企业100家。主导产业发展良好,临港、特色、战新三大产业累计实现应税销售1374.7亿元,增长4.7%;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半导体产业崛起“芯”势力、增添新动能,产业链和产业配套进一步完善,应税销售累计增长29.2%。龙头企业持续提质增效,列入“1521”龙头企业培育的50家企业累计实现工业应税销售902亿元,增长5.4%;全年应税销售达到百亿级企业1家、50亿级企业4家、20亿级企业8家、10亿级企业10家。建筑业负重求稳,新增一级资质建筑业企业2家,4家企业实现“启建回启”。

第三产业复苏回暖。制定出台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若干政策等,积极开展服务业专题招商,大力推进药明康德二期、中储粮、龙湾水镇等一批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全年实现规上服务业重点行业营收59.2亿元,增长9.7%;培育规上服务业企业35家。消费市场逐步回暖,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0亿元,增长4%,开展各类促消费活动及以旧换新活动25场,通过政府投放消费助力券、大型商超发放各类优惠券,带动消费超15亿元。房地产市场创新发展,在南通地区率先开展具有启东特色的房票安置工作,将部分国企开发的商品房纳入房票安置房源,建成南通首家县级房产超市。旅游市场持续活跃,“到启东看日出”火爆出圈,“日出江海、梦启东方”城市形象亮相南京地铁4号线和央视《远方的家》直播间,全年旅游人次达到850万,旅游收入突破90亿元。

农业基础更加稳固。粮食综合产能稳中有进,全市粮食面积121.54万亩,粮食总产量34.16万吨。“菜篮子”供给体系有序构建,蔬菜播种面积68.9万亩,产量123万吨,产值26.08亿元,“启东绿皮蚕豆”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及中国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获评全国“大豆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全市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88.5%,进入省第一方阵。完成7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新认定南通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累计拥有南通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9家。积极打造更高水平“海上粮仓”,全市渔业总产量达33.68万吨,积极申报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总投资5.5亿元的吕四沿海渔港经济区建设项目获省农业农村厅批复立项。坚持推进农业全面机械化,9个家庭农场获评南通市级“无人化”农场。

科技创新能级提升。发布“科创20条”及其配套细则,校地合作不断深化,长三角高校研究机构启东集聚区、北大生科华东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建成启用,华为(启东)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挂牌运营,上海大学长江口新能源概念验证中心实体化运作,南通大学启东海洋研究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启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长江口低空经济产业和技术研究院签约落地。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排名第8位,较上年前进1位。

2. 强招引、扩投入,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

招商引资量质齐升。坚持“招大、引强、选优”目标导向,建立市领导挂钩联系重大项目“三张清单”,全面提升招商引资成效。持续巩固上海、苏南招商主阵地,积极拓展京津冀、珠三角等重点区域,聚焦重点行业,瞄准央企国企、行业龙头、隐形冠军企业,开展驻点招商,举办各类招商活动百余场。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2亿美元,新签约注册5亿元(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63个,惠生海工、豪迈重工、人民电器等50 亿元以上的重特大项目纷纷落地。对外贸易稳步回升、持续向好,“电动工具产业带+跨境电商”外贸新业态加快发展,全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390亿元,增长22.6%;其中出口额297亿元,增长26.3%,进口额93亿元,增长13.4 %,

项目建设步伐加快。扎实开展“重大项目攻坚突破年”活动,建立“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套班子、一张清单、一线服务、一抓到底”的“六个一”工作机制,通过现场实地调查、业主单位汇报、挂钩领导交办等方式,逐个项目明确攻坚时限和具体要求,全过程管控、全方位保障,实现序时推进。4个省重大项目、32个南通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30亿元,投资进度远超目标序时。出台“重大项目早开工早落地20项举措”,新开工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0个、专精特新高质量制造业项目13个;新竣工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2个。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排名第8位。

载体平台做优做强。启东经济开发区聚焦链式招商,围绕新能源、泛半导体、生命健康三大主导产业,不断提升招引质效,鸿钧新能源、乾朔电子二期、拜耳医药等一批重点项目成功落户,全年完成亿元以上签约项目45个。吕四港经济开发区坚持产业兴港,实现新开工5亿元以上项目9个,卫华港机、宇盛电气项目实现竣工投产,海力风电、海龙风电、科东等项目投入试生产。高新区全年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9个,人民电器、海博思创、华电等一批新招引产业项目开工建设。海工园深耕海工船舶及重装备产业,“高技术海洋装备智造产业集群”成功获评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强化央企国企“链主”龙头带动,导入契合度高、补链性强的先进制造业配套项目,全球舱容最大、国内首艘LNG双燃料动力耙吸挖泥船“新海鲟”号交付,叫响“海工船舶就来启东”产业名片;生命健康产业园着力培育新医药、新材料两大产业,新开工制造业项目12个,其中5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5个。江海澜湾旅游度假区明确“双区同创”主抓手,开通南通首个“低空飞行”观光旅游航线,全年实现旅游人次双倍增。

3. 抓改革、聚动能,开放创新激发新活力。

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全面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累计实施134个“一件事”改革清单,基本实现高频事项全覆盖。先行开展省级“容缺受理”试点改革,推出《启东市可容缺受理的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共梳理出19家单位96项政务服务事项。探索“个转企”证照套餐办登记改革,实现“转型即准营”,办理“个转企”34件。深入推进医共体总额预算下的DRG支付方式改革,完善“结余留用、超支合理分担”机制,激发医共体自我管理内生动力,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益。成功申报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国家级整县推进试点。

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招引科创项目169个,实施产学研项目208个,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58.5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19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61.5%。“智改数转网联”免费诊断服务持续推进,完成285家规上工业企业线上诊断自评估,实现规上工业企业诊断全覆盖。标杆示范创建工作取得突破,创建标杆示范企业19家、总数列南通第2,新认定国家两化融合贯标企业9家。“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稳步推进,新获评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全市累计获评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34家。

营商环境更趋优化。研究制定营商环境优化提升68条举措,“万事好通?益启企”营商环境升级至3.0版。高效搭建运营启东市企业服务中心,运行6月以来,开展20多次线下活动,惠及企业700多家。为守信纳税人拓宽融资渠道,加强“银税互动”,助力A、B、M级企业获得免抵押、免担保的纳税信用贷款,发放“税e融”“税易贷”产品249笔,共计3.72亿元。积极贯彻落实国家一揽子增量政策,发行政府专项债券规模34.1亿元,占南通全市1/3以上;成功申报“两重”项目2个,获批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8000万元,“两新”项目2个,获批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9030万元。创新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举措,全面实施以信用承诺、免缴等替代方式减免收取工程投标保证金,减轻市场主体资金负担40.04亿元,惠及企业40058家次。

4. 提品质、扩能级,城乡建设呈现新面貌。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进9个片区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编制,提供约2619亩新增建设用地。全面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总规数据库正式启用。开展城镇开发边界局部优化工作,调整城镇开发边界24.72公顷。城区路网更趋优化,钱塘江路、林洋南路等5条道路建成通车,启东南、启东北高速口完成拓宽改造。市政设施不断完善,新建污水管网4.2公里,新增小区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点位517个,新增停车泊位2742个;既有多层住宅增设电梯持续推进,全市已有32台电梯投入使用。市容市貌持续改善,拆除违章建筑40.4万平方米。全国新型城市化质量百强县市排名第9位,较上年前进2位。

乡村振兴深入推进。加强乡村振兴先行村培育,放大乡村振兴看齐效应,创成南通乡村振兴先行村23个。农村整体风貌提档升级,创成首批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4个、省特色田园乡村2个。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全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总额2亿元。强化网上产权交易,实现成交项目数540个,其中土地流转项目4万亩。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申报休闲旅游行秋季精品景点线路被省录用,全年接待游客562.3万人次,营业收入17.25亿元,增长15.8%。

交通建设步伐加快。扎实推进沪崇启通道对接,沪崇启城际铁路纳入国家发改委《长江三角洲地区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S7与S11通道对接规划纳入上海“1+13”大都市圈区域综合交通一体化专题研究。北沿江高铁启东段桩基施工全部完成,崇启公铁长江大桥总体施工过半,主桥塔身突破50米。启东客整所工程和房建工程已完工,启东火车站站前广场地下室正式开放。洋吕铁路吕四港专线海铁联运开行56列,总货运量超40万吨。吕四起步港区功能配套水平持续提升,便捷、高效、智能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构建,吕四作业区海力、海龙、卫华码头建设加快推进,12#、13# 10万吨级通用泊位码头、吕四作业区14#-16#粮油泊位码头加快报批报建。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大气环境质量位居全省前列,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87%,PM2.5平均浓度连续六年全省最优。水环境质量持续稳固,全市地表水市考以上断面优Ⅲ类比例保持100%,近岸海域水质持续提升。土壤环境风险基本得到管控,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推进绿色园区创建,吕四港经济开发区纳入省首批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园区名单、南通市(近)零碳建设首批试点。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排名第5位,较上年前进1位。

5. 优民生、强保障,共享发展得到新提升。

民生福祉更加暖心。年初确定的30项民生实事项目,除生物转化中心有脱幅外,其余全部顺利完成。全力拓宽就业渠道,推进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全覆盖,城镇新增就业1.18万人。各类社会保险继续提标扩面,上调基础养老金、低保标准至248元/月、855元/月。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94.94万人,参保率达98.8%。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完成17家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建设,完成8家助餐点改建,新增1家幸福食堂,全年开展老人助餐服务3.6万余人次,为62896位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对象提供“1+N”特色居家养老上门服务。

社会事业更加贴心。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分通过省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市、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验收;教育品质不断提升,中高考成绩创近十年新高,本科批次上线人数占比95.9%;启东中学新校区主体结构封顶。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人民医院、中医院通过三级乙等复审,成功创建全省首家县级三级乙等妇幼保健院;名医效应继续放大,全市建成名医工作室63家,今年共接诊20251人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达人均110元。文化设施不断优化升级,少儿图书馆荣获“百佳公共文化空间奖”;版画艺术中心获评江苏省美育推广基地;启东市评弹团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推进“体育+”融合发展,承办CBA夏季联赛、世界沙滩排球职业巡回赛等高规格赛事。

社会治理更加安心。持续加强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提升数字化治理水平,获“2024中国领军智慧城市奖”。统筹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全面实施电动自行车、高层建筑消防安全隐患等“一件事”全链条治理,全面提升全市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御能力。加强食品、药品等方面安全监管力度,切实维护市场良好秩序。解决群众急难愁盼,12345热线办件量53.8万件,满意率98.1%,办结率100%。全面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不断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启东新实践,充分挖掘公安、调解、网格力量,16个平安法治联盟示范工作站高效运行。

总体上看,2024年,在复杂严峻的宏观环境下,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稳中向好,社会民生和城市治理进一步改善。同时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经济持续向好的基础还有待进一步巩固,工业新增长点还不够多,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建安投资占比高,投资结构趋向失衡,消费需求还不够强,居民消费信心仍需提振;产业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步伐还不够快,建筑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创新驱动还有待进一步强化,科创生态还不健全,高层次科创平台和高精尖创新人才还需加大培育引进力度;城乡融合还有待进一步加快,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统筹推进力度仍需加大,等等。对此,我们将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5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2025年是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划之年,做好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综合考虑国内外经济环境、全市发展客观形势和现实需求,建议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安排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以上。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5%。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左右。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

──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三、2025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2025年,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及市委十四届九次全体会议的决策部署,锁定“勇当全省向海图强龙头板块”目标定位,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争创新动能新优势,持续推进转型提速、环境提质、治理提效、民生提档,更加扎实有力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确保高质量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一)着力强化向海发展,推动海洋强市再跃升。

激活江海联运新引擎。拓展港口经济版图,推动吕四起步港区功能配套更加完备,加快岸线码头报批和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全力做大港口业务,深化沪吕两港合作,充分发挥集疏运体系优势,打造上海港空箱调运分中心;提高铁水联运联通水平,扩大辐射范围,全年力争完成海铁联运吞吐量6万标箱;加大货源揽货力度,维护已开通航线稳定运营,开通东南亚外贸航线,力争全年实现集装箱吞吐量20万标箱。加快推动进境肉类、水果、冰鲜水产品等指定监管场所申报工作,跟紧与中农批、中储粮、益海嘉里等企业的合作,把吕四港建成“买全球、卖全球”的贸易港。

塑造海洋产业新优势。做大做强海洋工程装备、海洋船舶、海洋新能源等特色优势产业,提档升级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旅游等传统支撑产业,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现代海洋服务等新兴产业,形成产业结构合理、创新能力突出的现代海洋产业集群。积极策应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建设,加快对接上海崇明岛长兴海洋高新园区。培育壮大海洋高新技术企业,瞄准海洋经济发达地区,招引高成长性海洋科创项目,深化沪启科技创新合作,建好启东(上海)协同创新中心。大力培育发展低空经济,鼓励相关企业以低空产业发展为导向,布局低空经济产业链产品,加快完善低空经济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实现低空飞行基础设施有效覆盖,推动我市低空空域充分释放、高效利用,助力全市低空经济发展。推进农渔文旅融合发展,做精做优“吕四海鲜”等特色品牌,加快推进吕四省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建设,抓牢“最鲜公路”等核心IP打造、头部项目招引、旅游设施完善和服务质量提升,培育海洋旅游新业态。

争当跨江融合新示范。深化沪崇启铁路与沪通铁路的规划研究,争取纳入国家及省级层面“十五五”规划。扎实推进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北岸先行区建设,深度对接上海、苏南优势产业、科研资源,加快构建“上海苏南研发、启东转化生产”链条,打造项目落户首选地。推进政务服务再扩围,聚焦以上海为焦点的“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相关地区,扩容服务事项,拓展“沪启e家”“实体驻沪办事点”内涵和外延,推进“网上办”“掌上办”。推进医疗合作再加码,加快“医路沪通”项目、科研成果转化,加强对长三角名医工作室引进,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长三角地区优质医疗资源。

(二)着力提升产业质效,推动经济增长再提速。

推动工业经济稳中提质。强化工业经济运行组织推进力度,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和产业发展走势,常态化开展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和调度分析,加强对重点区镇、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监测分析,科学研判,适时施策,确保全年规模工业应税销售增长9%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10家。持续优化我市产业结构,研究制定市领导挂钩联系重点产业专班机制,持续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支持临港装备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半导体、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不断壮大规模,前瞻布局低空经济、氢能和新型储能、深远海装备等新赛道。聚力打造“生物医药就到启东”“海工船舶就来启东”的产业地标。积极引导建筑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深入推动“启建回启”计划,不断壮大全市建筑业规模。

推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建立健全服务业发展“招引、建设、运行”工作路径,全力增强服务业发展后劲。强化服务业项目招引,建立市级专题招商、行业重点招商、区镇特色招商的服务业招商体系,重点瞄准科技研发、软件信息、文化体育娱乐、装卸搬运等服务业重点行业,全面招引体量大、层级高、质态优的服务业项目。推进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健全服务业项目建设推进机制,确保中储粮、药明康德二期等一批重点项目按时投运,尽早形成产出。加快服务业新企业培育进度,提高培育库内服务业企业的入规节奏,明确培育库入库企业要求,提高企业入规转化率,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75家。全面刺激消费,新增限上批零住餐企业100家,鼓励各大商业综合体推出促销让利活动,擦亮“苏新消费?梦启东方”城市消费品牌。努力提振住房消费信心,进一步优化购房优惠和补贴政策,加大住房“以旧换新”、房票安置力度,积极做好房产超市运行。

推进农业产业质效不断提升。推动粮食生产量质齐升,建设高标准农田9.26万亩。适度调整作物布局,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强化粮食作物技术指导,挖掘旱粮多熟制地区的粮食增产潜力。建设启东特色的农业产业链,在农业龙头企业周围建立稳定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持续打造休闲农业精品线路,培育休闲消费热点。全面加快农业“无人化”“机械化”“数字化”发展进程,积极加快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强化质量品牌建设,做精做优“地产三宝”“吕四海鲜”“四青作物”等特色品牌。夯实水产养殖和海洋捕捞业,积极争创南通首个国家级海洋牧场,争取将吕四港海洋牧场建设成以生态修复功能为主、兼顾渔业增养殖功能及休闲游钓渔业的复合型海洋牧场。

(三)着力加快项目建设,推动有效投资再发力。

提升招商引资质效。聚焦央企、上市企业、外资企业和优质民企,精准绘制招商图谱,增强招商的针对性,推动招商引资质效不断提升,新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00个,其中5亿元(3000万美元)以上不少于60个、百亿级项目2个。重点围绕航空相关关键材料、相关关键零部件及高端装备、无人机、低空保障等航空器制造项目以及遥控检测、数据处理、起降系统等地面系统项目,力争招引一批低空经济标志性项目落户我市。优化提升口岸功能,加快推动保税仓库获批投用,助力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加速总部企业集聚招引,形成总部经济集聚区。加大对跨境电商的支持力度,培育本土跨境电商企业,继续引进跨境电商平台和服务企业,确保全年外贸进出口稳中提质。

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推动重点项目加快开工建设,全力攻坚超期未竣工项目加快竣工投产,切实推动存量项目加快转化达产,全年完成新开工设备投资超2000万元制造业项目100个、总投资5亿元以上产业项目不少于30个、新竣工5亿元以上产业项目不少于20个。加快推进续建重大项目竣工、达产、转化。加快推进华峰瑞讯、中核智能制造、燕达清洁能源、惠生海工、豪迈重工等一批省重大项目建设。根据中央政府相继出台的资金扶持政策,加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的储备力度。

推进平台载体建设。启东经济开发区“一链一策”加快打造龙头带动、配套跟进、集群发展的产业生态圈,加快建设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两大特色园区,签约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40个,生命健康科技园加快与浦东、张江生命健康产业的融合对接,主动嵌入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链,加快昊岳益生菌项目建设进度。吕四港经济开发区不断提升项目招引质效及建设速度,力争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15个,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不少于3个,新开工项目不少于12个,持续加大港口开发力度,丰富口岸功能,加快推动12#-13#通用码头、16#粮油专用码头开工建设。高新区积极谋划低空经济产业链的整合,加快推进低空经济产业园建设,全力推动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海工园持续发展海洋特种船舶制造、海洋石油钻井装备制造、海洋能源及重装备等产业,积极布局高端油气装备、高技术船舶、海洋新能源等产业,积极探索深远海装备等未来产业,建强海工船舶服务业集聚区,高质量打造现代海洋产业集群;生命健康产业园立足园区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产业发展实际需要,主动对接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资源,加大国药大健康产业基地项目、希迪抗肿瘤原料药及制剂一体化项目等12个在建项目建设力度,确保项目早日建成投产。江海澜湾旅游度假区全力推进“双区同创”,探索“低空+”物流、救援、旅游、培训等场景应用,加快推进通用机场建设前期工作,确保南通市民用无人机试飞运行(启东)基地通过民航华东局验证。圆陀角旅游度假区招引落户一批具有特色海洋风情的文旅项目,加快搭建低空文旅、设备检验检测等航空服务配套体系,构建“低空+文旅”新业态。

(四)着力深化改革创新,推动发展能级再提升。

激发改革发展源动力。持续推动电子证照、电子材料、电子签名的应用,探索“免证办事”,探索推进更多“一件事一次办”“一类事一站办”的多事项集成办理服务,强化跨部门系统协同和数据共享,优化跨部门办理业务流程和审批服务流程,压减办理时长和办事成本。稳慎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国家级试点,确保二轮到期延包实现平稳过渡。擦亮启东建筑铁军品牌,支持建筑业企业与央企和大型建筑施工企业建立联合体,共同参与项目建设;改革工程招投标评定制度、招标资格筛选制度,推行“评定分离”试点,逐步改变以价格决定中标的招投标模式。进一步推动国企健康发展,有力有序推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

增强科技创新驱动力。持续推进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继续开展“智改数转网联”系列活动。培育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5G工厂等标杆示范企业15家以上,新增星级上云企业50家,新增国家两化融合体系贯标企业5家。新增市级以上创新平台10个,新增市级以上首台(套)装备8个,认定省级新技术新产品不少于3个。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扶持,国家级、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家数分别累计突破20家、15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持续突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61.8%以上,招引高质量科创项目不少于200个,新增离岸孵化科创项目10个,净增高新技术企业45家。聚焦产业需求,深耕“校地合作”新模式,放大北大生科华东产业研究院、启东复旦医学创新研究院等高校研究机构平台的创新引领作用,推动上海大学长江口新能源概念验证中心、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启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高效运作。筑牢高能级人才载体平台,推进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级创新实践基地、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等建设。

提升营商环境软实力。制定出台“万事好通?益启企”4.0版,推动营商环境再提升、再优化。持续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全面建成“线下一门”“线上一网”的服务格局,推动市、镇、村三级政务服务体系一体联动、高效运行。持续提升信用监管效能,科学制定全市“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计划,积极探索“信用+双随机”融合监管新模式,以通用型分级分类结果推进在食药等专业领域综合运用。持续推进枫桥式税务所创建,开展好便民办税春风行动;深入推行包容审慎监管,落实好“首违不罚”“容缺办理”等柔性执法机制。

(五)着力统筹城乡融合,推动发展环境再优化。

扎实推进城乡融合。以《启东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为蓝图,依托沿江、沿海交汇点的区位优势,科学谋划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编制,有序推动中心城区旧城更新、新城建设和功能片区内涵式发展,充分发挥区镇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成片开发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完善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北岸先行区发展规划,实现发展战略、总规、经济发展协调统一。积极向上争取,逐步调整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范围,为构建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留出更多发展空间。科学划定海洋功能分区,统筹安排海洋产业、海洋生态保护、海洋基础设施等空间布局。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着力推进城区景观绿地提升改造,新建城市“口袋公园”1个,新建不少于100个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点位。积极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建设,新增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8个、省特色田园乡村2个。深入实施村庄清洁行动,积极申报农村人居环境先进村建设,持续完善长效管护机制,全面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建设新格局。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北沿江高铁启东段建设,确保启东西站开工建设。充分利用长江北支公铁两用大桥开工建设契机,推进S11通沪高速公路各项前期工作,力争年内开工建设,并全力推动S11与S7通道对接。服务保障启东客整所建成运营,全力争取启东站增开北京、乌鲁木齐、深圳等方向的首发列车班次,增加人民群众的出行选择。加速推进高铁枢纽建设,推动启迪路、世纪大道西延等启东西站配套项目开工建设。推进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力争完成345国道、228国道初步设计。推进农村公路片区化打造2.0高标准建设、高要求管理,改造农村公路18公里、危桥8座。创新城市公交组织模式,继续推广预约式定制公交,实现精准“点对点”服务。

持续厚植生态底蕴。聚焦生态美海,持续加大大气治理、水污染防治、风险地块管控,积极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纵深推动绿色发展,新增省级以上绿色工厂2家,完善海上光伏、陆上风电点位等规划布局。抓好重点能源项目建设,确保海上光伏、吕四港储能电站建成投运。积极推进吕四港经济开发区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园区建设,打造(近)零碳园区。加快我市海岸带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规划编制工作,高标准推动海洋生态修复实施,积极申报中央财政支持生态修复项目,争取更多资金支持。围绕“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海湾目标要求,加强“一湾一策”综合治理,持续推进重点海域美丽海湾建设。

(六)着力践行共享发展,推动民生福祉再增进。

进一步织密民生“保障网”。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开辟“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和零工市场等就业增收新路径,确保城镇新增就业9500人。不断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确保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8%以上。推进长期照护保险提档升级,打造长期照护启东样板。统筹做好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公益慈善等工作,倍加关爱特殊群体和困难群众,让民生底线更牢、底色更暖。推动养老服务多元化发展,持续做好残疾人、困境儿童关爱保障工作。

进一步办好群众“暖心事”。聚力创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市、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实施汇龙中学、启东中专、东南初级中学、江海中学4所学校维修改造工程,全力加快启东中学新校区建设,确保秋季满足教学区域交付。持续深化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快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继续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新增省级健康镇2个、健康村2个,加快北部区域医疗中心、高新区医院建设,确保按时启用。全力实施公共文化设施提升工程,推进区镇图书馆分馆按照五星级标准提档升级,新增省级新型公共文化空间2家。

进一步拧紧发展“安全阀”。高质量推进文明城市长效管理工作,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和城市品质。深入推进“精网微格”工程,常态化开展“梳网清格”行动,及时排查梳理矛盾纠纷、风险隐患和问题诉求,实现基层需求“未诉先办”“主动治理”。持续提升信访工作法治化水平,引导群众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让法治理念深入人心,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加强食品、药械妆、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守牢生产生活安全底线。结合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瞄准重点行业领域,深入推进各项治理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