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下半年科技统计信息
来源: 启东市科技局 发布时间:2024-12-16 15:43 累计次数: 字体:[ ]

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主要职能部门,我们深刻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精髓要义,全面推动科技创新对新质生产力的“储能、赋能、释能”。列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第8位,较去年前进1位,在南通各县市中排名第一,列中国产业研发竞争力百强县(市)第18位。

一是加强创新主体培育,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五年倍增计划。重点聚焦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摸底、起底、见底”三步走方式,面向“专利缺失”“研发缺位”“合作缺乏”三类企业,联合区镇开展全面摸底调查,分类分档构建“高企培育库”,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为入库企业精准把脉、靶向施策,全市认定高企108家,净增27家,高企总数达407家。优化科技招商工作机制,定期调度科创项目招引工作,举办科技招商活动8场,组织科创项目过堂会5次、推进会10次,共认定科创项目145个。开展科技人才型企业高质量发展评选活动,确定乾朔电子等50家企业为2024年度全市科技人才型企业参评对象。为赋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发挥企业在锻造新质生产力中的“主力军”作用,5月中旬,在上海举办首期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暨科技型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23家企业负责人参加了培训学习,让中小企业拓宽视野、创新思路。同时分十批组织100家企业参加了南通市科技型企业新质生产力专题培训。

二是加快创新平台建设,集聚优化创新资源。借力长江口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导入更多创新要素,建立平台共建、资源共用、信息共享机制,加快打造长三角高校研究机构启东集聚区。目前,位于启睿产业园的长三角高校研究机构启东集聚区装修已经完成。北大生科华东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已完成基本装修,研究院新引进项目7个。启东复旦医学创新研究院已征集孵化项目137项。上海大学长江口新能源概念验证中心已组织多场研讨对接活动,排摸了拟落地的新能源类科技型项目信息30条。太原科技大学启东智能装备研究中心相关校企对接工作有序开展。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进行战略合作,共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启东产业技术研究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启东园区。南通大学启东海洋研究院合作协议已完成定稿,即将举行签约仪式。推动在沪离岸孵化中心扩大运营,在宁布局建设科创飞地并投入运营,深化与张江高科战略合作,积极对接长三角国创中心,充分利用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的优势创新力量,着力构建“外地孵化、启东转化”“外地研发、启东制造”链条。目前,北京离岸孵化器累计入驻孵化项目95个,启东(上海)协同创新中心已入驻项目12个,启东(南京)科创飞地正式运营,已入驻项目1个。

三是实施技术攻关提质,深化校企融合发展。深入企业摸排技术需求,建立企业项目技术需求数据库,深入高校、科研院所,收集专家成果资源,建立专家成果数据库,组织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常态化开展合作,今年以来,全市共实施产学研项目206个。在常态化校企合作的基础上,4月中旬,举办了启东·哈尔滨工程大学产学研协同创新专题对接会,中远海运、泰胜蓝岛等10多家企业与哈尔滨工程大学的专家教授进行了项目对接洽谈,目前泰胜蓝岛等企业与校方达成3个产学研项目;6月下旬,举办了启东—武汉科技成果直通车活动,启东企业代表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6所高校院所20余位专家教授进行现场对接洽谈;9月下旬承办省“J-TOP创新挑战季”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专场活动,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助力企业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四是突出创新生态优化,完善创新服务体系。为进一步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修订完善了《关于持续推进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及其科创项目招引第一引荐者奖励实施办法、企业研发投入奖励办法、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在启设立技术转移机构的实施办法、科创孵化载体建设补助办法、产学研合作项目经费补助实施办法五个配套细则,形成覆盖支持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创新型企业培育、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全方位政策体系,进一步提升政策供给的精准度和政策导向的实效性,把通过国家、省认定作为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导向和作为奖励的基础条件,激励企业、平台载体向更高、更优层次迈进,为推动科技工作争先进位,提供更优的创新政策保障。年初至今,已兑付各类奖补资金2064万元,惠及企业202家。开展入企送政策服务60多次,赠送科技政策汇编200多本。

五是优化科技体制机制,营造良好创新氛围。完善科技创新考核指标体系,优化科技创新双月例会制度,首次在上海举行双月例会现场观摩,定期研究推进高企培育、科创载体建设等重点工作,常态化组织专项督查,定期通报工作进展,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各区镇科技创新工作日益重视,围绕全年考核任务,扎实推进高企培育、科创项目引培、载体建设等重难点工作,主要领导亲自谋划、亲自部署,定期研究难点问题和薄弱环节,推动各种资源、力量向科技创新集中;分管领导紧盯具体问题,靠前指挥、紧抓不放,确保工作见到实效。科技创新工作专班成员单位认真履职,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沟通联系,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强化各类要素保障,为科技创新创造良好条件。同时,如何推动本地企业之间深入融合发展,让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更具稳定性和竞争力,我们主动作为,于5月上旬,在德哈哈压缩机有限公司组织开展了科技型企业产品对接洽谈活动,帮助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配套等方面深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