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向新突破,厚植产业发展动力。积极策应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做强长三角高校启东研究机构集聚区,发挥北大华东院中试基地作用,推进启东复旦医学创新研究院、上海大学长江口新能源概念验证中心、太原科技大学启东智能装备研究中心实体化运作,放大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启东研究院项目转化效应,推动南通大学海洋研究院签约落地,打造产业共性科技平台,强化行业公共技术支撑。同时会同重点板块加快建设高标准、专业化、多用途、能集聚的科创载体,引入市场化运作方式,构建孵化服务体系,切实提升各类孵化载体的运行质效,力争全年建成科创载体超30万平方米。
二是向质跃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聚焦海工装备、电动工具、电子信息及半导体、生命健康等重点产业,鼓励企业参与“揭榜挂帅”、重点研发计划、成果转化等项目。继续组织实施“东疆科技计划”攻关,引导创新型领军企业、高校院所有效对接,开展应用性基础研究,努力实现更多“从10到100”的突破。狠抓科创项目“牛鼻子”,充分用好基金、平台、人脉等各类招引手段,积极承接上海、苏南优质科创项目来启孵化、加速、产业化,力争全年招引具有高科技含量、高层次人才、高成长潜力的优质科创项目不少于200个。
三是向高攀升,激发企业发展潜力。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抓牢科技型中小企业这个基础,抓住高新技术企业这个关键,抓好科技领军企业这个龙头,突出分类指导、梯队培育,确保全年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50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450家,认定南通市雏鹰、瞪羚、独角兽类企业超40家。全力推进企业研发平台建设,加快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持续提升企业活力、产业韧劲,全年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8%以上。
四是向合共赢,释放创新生态活力。以创建国家、省创新型县市为引领,强化沟通对接、工作研究、协同配合,确保创建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积极探索“外地孵化,启东转化”新模式,进一步发挥启东(上海)协同创新中心、南京科创飞地招才引智、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功能,力争全年引进项目不少于15个。全力推动本地企业与长三角地区高校院所协同创新,以主导产业链为方向,常态化高频次多形式开展“百企联百校”科技成果对接洽谈活动,全年新增产学研项目不少于15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