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启东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来源: 启东市 发布时间:2013-02-27 累计次数: 字体:[ ]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蒋海南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以及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2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2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紧紧围绕全年目标,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统筹做好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等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经济运行趋于平稳、沿海开发深入推进、转型发展初见成效、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主要指标基本实现预期目标。

  ──全年预计(下同)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0亿元,同比(下同)增长11.5%。三次产业结构由2011年的10.7∶53.3∶36 调整为9.98∶53.02∶37。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7%。

  ──完成财政总收入123.3亿元,增长19.1%;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2.2亿元,增长18.5%。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1.2%。

  ──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7亿元,增长15%。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6亿元,增长18%;其中工业投资256亿元,增长10%;服务业投资100亿元,增长43.9%。

  ──新批工商登记注册外资5亿美元,注册外资实际到账2.63亿美元。完成进出口总额20.5亿美元,其中出口14.5亿美元。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80元,增长14.6%;农民人均纯收入14360元,增长14.6%。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城镇登记失业率2.79%,控制在计划目标之内。

  (二)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有效投入持续拉动。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6亿元,增长18%;其中工业投资256亿元,增长10%。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投资95亿元,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到37.1%;完成服务业投资100亿元,增长43.9%,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8.1%,比上年提高了8.3个百分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1%,拉动经济增长将近5.5个百分点。

  消费需求平稳增长。商业网点和流通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消费领域逐步拓宽,旅游、休闲、餐饮等活动日益红火,假日消费、文化娱乐、健身等成了更多家庭的选择。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7亿元,增长15%;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零售额分别增长12%和24%。物价指数稳步回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2.9%,比上年下降了3.8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1.5%,拉动经济增长4.8个百分点。

  外贸外经难中求进。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20.5亿美元,其中出口额14.5亿美元,总量在南通各县市中均名列第二。虽然韩华新能源进出口受行业因素影响跌幅较大,但中远海工、好收成、太平洋重工、皇室食品、贸联铝合金、欧爱克斯服饰、东成电动工具等外贸大户企业出口强劲增长。外经合作健康发展,新批境外投资项目4个,协议投资额618万美元;新签对外劳务承包合同额6520万美元,增长118%;实现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3.2亿美元,增长42.9%。

  实体经济有力保障。针对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严峻形势,及时出台《关于做好当前稳定经济增长、推进转型发展工作的意见》,制定了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政策补贴和积极向上争取各类扶持企业发展的资金超过1亿元。全年开展了银企对接活动5次,为实体经济争取银行贷款超过3亿元,有效支持了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和中小企业的合理资金需求。企业用电、项目用地等要素保供进一步强化,企业正常生产用电需要得到保障,全年争取土地指标7163亩。

  (三)沿海开发保持领先态势。

  重大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大港形象初步显现。吕四港区环抱式港池规划方案获国家交通运输部、省人民政府联合批复,区域用海项目环评获取核准意见,港池围堤工程两个标段一道堤土方工程全面合拢,三道堤抛石施工基本完成。渔港经济区两闸外迁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内港池码头及护岸工程全线开工,完成工程量的75%。新材料产业园水、电、通信等公辅设施加快建设,园区主干道路基本建成。国家一类口岸开放申报工作进入部委联审会签阶段,口岸临时开放再度获批,开放码头增至9座;口岸联检单位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海事大楼、边检大楼封顶。宁启铁路通启段前期工作推进有力,12个单项评估报告全部获得正式批文。海启高速预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省发改委评审。临海高等级公路启东段南段主体工程、北段路基填筑工程完工,桥梁施工全面推进。

  重大载体建设有力推进,承载能力有效提升。启东经济开发区启动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申报工作,科创大楼桩基工程完成施工,中邦商务区一期工程竣工,启秀南路一期、通江路建成通车,道路框架进一步完善。吕四港经济开发区完成更名扩区,正式升格为省级开发区,总体规划修编完成。滨海工业园正式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区,园区配套设施日趋齐全,商务、金融、房产、教育、文化等领域的服务功能日益完善,四海家园一期工程、商务中心基本竣工,拓展区围填海工程通过省级验收。江海产业园完成总体规划编制,首期启动区200亩土地完成土地平整等前期工作。圆陀角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正在加快编制,水、电、气、路等专项规划全面展开。海工船舶工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修编,“一横三纵”主干道路加快建设,胜狮路建成通车。滨江医药化工园完成了园区污水处理“一企一管”、中控系统等配套工程,全方位、全天候环保监控系统投入使用。

  重大产业项目不断突破,梯度格局初步形成。全年实施亿元以上项目116个,其中超5亿元项目16个,超10亿元项目 12个,竣工亿元以上项目68个。中化新材料、华峰新材料、广汇能源基地等重特大项目稳步推进,胜狮能源、华乐光电、丰顺重工等项目建成投产。重特大项目报批工作取得新的突破,吕四中心渔港扩建工程纳入省“十二五”渔港建设规划,吕四港10万吨级进港航道初步设计通过省交通运输厅审查,广汇能源LNG分销转运站工程项目获得省能源局同意开展前期工作批复。

  重大招商活动有效组织,招商选资成效显著。成功举办了一系列重大节会和境内外专题招商活动,全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56个,总投资182亿元,北斗导航产业园、大唐电信等项目成功签约,全年新批工商登记注册外资5亿美元,注册外资实际到账2.63亿美元,在南通各县市保持领先;净增私营企业注册资本额110亿元,引进市外民资注册资本额120亿元。

  重大区位优势日益显现,融入上海步伐加快。融入上海“139”工程启动实施,港口贸易、园区开发、都市型农业、旅游等相关课题研究全面展开。都市农业与上海农贸市场加快对接,新设立启东特色农副产品上海直销门店42家,新增面向上海的直供基地12家。旅游业加快“沪启融合”,建立“启东—崇明—静安旅游联盟”。江海产业园、外高桥启东产业园、北上海台湾新城等一批沪启合作共建园区加快建设。

  (四)三次产业加快转型发展。

  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有效提升。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51.74亿元,增长4%。新增扩建农业项目334个,完成投资30.76亿元,增长38.7%;新增高效农业面积14万亩,其中设施农业面积2.5万亩;新申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南通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4个、农业示范基地4个、现代农业示范村5个。海洋渔业稳步发展。全市渔业总产量达到35万吨,产值达到51亿元,渔业直接出口创汇4800万美元。

  工业经济加快转型集聚。面对持续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我市坚持早部署、强保障,在努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的同时,加快转型集聚,取得了良好效果。全年完成规模工业产值1200亿元,增长16.6%;实现工业应税销售508亿元,增长3%;完成工业用电量15.96亿千瓦时,增长7.3%。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全年完成产值355亿元,增长4%,在规模工业产值中的占比达30%;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提升,全年完成产值494亿元,增长19.6%,在规模工业产值中的占比达41.2%,比上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优势产业加快集聚,五大产业集群完成应税销售219亿元,增长3.6%,在工业应税销售中的占比达到43%。培优扶强工作成效显著,新增规模企业30家、亿元企业50家、10亿元企业1家;全市50强重点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应税销售313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应税销售总量的69%;全年应税销售超10亿元的企业达到8家,其中韩华新能源、大唐电厂应税销售超50亿元,中远海工应税销售超30亿元。

  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26亿元,增长12%;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7%,比上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旅游业抓住崇启大桥建成通车的机遇实现较大发展,来启旅游总人数突破200万人次,恒大海上威尼斯、吕四海洋风情区形象初显。物流业起步良好,全年实施亿元以上物流项目3个,计划总投资约70亿元,中海阔物流项目加快建设,吕四物流中心全面招商。现代商贸业蓬勃发展,市中心商贸配套日益完善,恒亚建材、亿丰商城等项目进展顺利,全市商贸业总体形象不断提升。金融业加快发展,省金融生态优秀市创建成功,民生银行、常熟农商行等多家金融机构进驻启东,“12启东债”成功发行,募集资金15亿元。房地产开发平稳有序,全年完成房地产投资50亿元,增长10%,商品房开发面积12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70万平方米。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创新投入势头良好,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2%,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新增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5.1万平方米,新入孵企业42家;新建成省级院士工作站1家、省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科技成果加速转化,组织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65 项,带动企业投入27亿元,149个产品新认定为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21家企业新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扎实推进,全年申报各类专利5121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908件。人才工作成效显著,引进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306人、创新创业团队6个。

  建筑业规模总量不断壮大。全年建筑业总产值突破500 亿元,增长18%。南通二建名列省建筑业竞争力百强企业第1名、省建筑业百强企业综合实力第2名,荣获“鲁班奖”、“詹天佑奖”和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各一项。

  (五)城乡统筹力度不断加大。

  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全年完成城乡建设总投资90多亿元,其中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0多亿元,城区建成面积新增 3平方公里,城市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重点市政工程加快建设,行政服务中心、客运服务中心、市民广场即将竣工,城市综合体开始桩基施工,备用水源地开挖建设,老小区改造全部完成。东城区改造顺利推进,人民东路沿线商业区启动建设。城市“十纵十横三环”路网不断完善,新建、改造、延伸市区道路20条。城市管理全面加强,启沪城际交通班线优化完善,日发班次达152班,平均间隔时间缩短至5分钟,停靠上海11个站点;创卫创模深入开展,市容市貌进一步改观。

  城乡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路网建设顺利推进,南海公路、通海大道、王海公路西段等干线公路基本竣工;完成了503公里农路建设和155座农村公路桥梁改造。农村河道疏浚整治阶段性任务全面完成,全年疏浚土方257万方。涵闸改迁工作进展较快,协兴闸和新港闸主体工程完工。

  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城乡绿化工作扎实推进,新增城镇绿地面积70万平方米,农村成片林面积3.2万亩,打造了市民广场、崇启大桥北入口、江海北路配套绿地工程等重点景观带。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62个村通过二星级“康居乡村”验收,数量居南通各县市首位。节能减排扎实推进,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了3.6%,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完成上级下达任务;11座污水处理厂新增集污管网50公里,实现了集镇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56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金匙环保科技公司开展了“城市矿产”示范试点。环境质量持续良好,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94.32%,位居南通前列。

  (六)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事业再创新业绩,在国际奥赛、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校安工程扎实推进,全年新建、加固中小学校舍11万平方米,南苑中学新校区主体工程竣工,吕四中学新校区投入使用。卫生事业又有新进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卫生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公共卫生大楼竣工,中医院门诊大楼开始打桩,人民医院新病房楼完成施工设计。文化事业再上新台阶,江海文化“五个一”工程顺利实施,城区图书馆新馆建成启用;文化产业积极发展,设立了500万元文化产业引导基金,广电宽带城域网项目投入运营,姚记扑克等企业被命名为南通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其他社会事业取得新发展。农村行政村体育健身工程加快“提档升级”,城区十分钟体育健身圈正式启动,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优生优育优教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数字人口建设深入推进。

  民生保障改善提升。城乡统筹就业扎实推进,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9929人,充分就业村达标率超过90%;新增城镇就业72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79%。各类社会保险扩面提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全面并轨,基础养老金提高到70元/月,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至410元、280元,农村五保对象年人均供养标准提高至5640元。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在全省率先探索农村“老年关爱之家”建设,已建成投运11家,新增养老床位450张。城乡综合性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完善,救助标准进一步提高,全年共发放各类救助金8000多万元。安置房和保障房建设顺利推进,全年开工安置房128万平方米,竣工60万平方米,共交付使用4092套安置房;开工建设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共计1288套,竣工678套。连续第10年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完成改造危旧房237户428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现全覆盖。

  社会管理创新加快推进。“12345”公共服务热线开通运行,全年受理各类咨询4.3万多件,办结率达到99.3%,成为优化发展环境、创新社会管理、服务百姓生活的新平台、新载体。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创新全面铺开,科学组建了2263个网格,建立了“一委一居一监一站一办”五位一体的社区管理服务新机制,成为实施公共管理、承接公共服务的基本单元。“三访三求”活动卓有成效,两个月内全市党员干部共走访1100多家企业、20多万户群众,切实帮助企业和群众协调解决了一批发展难题和现实利益问题。“大调解”、“大防控”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四项排查”工作扎实开展,社会矛盾有效化解。“天网”工程基本实现全覆盖,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总体上看,虽然全市经济运行保持平稳,民生事业全面进步,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经济下行压力尚未得到有效缓解,部分行业运行恢复缓慢;部分重大项目推进迟缓,要素制约现象仍然突出;社会公共服务尚未得到均衡发展,重点领域改革仍需着力推进,等等。面对这些矛盾和问题,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迎难而上,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二、2013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2013年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承上启下之年,也是启东加快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之年。总的来看,当前国内外宏观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较多,经济稳步回升、快速上行的压力依然较大。

  在充分考虑到困难和问题的同时,也要看到经济长期向好的大趋势没有改变,支撑经济稳步向好的有利因素逐渐增多。2012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发出了许多积极乐观的信号:国家将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质量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将转向倚重国内消费,一系列刺激消费增长的政策有望陆续出台,城镇化建设将进一步强化,民生工程投入将进一步加大,收入分配改革将进一步深化,等等。

  从我市层面来看,全市经济发展形成新突破的关键要素正在逐步显现。一是吕四港环抱式港池围海造地工程即将完成,渔港经济区主体工程加快建设,港口开发即将进入一个日新月异的快建设出形象阶段;二是中化新材料、华峰新材料、广汇能源基地等一批特大项目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充分的准备,各种条件和要素都将成熟,将全面进入加快推进的新阶段;三是我市接轨上海“139”工程经过充分的论证和精心的准备,相关领域的一批项目即将开始实施,“融入上海”即将开创全新局面;四是城市建设“东拓南进”战略实施两年,东城区、新城区现代化都市形象日益显现,“量变”即将引发“质变”,人流、物流正在加快集聚。综上所述,随着我市沿海开发的深入实施、临港产业的加速推进、接轨上海的深度融合、城市化建设的有力带动、组织程度的有效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必将取得较大突破。

  综合考虑当前国内外宏观环境和全市发展的客观形势,建议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安排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左右。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8%。

  ──财政总收入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均增长12%以上。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超过4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以上,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3%以上,服务业投资增长30%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左右。

  ──新批工商登记注册外资6亿美元以上;注册外资实际到账3.5亿美元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24亿美元以上。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4%以上。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三、2013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2013年,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继续按照省委“八项工程”和南通市委“八个领先”的总体部署,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民生事业发展的水平,奋力开创启东科学发展新局面。

  (一)优化发展模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持续扩大有效投入。充分发挥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作用,确保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0亿元,增长18%;继续保持工业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基础地位,全年力争完成工业投资290亿元,增长13%;加大服务业投资力度,全年完成服务业投资130亿元,增长30%,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超过30%。更加注重投资结构,继续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全年完成政府投资不少于40亿元;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扶持民间投资的各项政策,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等领域。进一步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全年确保完成新兴产业投资146亿元,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50%以上。

  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加快培育商贸、旅游、房地产等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增长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认真落实各项促消费政策,鼓励创新消费产品,拓宽消费领域,改善消费环境。加快商业结构调整和流通网络建设,引进国内外著名商业集团和消费品牌,培育壮大现有大型商贸集团,积极发展城市综合体、特色商业街、品牌专卖店、网络购物等新型业态。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完善城乡两级市场流通体系。持之以恒抓好“菜篮子”工程,持续推进农贸市场建设及市区菜市场升级改造。

  巩固扩大对外贸易。大力实施龙头带动战略,积极培育和扶持外贸大户和新增长点企业,形成进出口超十亿美元企业航母引领、超亿美元企业龙头带动、超千万美元企业骨干支撑、超百万美元企业集聚集群的外贸梯度发展格局。全力推进外贸产业基地化发展战略,重点培育发展省级海洋工程及配件出口基地。加快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巩固欧亚、北美等传统市场,积极拓展拉美、非洲、大洋洲等新兴市场,形成重点突出、层次分明、风险分散、渠道多元的市场分布格局。

  (二)加快产业转型,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注重工业企业培优扶强。全年确保完成规模工业产值1320亿元,增长10%以上;实现工业应税销售585亿元,增长15%以上;新培育规模企业30家,亿元企业15家。强化工业经济运行预警监测,密切关注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产品价格、订单销售等情况,准确研判工业经济运行态势和发展趋势。加快经济扶持政策整合调整,强调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经济发展中“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大力实施工业企业科学发展能力星级评价和成长型中小企业扶持计划,对重点企业制定“一企一策”,加大扶持力度,鼓励企业扩大规模,做大做强。切实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和调整,深入推进企业服务管理体制创新,将“三访三求”中的“访遍企业求发展良策”举措常态化、制度化,实施“百名机关干部进千企定点服务工程”,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着力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集群。围绕两个“510”发展目标,确保全年新能源及光电、海工船舶、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电动工具等五大产业集群完成应税销售275亿元,增长25%,占工业应税销售的比重达到47%;完成新兴产业产值423亿元,增长20%,在规模工业产值中的占比达到32%。加快编制五大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强化五大产业集聚发展工作推进机制,采取针对性强的举措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基地,重点培优扶强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两个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培育打造电动工具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大力推进五大产业招商。加快推进招商体制改革和招商模式调整,进一步创新招商引资的方法和路径,整合现有招商资源,梳理产业发展链条,整理产业招商目录,面向国内外产业发展前沿城市和重点龙头企业进行高端招商。积极创新招商模式,通过网络招商、代理招商、以商引商等新型招商模式,扩宽我市招商渠道,提升招商水平。

  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全年服务业增加值确保增长12%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8%;服务业集聚区营业收入和地税收入增幅分别达到20%和19%以上。大力发展江海旅游业,重点推进圆陀角生态旅游度假区、吕四海洋风情区、启隆生态科技产业园三个旅游集聚区建设,加快恒大海上威尼斯、新湖、新村沙等项目建设。提升发展商贸流通业,重点推进天汾电动工具商贸城、滨海科技商务区、新城区中央商务区三个商贸集聚区建设。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重点推进沿海吕四港物流区、滨海高新产业区物流园建设。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实施“新兴服务业集聚工程”,重点推进服务外包基地、总部经济基地建设。

  加快创新驱动发展。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4%。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80亿元,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4%。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全力支持企业牵头实施产业目标明确的重大科技项目,当好企业实施科技创新的“赞助人和中间人”。全年新申报省高新技术企业不少于25家,新申报省以上高新技术产品、重点新产品不少于80 个。进一步鼓励和推进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发挥企业自主创新对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全年建立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家。进一步拓宽产学研活动空间,提高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技术项目对接的实效,全年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不少于150个、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不少于10个。进一步加强创新载体建设,大力推进创新型经济园科创大楼、启东科技创业园、滨海金盟科技创业园、金凤凰创业园、启东捷顺科技创业园等各级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全年新增孵化器面积不少于10万平方米,新入孵企业不少于30家。进一步深化“两化融合”进程,积极推动启东经济开发区争创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

  (三)突破关键领域,实现沿海开发领先优势的巩固和提升。

  港口开发形象上取得突破。深入推进塘芦港30万吨级港口开发的相关研究工作。加快推进吕四港10万吨级进港航道前期工作,力争项目尽早开工建设。全面加快环抱式港池建设,围堤工程主体结构完工,防沙导流堤开工,陆域部分进行分期吹沙造陆。加快渔港经济区建设,吕四中心渔港扩建工程确保纳入国家“十二五”渔港建设规划,两闸外迁工程竣工投运,内港池码头及护岸工程完工交付使用,渔港陆域部分早日开工建设。大力推进新材料产业园主干道路、给水管网、消防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快中化新材料、华峰新材料和广汇能源基地项目的推进速度,形成如火如荼的建设场面。

  重点园区发展能级上取得突破。研究制定提升全市重点园区发展能级的工作计划,进一步细化、量化各项目标定位,明确时间节点、提升路径和工作举措,重点抓好园区的规划编制、规模壮大、配套完善、自主创新、资源集约等方面工作。启东经济开发区努力提高每平方公里工业产值和财税收入总量,提升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的排名,力争创建国家级开发区工作有突破性的进展。滨海工业园按照省级高新技术园区标准和要求,突出抓好创新型产业集聚、创新型企业培育、创新型平台构建、创新型人才引进、创新型环境营造等方面工作,加快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江海产业园启动首期核心区域和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示园区开发新形象,尽快形成有效投入。圆陀角旅游度假区加快恒大、新湖两个重大项目建设,全力争创省级旅游度假区。海工船舶工业园围绕打造国家级海洋工程及重装备产业基地目标,加快启动“一体两翼”主体功能区开发,全力推进“一横三纵”主干道路建设,进一步完善园区配套服务功能。

  重大项目推进上取得突破。着力推进项目服务管理体制创新,积极研究出台重大项目代办服务制度,进一步提升完善重大项目市领导挂帅、部门挂钩服务的工作推进机制。加快开工一批重大项目,重点促进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园一期项目、中广核太阳能、龙源海上风电等一批重特大项目早日开工,全年确保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 100个,10亿元以上项目10个。加快竣工一批重大项目,重点确保远驰自动化、太平洋海工二期、盖天力药业扩建等项目竣工投产,全年确保50个亿元以上项目竣工投产。加快招引、储备一批重大项目,重点招引行业顶尖企业、世界500强企业、央企和上市公司,常年拥有重特大项目储备不少于10个。加快报批一批重大项目,充分利用国家、省项目审批提速的有利时机,加强向上沟通对接,重点推进大唐电厂二期、吕四中心渔港改扩建工程、吕四港环抱式港池防沙导流堤、渔港经济区新渔港和新材料产业园液化品码头等项目报批工作。

  融入上海深度上取得突破。全面推进融入上海“139”工程,在融入上海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力争取得更大成果。积极联合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建立启东创新研究基地,进一步加强政策研究、决策咨询、人才培养、项目推进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注重园区共建合作模式创新,加快推进江海产业园、外高桥产业园等沪启合作园区平台建设与管理。探索“港港合作”模式,积极寻求与长三角港口群合作,共同推进吕四港开发建设。加强与上海产业转移联盟等机构的合作,吸引一批符合启东产业特点的产业转移项目。积极规划建设面向上海的农产品综合配送物流交易市场,搭建农产品安全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对接上海有关的企业孵化器中心,通过创新合作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使我市成为上海传统产业的提升基地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扩张基地。开展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合作,推进沪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四)加强城乡统筹,拓展城镇化建设的规模和领域。

  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大城镇建设投入力度,全年投资不少于100亿元。加强城乡规划编制工作,重点做好滨江新城一期控制性规划、全市住房保障规划和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做大城市规模,逐步拉开城市框架,力争城市建成区面积从25平方公里扩展到28平方公里。推进东城区、新城区两大核心片区建设,重点推进两大城市综合体、汽车城、蝶湖酒店等一批功能性项目。加快城市路网建设,打通城市环线道路,构建新城区、东城区主干路网。改善老城通行条件,启动人民路与江海路、民乐路与公园路交叉节点立体交通研究,加强公共停车场所建设。完善城乡供水体系,全面建成区域供水通吕线工程,开工建设通久线海门段工程,高质量建设蝶湖城市备用水源地。积极打造特色城镇,加快建设吕四、寅阳两个城市副中心,重点推进吕四港城核心商务区、鹤城公园以及寅阳镇旅游配套服务功能的完善建设;积极建设北新、合作等重点镇,持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商业配套功能。加快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建设,不断完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功能。

  全力做好“三农”工作。大力推进项目农业发展,全年投入不少于30亿元,力争有1~2家企业进入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行列。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重点培育连片钢架大棚基地和高效设施养殖基地,力争高效设施农业占比达到23.6%。积极推进“三个一批”建设,重点培优做强启东现代农业产业园、丰盈现代农业产业园、沿江现代农业产业园等1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我市都市农业发展。进一步扶持和鼓励设立农副产品直销店、批发市场直营专区以及开展农超对接、网络销售等,加快培育产供销一体化平台。大力培养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加快实施农民培训与科技入户工程,培养更多的现代农民。稳步发展海洋渔业和水产养殖业,实现渔业总产值52亿元。

  加快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抢抓国家铁路建设回暖的机遇,加快完成宁启铁路启东段前期工作,确保年内开工建设。加快临海高等级公路启东段建设,确保主体工程完工。大力推进干线公路建设,确保新兴线中段拓宽改造工程、丁仓港北延、天汾大道年内完成主体工程。继续建设完善农村路网,新建农村公路500公里,改造、建设农村公路桥梁100座。加快推进“西气东输”启东段工程前期研究和项目报批工作,力争年内开工建设。继续开展高标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完成疏浚土方210万方,埋设涵洞1000座,实施连兴港闸外迁改造工程。

  积极建设生态美丽启东。强化做好节能减排,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确保完成全年节能减排目标任务。优化改善空气质量,积极监测并发布PM2.5等环境指标数据。扎实推进绿化造林工程,新增城镇绿地70万平方米,农村绿化面积5万亩。继续深入推进创卫创模创生态工作。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积极推进星级“康居乡村”创建工作,确保全市268个村全部完成村庄环境整治任务。

  (五)推动社会发展,提升人民生活的水平和质量。

  切实抓好民生实事项目的推进。加快实施城乡居民收入五年倍增计划,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增长14%以上。努力推动更高质量的就业,稳步提高工资性收入;鼓励支持创业和投资,合法增加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完善社保和加强帮扶,不断增加转移性收入。大力实施城乡安居工程。全年完成商品房施工面积120万平方米,竣工60万平方米,动拆安置房开工100万平方米,竣工50万平方米,建设保障性住房1000套。提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扩大城镇“五大保险”、新农保、新农合和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不断完善全民医保特别是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和统筹层次。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社区养老机构服务设施和公办养老机构功能配套,推进国家级养老服务标准化项目建设,促进养老服务事业健康发展。加快推进外来人员“三集中”集聚区建设。

  全面抓好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立完善骨干教师交流、优秀教师帮带的机制,进一步缩小城乡办学条件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继续抓好校安工程的实施,确保全年新建、加固校舍13万平方米,新城区高中一期工程封顶,南通大学启东校区一期土建工程完工。加快发展公共卫生事业。以提升运行活力为切入点,统筹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深化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建设,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全面完成卫生信息化建设,积极创建省示范乡镇卫生院。努力推动启东特色文化繁荣发展。加快文化设施建设,全面完成镇乡综合文化站规范化创建,重点推进长江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的筹建工作;进一步发扬光大江海特色文化遗产,完成东南中学“抗大九分校”修缮工程,传承发扬好吕四渔号、色织土布技艺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编制完成全市文化建设发展规划,促进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发展创意设计、文化休闲、文博会展等文化产业。积极发展其它社会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节、社区艺术节等活动;扎实推进人口发展“八项工程”,开展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县(市)创建活动;积极发展福利、慈善事业。

  深入抓好城乡社会管理的创新。加强和改进信访稳定工作,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完善提高“12345”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各项功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扎实推行“三集中、三到位”工作,提高政府行政审批效率。深入推行“一委一居一监一站一办”新型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加快推进农村(社区)网格化、信息化建设。扎实推进以“天网”工程为主体的技防设施应用,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完善应急管理机制,提升突发事件处置能力。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各位代表,2013年宏观形势仍然具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做好全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任务非常艰巨。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进一步抢抓机遇、放大优势、创新举措,更加主动、更加扎实地推进各项工作,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