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天威 通讯员 周莉花
9月1日实施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对特殊群体的呵护用法律形式进行固定。而一座城市的温暖,体现在关爱市民,特别是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细节中。
近年来,我市加快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无障碍环境建设氛围日益浓厚、受益面不断扩大。
辅具租借服务覆盖16个区镇(街道)
在市客运总站“共享辅具空间”点位,透明玻璃房内摆放着崭新的助行器、腋拐和5辆共享轮椅。有需求的市民使用手机软件扫描,按程序操作,同意租赁规则后,即可借用。目前租赁免押,时间为15天。
2021年起,我市立足提高全市2.5万残疾人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的目标,累计发放辅助器具2618件。去年,市残联从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切入,借助互联网云平台,在火车站、汽车站、公园等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设立5个可以短期免费租借辅具的共享平台,24小时提供辅具租赁服务,实现残疾人、有辅具需求的群体出行“零阻碍”。
我市还将辅具短期租借服务体系覆盖到全市16个区镇(街道),增设镇级辅具共享服务站,为各村有辅具需求的残疾人和出行不便群体提供短期租赁辅具服务。同时,辅具共享站设置库存管理模块,在库存不足或者辅具出现破损时可及时更新补货,避免残疾群众“来回跑”现象。
无障碍改造惠及385户残疾人家庭
“现在自己就能坐着轮椅进出家门,不用别人帮忙,感谢贴心改造。”家住北新镇光卫村的陈永辉肢体二级残疾,原先家门口有高门槛,出行十分不便。在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中,市残联切除了陈永辉家门口原有的水泥门槛,原木门底部进行钢板包边,在房门口铺设坡道,方便其出行。同时,安装1座整体化粪池,更换马桶,加设1个卫生间扶手。
陈永辉是今年我市50户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程的受益者之一。自2019年以来,这一工程被纳入我市为民实事工程,市残联以“梦想改造家”的身份走进困难残疾人家中,添置安装和改造提升用于缓解、抵消或代偿因残疾带来的居家生活、活动障碍的设施设备及各种辅助器具用品。截至目前,市残联为385户符合条件的困难残疾人家庭和2个残疾人之家,按照“一户一方案”的要求,安排专业人员入户评估,根据不同残疾程度、不同居家条件,提出有针对性的无障碍改造方案,尽最大程度满足残疾人日常生活需求,建造更加符合实际需要的无障碍设施,有效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
无障碍设施建设打通镇村“最后一米”
近年来,我市积极提升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无障碍设施”建设涵盖城市道路、公园、广场、老旧小区改造、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多个领域,确保残疾人、老年人、婴幼儿、伤病员等特殊群体无障碍出行。
城市主要道路盲道、坡道应设尽设,总长度已达60多公里;在市区7个综合公园、4个专类公园、51个小游园,总计建成无障碍设施43个、通道51条;多个公园配备第三卫生间,同时把助残惠民的“无障碍”元素从城市延伸到乡镇。2019年起,住建局将这个理念体现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在全市累计改建新建的231座镇村公共厕所中,均配备相应无障碍设施,解决残障人员如厕困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