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统筹规划“十四五”时期体育改革与发展,根据《江苏省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和《启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启东结合实际,制定了《启东市“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现对政策解读如下。
1.《规划》编制的总体思路是怎样?
编制和实施本规划,是指导启东未来五年体育发展的行动指引,是编制全市体育领域其他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将为全市体育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一是坚持服务中心大局。深入学习把握国家和省、市“十四五”发展总体部署要求,从“两个大局”出发,着眼更好地服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围绕充分发挥体育“四个重要”作用等多方面的价值功能,跳出“体育”看“体育”,面向国家和省重大发展战略、重要决策部署,以开放融合发展为主要路径,加快构建多元主体投入、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大体育”“大健康”发展新格局,提升体育服务高质量发展成效,为服务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强富美高”新启东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二是坚持“率先”“前列”标准。对照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十四五”体育发展总体规划提出的相关指标(特别是《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核心指标“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该《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远远高于全国指标。同时,针对当前体育改革发展面临的重难点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把改革创新的思维和理念贯穿始终,强化工作研究,强化政策引领,强化上下联动,强化指导服务,在任务规划设计上,力求实化、细化、具体化,确保目标任务落地落实。
三是坚持突出民生“温度”。针对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体育需求,聚焦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生活品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强化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能,以更亲民、更便利、更普及、更均衡为目标,以建设提升“10分钟体育健身圈”质效为抓手,丰富公共体育服务产品与供给,提升服务智慧化水平,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同时围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加强体育文化宣传,谱写“体育让生活更美好”新篇章。
四是坚持做好统筹衔接。注意加强与省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和卫生、教育等有关部门的沟通,做好与体育强市建设实施方案等有关文件和相关行业政策规划的衔接,确保规划的科学性、严谨性,既有战略思维、系统布局,又上下左右呼应、便于规划实施。期间,持续跟进上位规划有关工作部署和内容调整,及时做好规划的修订完善。
2.全民健身是国家战略,国家重视全民健身政策的制定,去年8月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其中加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为首要任务,“十四五”期间,启东在加大场地设施供给方面有采取哪些举措?
建设完善覆盖全市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是推动公共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我市将聚焦健身“去哪儿”,全面提升场地设施建设和管护水平。一方面注重场地设施规划布局,组织全民健身设施现状调查,全面评估设施布局和开放使用情况;协调相关部门加强体育场地设施用地供给,加大公益性体育设施和相关产业新增建设用地保障力度;推动相关部门向社会公布可用于建设健身设施的非体育用地及非体育建筑目录、指引;推动我市制定并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合理利用城乡闲置资源和空间,因地制宜建设亲民便民的健身设施;推广建设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笼式足球场、冰雪场馆等新型体育设施。
另一方面注重加强场地设施的开放和管护,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加大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力度;开展全市室外健身设施专项清理行动,及时拆除、更换、维修不能正常使用、存在安全隐患的老旧设施器材;利用全省室外健身设施管理平台,建立设施器材点位档案,增加报修渠道和方式,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
3.2021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中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规划》中制定哪些措施来丰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
丰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强化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健身多元化的体育社会组织,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群众健身的主体需求。我市每四年举办一届运动会,各校每年举办学生运动会,各级各类体育协会、俱乐部平均每年组织开展比赛活动2次以上。结合每年全国“全民健身日”“南通体育日”和元旦、春节等节假日,积极打造群众体育品牌特色活动,满足群众不同的健身需求,赋予体育赛事活动新活力。开展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提高中年人、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
4.发展全民健身运动离不开科学健身指导,我市将采取哪些举措强化科学健身指导服务?
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科学健身指导起着重要作用。为解决群众“不会健身、不敢健身、健康伤身、难以坚持”的痛点难点,《规划》中明确,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宣传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开展公益健身讲座培训进社区、进学校、进乡村、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活动,将科学健身方法送到群众身边;协调卫生部门加大运动处方师培训力度,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作用,完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机制;定期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完善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库;加强不同人群运动健康促进、运动伤病防治、体质健康干预等指导方法研究,大力开展居家科学健身,持续推广健身气功·八段锦等传统健身养生项目。
5.本市“十四五”规划对青少年体育方面有哪些扶持政策和举措?
一是全面深化体教融合。主要有6项任务: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进优质体育资源进校园。加强学前教育阶段体育教学,推动我市幼儿园、小学低年级实施少儿体适能活动全覆盖。设立学校教练员岗位,推荐优秀退役运动员担任教练员。加大学校体育教师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教练员体育专项业务培训力度,提高基层教练员和学校体育教师专项技能和体育训练执教水平。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鼓励各级各类学校承接省青少年体育赛事。鼓励支持各校抓好校园体育俱乐部建设,丰富学生课余体育活动。
二是健全多元化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三线队伍建设,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推进青少年体育训练“5621”计划,推动更多的体育项目在学校普及,优化县级业余训练布局,夯实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基础。大力发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鼓励支持社会体育培训机构培养输送优秀运动员,作为重要补充纳入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业余体校与普通学校结合融合,拓宽业余运动员教育升学渠道,促进业余运动员文化教育。
6.如何激活本市体育产业要素,推动体育产业成为新经济增长点?
一是要优化体育产业结构。充分激发体育产业消费潜力,扩大体育展会经济规模,增加自主品牌的市场竞争力,搭建平台举办产品推介会,推动中小微体育企业快速成长。加强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加快招商引资与项目建设,不断激活体育融合带动作用。
二是要加强体育彩票销售管理工作。加强销售团队建设,拓宽销售渠道,加强体彩公益金管理,严格落实体彩公益金使用管理办法。
三是要壮大体育休闲市场。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业,以圆陀角旅游度假区、江天生态园等休闲旅游业为龙头,积极开展游泳、篮球、乒乓球、羽毛球、马术、户外营地等群众喜闻乐见和符合江海特色的项目,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体育健身娱乐活动、场地设施和技术辅导等多层次需求,促进体育旅游业规范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