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四区吕四镇
本地名来源的内容在1979年根据国家和省要求,县在1983代所编写的启东志为参考,本人进行再挖掘再补充,现网上公布以一个乡为一个专题进行地名来源的公布,如果原居住地居民知道详尽的地名各处来源,可以相应的补充,地名是根文化的代表之一,如果出现纰漏或错误的地方希望大家指出来加以更正,以便健全完善。
吕四镇
吕四镇的来历(详细参考野鹤先生的关于吕四的几个来源,另可以参考曹雷(启吾东疆别号临风仙人,吕四论坛别号海之蓝)编写的民间口头文学采风《为什么叫吕四》)。
小明路以小明村得名。
延寿路以南端延寿桥得名范龙街以烈士范龙之名得名。
鹤城路以原鹤城而得名。
来鹤路传说吕洞宾来此放鹤而得名。
纯阳路,纯说吕洞宾号纯阳子而得名。
淑仪巷,以烈士李淑仪之名。
板桥街以原木板桥得名。
炳华巷以烈士崔炳华得名。
永昌巷以烈士唐永昌得名。
阳春巷以阳春面店得名。
黄海巷以黄海浴室得名。
小桥巷以巷内小桥得名。
吕四区吕四乡
节制闸大队(9大队)以新三和港北闸原名节制闸得名,驻地18总。
东皇山大队(南4大队)以东皇山庙而得名。
洛伽山大队(农科所)以洛伽山庙而得名驻地15总。
太阳庙大队(8大队)以太阳庙而得名驻地13总。
金刚庙大队(12大队)以金刚庙而得名驻地19总。
念一总大队(11大队)以驻地念一总而得名。
念总大队(6大队)以念驻地总七队而得名。
十七总(7大队)以驻地十七总而得名。
三总大队(13大队)因地跨13、14、15三个总故名之。
牛桥大队(14大队)以原牛桥得名,八十年前该地曾建一座桥,能通牛车,惯称牛桥。
另一说法在原来通兴乡和吕复及吕四的交界处有条桥叫牛桥,据老人家讲,以前牛桥那边住了个叫陈嘟嘟(对女性长辈的尊称,当地人也叫姑姑叫嘟嘟)的女人,终生未嫁,死在那里,她看到这一个奇怪现象,那边除了牛桥,周围的地方,都会塌下去的,而牛桥的那个地方,每年都往上长,比周围地势都高,戏称这地方是牛角梢,于是大家都知道这个叫牛角梢的地方.
但陈嘟嘟一死,牛桥那个地方却每年凹陷下去,塌成一条河,大家为纪念陈嘟嘟,也为了方便行路,所以建了一条桥,叫牛角梢桥,简称牛桥.
牛桥也见证了中国的百年沧桑史,当年骄横一世的小日本,经常在牛桥沿河登陆,向东扫荡残害吕复一带居民,也经常从牛桥水路运输枪支弹药和货物,为了保卫自己的土地和家园,重重打击侵略者的野心,当时北部统领四个乡的第一任抗日游击队大队长曹庭荣接到上级命令,在牛桥围歼日本军队机关船2只,此仗打的日本兵死了不少,并获得枪支弹药和米和糖等不少战利品,在启东的北部的抗日战争历史中是比较大的一次战役.(补充)
吕四区天汾乡
天汾镇,1961年后形成集镇,以公社得名。
天汾镇,相传数百年前有一条龙由西向东,再从现在的如意,串河两个大队交界处向北游入大海,形成一条河,名老大洋港,天意划分港东港西,港东为大洋,港西为天汾,由此传说建天汾乡。
大苴(ju)大队(8大队),民主建政时期,以境内大苴庙建大苴乡,取用原乡名。
聚煎大队(9大队)以聚煎公司得名。
六斧头大队(10大队)以原六斧头式样房子得名人称六斧头。
圩(本地读yu)荡大队(7大队),民主建政时期以一块谢草荡和小圩建圩荡村,取原行政村名。
祈家大队(5大队)取原行政村名。
牛角大队(4大队)历史上养牛多民主建政时期建牛角村,取用原行政村名。
串河大队(3大队)以境内串河小学得名。
新沙大队(11大队)民主建政时期以新沙庙建新沙村,取用原行政村名。
幸福大队(1大队)以境内幸福桥得名。
闸河大队(6大队)在70多年前,卅总河南端曾建一座闸,民主建政时期以此建闸河村取用原行政村名。
西宁乡
吕四镇之西,较安宁,而建西宁乡,1957年,将天汾,西宁,周湾,芦沟合并为西宁乡。
九总海大队(5大队)该地原按总编河名,大队处原九总海,民主建政时期建九总海村,取用原行政村名。
范龙大队(7大队)民主建政时期以烈士范龙之名建范龙村,取原行政村名,驻地卅总
周湾大队(8大队)取原周湾乡乡名驻地念6总。
念五总大队(2大队)驻地念五总得名。
念八总大队(4大队)驻地念八总得名。
念四总大队(1大队)驻地念四总得名。
坝头大队(6大队)民主建政时期以原大坝建坝头村取用原行政村名驻地念九总。
周家塚(3大队)原以周姓聚居而得名周街,故名之,驻地念七总。
吕四区三甲乡
以三甲镇得名,清康熙八年(公元1670年)左右,江家彭家各建简陋的房屋开设小店,因此称为江彭镇,后彭秋尊在空隙地段又建造房屋,东西连成一条街,因江彭镇地处三甲范围,故称三甲镇。
三甲大队(7大队)因驻地三甲得名。
七甲大队(9大队)因驻地七甲得名。
十甲大队(10大队)因驻地十甲得名。
五甲大队(8大队)因驻地五甲得名。
自耕大队(3大队),民主建政时期建自耕村,取用原行政村名,驻地六甲。
斜河大队(2大队以境内斜河得名。
岸圩大队(6大队取用原行政村名,驻地头甲。
吕四区通兴乡
通兴镇,该镇建于1850年形成市面以水陆交通便利商业兴盛取名通兴镇,现位于兆民镇西边。
南星桥,以前镇就叫南星桥,以桥代镇,就是现在的兆民镇,位于吕久公路上,往西达通兴镇,往东吕复镇,南达九令镇,北达吕四大镇,南星桥旧时叫七星桥,因为七个姑娘落水而亡,人们纪念她们,才叫七星桥,另有说法是桥刚建好有七位姑娘走过,所以也叫七姑娘桥,北边也有以北星桥为镇名的北新桥,有一三和港河直插两桥,往北一小段从吕四出海,往南一长段由靠长江的原南星镇北新镇出长江口,是不是符合中国古代阴阳对称原理,所以启东有两个北新两个南星镇,就想上和合和下和合镇一样。
二补大队(3大队)民主建政时期位以原二补西建西二补乡,取用原行乡名。
场洪大队(14大队)以通兴农场和原泓道各取一字(泓改洪),故名之。
介秀大队(9大队)民主建政时期以烈士陈介秀之名建介秀村,取原行政村名。
锡康大队(8大队)民主建政时期以烈士丁锡康之名建村锡康,取原行政村名。
壅涂大队(2大队)所该地清嘉庆道光年间,涨积成荡,称为壅涂草荡,民主建政时期为壅涂村,取原行政村名。 [))2u:tbS\
壅北大队(农科所)地处壅涂大队之北故名之。
北新桥大队(1大队)以北新桥而得名。
巴西大队(10大队)巴掌镇之西故名之。
境东大队(11大队)海门县境之东故名之。
四村大队(17大队)地处原元鹏安东洋章西洋四个行政村之间,故名之。
平东大队(16大队)取用原平东乡乡名。
洋章大队(12大队)该地原有常孚水港,曾有水没洋章之称,故名之。
巴掌大队(7大队)巴掌镇而得名,相传当时住有几户人家其中有一户人家经常吵架打巴掌由此得名。
平北大队(6大队)取用原平北乡乡名。
元鹏大队(4大队)元民主建政时期以烈士薛之名建元鹏村,取原行政村名。
吕四区吕复乡
吕复,吕洞宾又(复)来的意思,简称吕复,又说吕四又(复)被海水侵犯,故称吕复,原有吕复沙洲,吕复乡位置是在原涨出吕复新沙灶界沙等区域上,清光绪年间围垦,原属于南通12区,1949年划入启东县,1956年将通海,一堤,石堤合为为建设公社,1958年改为卫星人民公社,1962年从建设公社分离。
大仙桥大队(农库所)农科所蒿枝港河北有王大仙,河南有张大仙,中间有一条木桥,叫大仙桥,以桥得名。
另一种说法,一两百年前,因一块仙地而得名,现位于原来吕复镇中心文化宫公路边,就是吕复菜市场路口东边点,听老一辈口传,那块靠十平方的仙地,逢下雨落雪不湿,被老百姓视为有灵气的地方,所以有位大仙在那边用竹子围了一间房子,里面供奉了一尊泥朔菩萨,供大家供奉祈福。而后被称作大仙庙,而旁边商铺林立,各家生意也挺兴旺,在庙西边原来的老市场东边农机厂南边横跨蒿枝港河有一条木桥,名为大仙桥,大概宽约3米,并且有龙骨,木板拼的稀朗,站在桥上可见河水涌动,所以一般胆小的人都不敢上桥。桥和庙都可以烧香叩拜,祈福许愿消灾都很灵验。
锦芳大队(8大队)民主建政时期以烈士崔锦芳之名建村锡康,取原行政村名。
灶户大队(7大队)旧时管若干煎丁称灶户,大队由此而得名。
小圩大队(6大队)当地原圩名小圩得名。
车路大队(5大队)民主鉴证时以境内牛车路进车路村而,用原行政村名。
德明大队(1大队)解放前烈士刘德明之名建德明小学,以校得名。
吕四区石堤乡
龚家镇,是1902年地主龚振麟依势霸占农民良田,砌房招商,自称龚家镇,1907年,地主宋声浩也在龚家镇河北砌房招商,相继恳牧公司帐房先生包少诗也营造店面开设溥计粮行,并在墙上以:“通海垦牧公司”之意塑了“通海镇”之字,与龚家镇竞争,,1944日本占领通海镇,粮行房子被拆,“通海镇”之字被毁,镇名渐消,1956年党对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后国营企业相继搬到通海镇,仍旧以龚家镇闻名,龚本地读jiong。
渭滨大队(9大队)民政时期烈士潘渭滨建渭滨村,取原行政村名。
祝明大队(7大队)民政时期烈士沈祝明建祝明村,取原行政村名。
牧南大队(6大队)境内牧南小学得名。
石北大队(11大队)境内石北小学得名。
垦北大队(5大队)境内垦北初级中学得名。
甲区大队(2大队)民政时期建甲区村,取原行政村名。
丁区大队(12大队)民政时期建丁区村,取原行政村名。
石圩大队(1大队)民政时期建石圩村,取原行政村名。
龙王庙1941年里人苦于潮患建龙王庙求之,由此得名。
吕四区吕北乡
吕北吕四镇之北而得名。
大洋港镇,原老大洋港已淤塞,1924年利用19总沟拓浚仍沿用旧称,1964年建大洋港闸形成集镇,镇以河得名。
北海大队(5大队)民政时期北临黄海建北海村,取原行政村名。
袁家灶大队(2大队)清初以袁姓管理盐灶称袁家灶,民政建袁家灶村,取原行政村名。
香堂大队(3大队)民政时期以土墩香堂山建香堂村,取原行政村名。
吕滨大队吕四镇之北,黄海之滨,故得名。
高村大队(1大队)民政建高村村,取原行政名。
陈涛大队(4大队)
吕四区吕东乡
吕东吕四镇之东而得名。 茅家港,海角大队,海兴大队,海鱼大队驻地。据说200年前,该地有几条自然河道流入黄海,其中一条叫头浜,又称大浜,因茅姓居多,故以茅家浜闻名,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实行并港建闸,二次移港改名茅家港,镇以港得名。
另一说法,古代人们把有高堤围成的地方叫做套。吕东乡政府所在地当时是吕四大姓彭氏聚集之地,所以叫彭家套,彭家套东边旧有毛家浜,苏北沿海刚解放,人民政府就发动民工从茅材荡里开出一条港口,不久水利部门实行并港建闸,毛家浜由茅柴荡演化成茅家港的地名,一直沿用至今。(补充)
海角大队海之角之意,以前一带是廖角部分,民政时期建丁海角村,取原行政村名。。
海晏大队,晏通宴,民政时期建海晏村,取原行政村名。
海丰大队,意为海产丰富,沿海居民出海打渔图个吉祥地名。民政时期建海丰村,取原行政村名。
海滨大队,黄海之滨而得名,民政时期建海滨村,取原行政村名。
海渔大队,取原行政村名。
吕四秦潭乡
据通州直隶志卷士军政志,置海门新义营驻廖角嘴,海防道熊尚文阅兵海门,见廖角嘴半插海中,藏奸甚易,乃置新义营以镇之,明嘉靖中叶设立重镇,清顺治料(廖)哨军寨四,一屯大河口,一屯廖角嘴,一屯徐稍港,一屯石港,管寨千户个一员,兵客一千(实250人),隶扬州卫指挥统辖,派驻廖角嘴驻军,称巡团,遂演化成秦团,当地方言巡团和秦团为谐音,当时廖角分潮气势雄伟,吸引不少有名诗人,留下很多诗文,今秦潭之名名存而秦潭之地早于坍没海中,后来人们管秦团叫秦潭。
秦潭的来历是很有传奇色彩的,据民间的另种说法,当年李渊和儿子李世民为国家南征北战,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当时他们都是臣子,李世民那时候被封为秦王,在南征的过程中,有一次被别人军队打得无处可逃,只能渡船逃生,当他逃到东布洲,廖角{今启东秦潭}沿海一带,看到虽不是繁华之地,尚有人烟,便靠岸停息,他与随从进入一个海边渔村,上门想讨口饭吃,看到一户人家,门窗半掩,便来喊话,哪知出来一个妙龄少女,长的如花似玉,当时小姑娘有点犹豫,只因父母出海打渔,尚未回家,一个姑娘家还待闺中,有些不妥,但想,虽是陌生之人,既然来到家中,岂有不待之理,于是,姑娘便擀起面条,劈开文蛤(俗话阿之),取其肉,做起文蛤面,还做了几道拿手菜,李世民和随从一个个吃了好几碗,吃好了便啧啧称赞,真是天下第一鲜的,怎么我们从来没有吃过那么好吃的东西啊,他们一呆就是好几天,日久生情,李世民对姑娘产生了好感,姑娘一看李世民一表人才,也生爱慕之心,终于有一天,他们倾诉以后便相亲相爱了,当时国家还在收复之中,李世民不敢为男女私情多作逗留,走之前,给姑娘许下承诺,日后成大业后回来必娶为妾,于是又开始出去征战了,姑娘便留在家中开始等待,哪知姑娘怀孕了,父母打渔回来,当得知此事便来责问,因为在古代出现此事是伤风败俗的事情,姑娘整天在海边以泪洗面,哭啊哭,把海滩都哭坍了,海边也慢慢塌下去,形成潭,所以后来叫秦潭,后来小姑娘肚子越来越大,羞于见父老乡亲,投海而亡,三年后,秦王李世民当上了太子,便来娶亲,哪知姑娘已经投海而亡,当他得知此事,伤心不已,便命朝廷来封廖角一带为秦潭镇,建天后宫{俗称娘娘庙,这与原吕四南门的天后宫不是一回事,那边天后宫是纪念妈祖的},来拜祭她纪念她,娘娘庙自唐代到民国一直香火不断,并多次重修,。据说在抗日战争的时候,被日本兵炮轰毁坏的,其遗址就是在现在在吕龚路上,现存土丘一个,再说李世民想念当年小姑娘做的饭菜,就命令御膳房的厨师用同样的菜做饭,可是吃上去都不怎么好,所以他认为厨师水平不好,杀了好几个,太监看出了他的心思,便派人到秦潭找一些厨师过去,有个厨师面见了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对他说当年饭菜如何好吃,而现在怎么吃不到那么好的味道,那个厨师很聪明,说了一句经典的话:饿了好吃饭,冷了好穿衣,李世民恍然大悟,从此再也不杀厨师了。
杨家灶大队(海东大队),以原杨姓管理烧盐场所称杨家灶,由此得名。
久长大队(新港大队),取原行政村名。
秦潭大队(新丰大队),以驻地秦潭得名。
龙王大队(新庄大队),以石堤公社内龙王庙而得名,靠进龙王庙。
边防大队取原行政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