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鲍镇是以王澄、鲍志椿两位烈士的英名命名的。
王澄、鲍志椿两位抗日英雄,有着令人惊奇的相似经历。同样出生于1914年,于1932年高中毕业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于1938年投身于抗日队伍。1944年6月后,两人搭档,担任东南警卫团(人称“王鲍”部队)领导职务;同时于1944年12月26日牺牲。
王澄,祖籍镇江,生于上海,父亲是个小职员。1932年高中毕业后,便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他参加了军事防空训练,同年被派往启东久隆镇防空监视哨所工作。1938年春,哨所撤销。哨所撤销后,王澄无处去,认识了瞿犊姑母,后加入瞿犊的抗日游击队。1939年1月,瞿犊牺牲后,他接替领导,同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6月,率部暴动,参加郭村战斗。随后,王澄所在的部队改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新五团,王澄任团长。10月,参加黄桥决战,随即率部东进,11月到达启东。1941年1月,王澄所在的团改为新四军一师三旅八团。8月,王澄率团会同南通县警卫团,在刘桥、林梓、丰利、石港、潮桥等地,与日伪军作战20余次,有力地粉碎了敌伪军的“扫荡”。12月8日,王澄率部在友军和民兵的配合下,于双灰山、花市街一线伏击日伪军,歼灭日军分队长、伪团长以下200余人,俘敌近200人,缴获轻重机枪、迫击炮、步枪等甚多,重创日伪军。1943年初,王澄任东南警卫团团长。12月,兼任东南行署主任。
鲍志椿,常熟王庄乡人,从小丧父,由寡母养大。学生时代勤奋读书,高中毕业后忧虑祖国前途,毅然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在无锡当了民众夜校教师,向工人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组织领导人力车夫进行罢工斗争。1936年3月,鲍志椿在上海暨南大学秘密参加中国共产党。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鲍志椿按照党组织的指示,回到家乡,和几个同学共同发起成立了王庄抗敌后援会,开展抗日宣传,募集慰劳物品,支援前方将士。1940年2月,鲍志椿到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指挥部二纵队政工人员训练班任政治教官,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唤起了许多军官的爱国热情。不久,鲍志椿奉命回新四军,任挺进纵队政治秘书。1941年初,鲍志椿任新四军一师三旅八团政治处主任,开始和王澄并肩作战。1943年3月,鲍志椿由军分区宣传科长调任东南县委副书记兼东南警卫团副政委。1944年6月,接替洪泽任东南县委书记兼东南警卫团政委,与王澄一起,领导和指挥了东南地区军民的抗日反“清乡”等斗争。
王澄、鲍志椿是抗日战争的骁将。他们俩到东南警卫团后,面对日伪军在苏北地区策划实施大规模“扫荡”、“清乡”的严峻形势,率部坚持原地斗争,与虎视眈眈的日伪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们把县团、区队、乡游击队“三结合”的武装体制建立起来,在敌人“清乡”圈内展开了公开的武装斗争。1943年9月,王澄以东南人民抗日自卫总队的名义,发布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九一八”游击运动的命令。在半个月内,包围敌人据点10处,作战81次,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反“清乡”斗争的高潮。他们在指挥作战中善于抓住战机,从战略上赢得主动。1944年的夏天攻势开始后,根据竖河镇的地理位置和日伪军布防情况,县委决定攻打竖河镇敌人据点,造成敌人战略上的被动。5月22日,王澄、洪泽、鲍志椿指挥部队,在民兵的配合下,发起了攻击竖河镇据点的战斗。他们运用政治攻势和武力进攻相结合的办法,迫使敌人撤出据点,取得了战斗的完全胜利,吹响了全东南乃至整个苏中四分区反据点斗争的号角。接着,他们又发动了对日伪军的秋季攻势,先后拔除敌人据点12处,缴获“九六”式机枪6挺,占全分区缴获数的一半,赢得了反“清乡”斗争的重大胜利。王澄、鲍志椿领导的东南警卫团,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名震东南,敌人闻之丧胆。
1944年12月26日早晨,东南警卫团团部、东南县委和东南行署机关驻扎在巴掌镇。在被敌人秘密侦察后,日伪军出动了大批人马,分三路奔袭我驻地,团团包围。王澄和鲍志椿,临危不惧,一面迅速布置部队迎接战斗,一面亲自到野外去察看敌情和地形。就在他们两人拿着望远镜一边观察、一边商议时,竟同时被敌人一颗罪恶的子弹击中,不幸牺牲。
1958年,中共启东县委、县人民政府将两位烈士牺牲时所在的区、乡,命名为王鲍区、王鲍乡。1989年3月,王鲍烈士纪念碑立碑。12月,王鲍烈士纪念馆竣工。中央领导姬鹏飞、陈丕显为纪念馆分别题词,省市首长洪泽、姚力和赵一德曾前来瞻仰并题词。2005年5月,聚南乡和王鲍乡合并设立王鲍镇,2008年9月久隆镇(2005年新港乡和久隆乡合并,设久隆镇)和王鲍镇合并设立王鲍镇。可以告慰两位烈士英魂的是,历次区划调整,建制撤并,“王鲍”两字一直被传承和沿用,烈士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贞的民族气节彪炳千秋,凛烈万古,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王鲍人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然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