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慕名来到位于合作镇竖河镇村南首的志良护理院。在这里,“家”有了新的定义,蓝天、花草、绿树映照着10多位老人幸福的笑脸。“作为公办性质的医养结合护理院,志良护理院在提供基础医疗保障的同时,最大程度地恢复老人自理能力,让躺着的老人坐起来,坐着的老人站起来,站起来的老人动起来。”合作镇卫生院院长葛健动情地介绍。
远程医疗时时在线
“我血压血糖偏高,以前经常家里医院两头跑。来到护理院后,医护人员定期为我检查身体,方便多了。”87岁的许清安赞许道。今年3月,当获悉志良护理院推行“医养结合”新模式时,许清安跟老伴沈亚美考察后,选择来这里养老。沈亚美因中风,常年无法行走,生活不能自理。护理院的医生多次为其进行会诊,将心电图等检查报告数据实时上传到共享医疗平台,市第二医疗集团龙头医院的轮值医生结合沈亚美的病情特点、检查结果等资料,对下一步康复治疗方案提出意见。“现在老伴已经能扶着栏杆慢慢走路了。”看到沈亚美的可喜变化,许清安十分开心。在志良护理院养老的老人不仅仅是享受医疗服务。2021年初,作为基层医疗卫生设施建设重点项目,合作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养结合型护理院(志良护理院)改造工程,被列入市政府十大民生实事项目,累计投入1600万元,建有HIS和医院综合管理系统,今年3月正式投用。护理院针对不同类型的老人,实施自理型、全护理型、临终关怀等个性化养老服务,以养护融合、医养一体为特色,养治并行,致力打造绿色生态、配套齐全的养老社区。
专业保障无缝衔接
记者在护理院上下五层转了一圈,这里大约有21间房,间间宽敞明亮、整洁舒适。一层是用餐区,二层以上为生活自理康复区,这些功能设施的设置符合老年人体能及心态特征。80岁的李锦芳今年3月住进了护理院。在她的照护房间,有木质的防撞书桌、软包的椅子家具,桌面上摆放着报纸和生活用品,电视柜上还有插花和摆件,俨然是个温馨的小家。记者注意到,墙上挂着手写的“学习雷锋好榜样”歌词和曲谱,高低音部分都标了注释。李锦芳笑着说,她平时与院里的老姐妹们做做手工、唱唱歌,日子过得很充实。“以前家里也雇过保姆和护工,可医疗水平肯定没法和医院比。”李锦芳告诉记者,护理院有副主任医师带队的全科医疗护理团队提供24小时服务,按下呼叫铃,就有医护人员及时到位,“设备就和医院一样,服务比医院还贴心。如何才能照护好这里的老人?护工李菊芳快人快语,她们24小时轮班,随时了解老人的情况,每个护工基本上服务三四位老人,而且跟老人同吃同住。对于一些“子女没精力管、养老院不收”的失能失智人群,护理院还提供开展康复、护理和应急处置工作的设施,并配备相应的康复器材,帮助老年人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生理功能或减缓部分生理功能的衰退。
医养资源互利共促
根据院方提供的资料,记者了解到,护理院按能否自理和不能自理及残疾程度,将老人分为完全自理、介助护理、介护护理、一级护理、特别护理五个等级。91岁的刘善基是合作镇志良桥村人,如今他已经把这里当成家了。入住护理院后,护工定期为他洗晒床铺、清理卫生,生活过得滋润又规律。食堂里,萝卜烧肉、肉片鲜菇青笋、青豆蒜苗……刘善基看着午餐菜单上的5个菜,食欲大增,“早上3个菜,中午5个菜,晚上4个菜,我在家里还吃不到那么多花样呢……”葛健介绍说,护理院现有医疗用床20张,护理院用床55张,配备电动吸引器、雾化器、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心电图机、彩超、全自动生化仪等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以原志良卫生院等存量医疗资源为依托,重在“医养结合、养治并行”,将“医+养”深融发展理念贯穿养老服务全流程,有效破解“医院不能养、养老院不能医”的难题,充分满足辖区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