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魅力启东 / 江海文化

百年挡潮墙


来源 : 启东市 发布时间 : 2023-02-13 访问次数 :
【字体 : 打印

2004年8月,“通海垦牧公司挡潮墙遗址”被列入“南通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11月,该项目又入选“江苏省首批省级水利遗产名录”。

静静躺在启东市吕四港镇挡浪墙遗址文化公园里的水泥桩板上,虽墙残柱损、锈迹斑驳,却巍然挺立、雄风犹存。其前身,便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张謇创办通海垦牧公司时筹建的防坍海楗。

当初修筑濒海大堤,只能承袭“水来土掩”的原始理念,硬靠土方堆积而成。所谓“海堤”,不过是苦力打造的一道“泥墙”而已。风撕潮打,堤脚首当其冲,泥沙洗刷淘空,堤身随之崩坍。公司历经飓风大潮,堤破岸塌,人畜溺毙,损失惨重。

水利系垦牧命脉所关,而筑堤则是水利之重。1911年通海垦牧公司第一次股东会,公司总理张謇提议案强调“筑保坍海楗”“筑蒿枝港之大闸”系必办之事。海楗,是挺身潮流用于保护大堤的一道屏障,分杀水势,起到护岸、挑溜、落淤的作用。1916年夏,张謇陪同南通保坍会、水利会的驻会工程师——荷兰水利专家特来克,来到垦区蒿枝港入海口实地查勘。时任公司第六堤副主任邱云章回忆:“特来克是为了蒿枝港建闸,同时从总办事处向西南视察公司水利的。他与我共进午餐。特来克认为,蒿枝港可建闸,而川流港因为泥沙多,不可建闸。”负责垦区水利建设,是特来克职责之一,此行他为“筑保坍海楗”“筑蒿枝港之大闸”,作了缜密的考察与设计,帮助张謇落下实施之槌。

蒿枝港大闸于1920年奠基开工,次年农历十一月三十日落成。作为与长江水楗同一设计理念,且为“蒿枝港大闸”同期目标、次第建设的“保坍海楗”工程,可认定是与蒿枝港大闸(合中闸)相继投入施工之姊妹篇。从方位上辨别,“第一堤北之海楗”正是“通海垦牧公司挡潮墙”遗址之处。从时间上推算,海楗的诞生,应属荷兰水利工程师特来克设计合中闸同一时段。泥堤堆石护坡,海楗沉石筑楗,双重堤防,均以“石”为本,有效抵挡了风潮冲击,护卫了家园,造福一方。当地百姓感激地将石堤称作“张公水堰”,启东县行政建制一度出现的“石堤人民公社”,缘此得名。

拋石护坡有一定成效,也有短板。经几个大汛,石块渐被冲散移位,散落四处。潮落后再将石块找回,重新堆积,费工费料,且不能根治潮患。加上启海地区没有山,石料全从外地采购、运回,成本也大。通过反复试验、比较,一项较为经济易行的“板堤”工程应运而生。

所谓板堤,是用两寸厚、一尺宽、七八尺高的洋松板,夹在竖桩里,箍头横料固定,辅以攀桩加固。底脚“柴牛”,用芦柴按五尺宽横一批、竖一批的排列,再用石头压住护脚。板堤的优点是施工简易、费用便宜。这对于修堤经费十分拮据的垦牧公司来说,也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堤脚改用木板作为保护层,结构紧凑,施工简便,但问题也随之出现,一旦暴风怪潮来袭,洋松板被冲断,有的整片整片被刮出,损失仍然不小。通海垦区地基多为软泥或粉沙,易淘刷和沉陷;而抢潮施工,能够利用的工期又较短。面对这一“老大难”现状,垦牧人善于学习思考,善于探索借鉴,终于找到最佳替代方案:在潮冲最凶险的一堤东北角,以海楗为基础,修筑“水泥岸墙”。

自从筑了水泥岸墙,垦牧公司第一堤“最当冲处”再无破堤之险,从而确保了整个通海垦区堤渠安全,物阜民丰。“与海潮争区区二百里之荒滩,成其九万一千七百六十一亩之田”,通海垦牧公司挡潮墙功垂千秋。应该说,悍海大堤历经泥堤、石堤、板堤、水泥堤的演化过程,不愧为抗击风潮实践中不断探索、渐臻完善的一项民生工程,是浸透垦牧先民们汗水与心血、智慧与力量的一部集体创作的斗海兴垦连续剧。

走进挡潮墙遗址文化公园,轻抚那些锈迹斑驳的残垣断柱,似乎每道缝罅、每个气孔,都在默默诉说着一段中外水利专家精诚合作、联袂防坍的传世佳话,默默诉说着一段通海垦牧人百折不挠、可歌可泣的拓荒史诗,默默诉说着一段捍海大堤风雨百年、华丽似虹的前世今生……

0213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