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东农民从摆脱贫困到圆梦小康-从启东70年历史看农民收入增长历程
来源: 国家统计局启东调查队 发布时间:2019-08-28 10:19 累计次数: 字体:[ ]

一、前言:沧桑巨变70年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启东农民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地改变:改革开放前30年,在党中央的带领下,农民经过土地改革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基本解决了温饱,生活水平得到初步的改善;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启东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代。40年来,党中央先后发布了20个“一号文件”,在一系列的农业政策指导和推动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加大民生保障到推进脱贫攻坚战,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惠民举措落地实施,显著增强了农民的获得感。启东的农业生产方式也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正在深入实施,脱贫攻坚战进入决战决胜阶段,启东农民生活整体实现了小康,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历史记录:启东位于江北大陆最东端,因沙洲不断向东延伸,便由“启吾东疆”之意而得名。1928年成立启东县, 1949年1月启东全境解放,1989年撤销启东县,设立启东市(县级)。

二、农民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启东农民收入从两位数增长到五位数,实现了跨越式增长。2018年启东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687元,比1957年的54元增长了437.6倍,年均增长9.97%。建国70年启东农民收入增长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分界线,分为两大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前“三十年”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启东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随着土地改革的结束,农民有了耕地,田中收收获主要归自己,吃饭穿衣得到了基本保证。但是一家一户经不起风险,生活不稳定。这一时期,由于建国初期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不足,加之农业和经济基础条件薄弱,天灾人祸不断,农业生产水平较低,农民生活消费水平提高不快,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54年的54元上升到1964年的105元,经历了7年, 1966年至1977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增反降,从106元下降至71元。

1.恢复发展和“一五”时期(1949-1957年)。

1948年,启东进行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占有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农民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积极耕作,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在解放初期,启东连年遭到自然灾害,由于地处滨江沿海,受台风等灾害性天气比较大,海堤、江堤经常决堤,农业生产受到较大的影响。(历史记录:1952年9月3日因六七级台风和夜潮,沿江海堤决堤119处,全县37%农田淹没。各级干部群众奋力排涝,历时3昼夜,救出被淹庄稼43.8万亩。)国家多次贷款支援启东的农业生产。至1957年,全县农林牧渔总产值达9601万元,比1949年增加5866万元,仍保持年均增长12.5%。(历史记录:1955年全县普及种植岱字棉,启东百万亩棉田获得平均亩产38.5公斤的大面积丰收。)启东在“一五”末,农业生产基本恢复,但农民收入水平仍增长缓慢,到1957年农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54元,农民仍然处于贫困之中。

2.“大跃进”和调整时期(1958-1962年)。

1958年全国开始在农村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当时的大跃进违背客观规律,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力,打乱正常生产秩序,使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挫折,农民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农业发展带来消极后果,权力过分集中,基层生产单位没有自主权,生产中没有责任制,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这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再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业生产受到严重挫折,是导致1959年~1961年粮食供给严重困难的原因。(历史记录:1958年7月县发动2000余人,建小高炉200多只,炼出劣质生铁85吨、劣钢16.5吨。因得不偿失而于9月下马。1959年12月全县患浮肿病3000多人。)1962年,启东农林牧渔总产值为10481万元,比1958年下降11.5%。1962年,农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64元,比1957年增加10元,年均仅递增2.3%。

3.“三年”恢复调整时期(1963-1965年)。

1963年,启东认真贯彻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把农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加快农业生产对农业生产的恢复起到了一定作用。这些方针政策基本稳定了农民的情绪,农田水利等基本生产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农业又恢复了元气。1965年农林牧渔总产值达到18059万元,比1962年增长72.3%。1963-1965年启东粮食、棉花实现双丰收,全国来启学习“启东经验”。(历史记录:1964年3月在第三次全国集中产棉县棉花生产会议上,周恩来总理表扬“启东县是粮棉双高产双贡献的旗帜”。全县59万亩棉田,亩产65.85公斤,44万亩粮田,亩产415.85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超过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1965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元,比1962年增加36元,年均递增16%。这一时期,农民从集体中得到的收入大幅增加。

4.“文革”动乱时期(1966-1977年)。

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持续的政治斗争,给农业发展带来深重的灾难,农村经济处于缓慢发展状态。1966-1970年(三五期间),农业3年减产,1970年农林牧渔总产值达到17958万元,较1965年下降0.5%。1971-1975年(四五期间)农林牧渔总产值达到24847万元,较1970年增长38%,年均增长6.7%。而到1976-1977年(五五头两年),1977年农林牧渔总产值下降为21220万元,仅比1965年增长6%。而从农民收入来看,1977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71元,比1965年减少了29元,下降29%,农民收入在十年动乱时期基本处于连年下降状态。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后“四十年”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揭开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启东农村经济发展也迎来了新的希望。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卓有成效,家庭联产承包制使启东农民长期积压的生产力得到释放。农业产业机构调整,农业生产产量,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大幅提升,农民农业经营收大明显提高。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确立,启东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新活力,农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开新局面,农业现代化建设迈出新步伐,农村改革展开新布局,农民收入实现新提升。2018年启东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687元,比1978年的121元增长195倍,年均增长14.1 %。

1.农民收入快速增长阶段:改革开放初期至"八五"期末(1978一1995年)

1982年随着启东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扎实推进,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高,农村生产力不断增强。农业总产值由1979年的8.75亿元,提高到1984年的10.29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9年的228元,提高到1984年的439元,增长了92.5%。(历史记录:1979年吕东公社海渔村在全港第一个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船头。1984年9月全县农村已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启东的农民除了从事种植业外,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畜牧业经营,同时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小五金、建筑业行业转移。(历史记录:1986年随着大中城市建筑、装潢业的大力发展,启东吕四、天汾一带的电动工具产业迅速发展,农民从事电动工具经营发家致富,1995年天汾的电动工具在全国的交易额达60亿元。1986年启东建筑大军从业人数就达5.2万人,其中大部分是农民。)

1978一1995年,启东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21.4元增长到3033元,增长24倍,年均增长20.8 %。1992年,启东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超过千元,为1170元,1994年突破两千,为2172元。(历史记录:1989年启东农村储蓄额达5亿元,成为全省农储超五亿元的全省第四个,南通第一个,1990年突破7亿元,列南通县市第一。1989年启东撤县市。1990年启东被省列为“建筑之乡”。1991年启东海洋渔业总产量7.72万吨,列全省县级市第一。同年启东在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首次评为列第46位。1992年启东市政府印发《关于引导和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规定》。1994年启东被国家统计局评为“全国首批小康县”。)

2.农民收入缓慢增长阶段;"九五"期间(1996一2000 年)

二十世纪最后五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后的第一个五年,前期经过一轮高速增长之后,遇到外部冲击和内部调整,经济增长乏力,企业亏损、产能过剩、金融风险、通缩、失业等问题凸显。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阶段,“三农”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农产品价格持续下降。农民收入缓慢增长。

启东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6年的3880元增长到2000年的4256元,增加 376元,年均增长2.3 %。启东农民收入高速增长的格局被打破,增长速度由1996年的28%下降到1997年的5 %。1998年至2000年间,启东农民收入一直处于缓慢增长的状态,增幅均处于1%-4%之间。

(历史记录:1997年10月市农村工作会议决定对农民负担分档改革。市政府出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2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3.农民收入提速增长阶段:"十五"至"十一五"期末(2001一2010年)

从2004 年开始,中央一号文件连续聚焦"三农",用新论述、新思路、新举措形成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从为农民减税到发放惠农补贴,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实行以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为主的各项农业补贴,农民负担大大减轻,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逐渐回升。从2001 到2010 年,启东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469元增长到10587元,增加6118元,年均增长10.1%。

(历史记录:2003年起启东农村居民全面实行大病医疗保险。2005年启东开始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6年崇启大桥获得国家批准立项,江海联动开发全面推进。2008年启东成功实现“全面达小康”目标。)

4.农民收入稳定增长阶段:"十二五"至今(2011-2018年)

启东把持续推进落实富民"五大机制"、"五大行动计划"和50条政策措施作为改善提升民生福社、拓展居民增收渠道的战略举措,集中力量、资源与政策,拓宽居民增收渠道,开创富民增收工作新局面。

这一阶段,启东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注重发展优质农产品,积极挖掘休闲农业潜力,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功夫,推动惠民政策、惠民项目、基础工程等向经济薄弱镇村、低收入人口倾斜,提升农村居民收入增收潜力。2011-2018年,启东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2535元增加到23687元,增加1152元,年均增长9.5 %。

(历史记录:2011年12月24日崇启大桥建成通车,启东全面对接上海、借力上海、融入上海。 2012年启东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所取得的成效,沪上首家启东在沪蔬菜直供店开张。2013年 11月6日,启东设立圆陀角旅游度假区。2017年11月启东市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2018年2月启东已有11059人脱贫,累计脱贫率达74.1%,预计至2019年10月全市将完成100%的脱贫目标。)

三、农民收入结构的发生积极改变

1.农业收入在农民可支配收入中比重从占呈逐年下降趋势。(农业收入是指农民从事农林牧渔业得到的纯收入)。1978年前人均农业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91%,到2018年下降到仅占收入的2.8%。

历史记录:2018年,启东进一步调优农业种植结构,鼓励发展观光农业、电商农业、智慧农业,提高土地附加值,实现了从粮棉大县到农业强市的华丽转身。50年前启东的棉花面积达50多万亩,而至2018年只有1.5万亩。2018年启东市利用农业合作社模式,发挥支农惠农的主体作用,带领农民发家致富,走出了一条农民增收、合作社挣钱的良性发展之路。

2.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中最主要收入来源。工资性收入是就是农民为别人打工而获取全部劳动报酬。1983年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仅占到全部可支配收入的14.8%,随着70年以来启东二三产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逐步向二三产企业的转移,随着经济的发展,工资水平的不断提高,至2018年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已占到全部可支配收入的68.0%。

历史记录:2018年,启东旅游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旅游总收入近69亿元,同比增长16.8%,旅游项目全年预计带动周边新增就业和务工的村民总数在7000人左右。

3.农民非生产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比重呈先升后降趋势。非生产性收入是指农民从在外人口寄回和带回的现金和实物折价、离退休养老金等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之和。1983年农民人均非生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为9.6%,1990年达到17.8%,至2010年降至7.1%。从2010年以后又呈上升趋势,到2018年增长至16.5%。

历史记录:2008年,启东开始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至2018年,新农保基础养老金享受人员28.4万人。2018年启东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11.11万亩,流转土地4.98万亩,农民增加土地流转收入至少500-600元/亩·年。

四、结语:筑梦新时代

新中国成立的70年,是启东农民生活从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的70年。从70年的启东历史和农民收入在改革开放前后变化中可以看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惠农政策、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外出务工、农业产业化等五个方面的因素极大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同时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和中央的有效农村政策也是农民收入快速稳定增长的基石。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启东必将朝着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