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来源: 发布时间:2013-10-24 11:45 累计次数: 字体:[ ]

序    言

   “十一五”时期(2006-2010)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启东经济和社会发展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启东百万人民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凝心聚力全面完成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启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届九次全会、南通市委九届七次全会和启东市委十届十二次全会精神编制。本纲要在对全市发展基础、发展形势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启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是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制定的主要依据,是指导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五”期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牢固树立“工业立市、园区兴市、攀高争先、跨越奋进”的发展理念,敢于实践,勇于创新,较好地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全市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是启东经济增长驶入快车道、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改善的时期,是发展载体全面构建、江海联动开发实现历史性突破的时期,是城乡面貌发生巨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整体形象迅速提升的时期,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时期。
   1.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十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2%。200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2.53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786元,超过2000美元。“十五”期间财政收入实现52.08亿元,年均递增25.5%,占GDP的比重由“九五”期末的4.3%上升至“十五”期末的7.5%。
   2.发展潜力显著增强。“十五”期间,产业发展的基础日益牢固,开发区建设取得突破,工业集中区发展迅速,园区建设特色鲜明,崇启大桥建设、吕四港开发取得阶段性成果,江海联动开发开始启动。全社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320亿元,是“九五”期间的2.5倍。
   3.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市三次产业占比由“九五”期末的22.6:41.2:36.2演变为“十五”期末的15.2:49.2:35.6。第一产业下降了7.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了8个百分点,基本符合工业化中期阶段产业结构的标准模式。从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看,一产中传统种植养殖业比重明显下降,高效经济作物和海洋渔业快速发展;二产中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三产中通信、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
   4.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日益增强。“十五”期间,我市企业改革取得重大成果。事业单位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政府职能转变加快。非公有经济快速发展。各类要素市场发展较快,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5.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十五”期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3.7亿美元,是“九五”期间的4.4倍,实现了利用外资的撑杆跳。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实现10.1亿美元,其中自营出口总额达7.88亿美元,年均递增20%。对外劳务营业额累计实现1.33亿美元,年均递增9%,累计派出劳务人数3689人。
   6.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十五”期间,我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城市面貌大有改观。城乡交通条件明显改善,新建和改造了通启高速、沿江沿海公路、吕北公路、苏336线、苏335线、苏221线等主要道路,形成了“二横、二纵、一环、一高速”的骨架交通网,缓解了交通瓶颈制约。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建成区面积由“九五”期末的9.3平方公里扩大到“十五”期末的18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从“九五”期末的32%提升到2005年的44.1%。
   7.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科教兴市”得到进一步落实,并取得显著成效。工业、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由“九五”期末的47.5%、61.8%分别提高到“十五”期末的53.4%、63.5%。教育资源配置不断优化,“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4.1%。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与此同时,文化、广电、民政、气象、人防、计生、环保等事业都取得较大进步。
   8.人民生活稳步提高。居民收入较快增长,200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70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69元,分别完成“十五”计划的111.5%和104.6%,与“九五”期末相比,年均递增10%和7.4%。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城镇、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33.79和47.74平方米;居民的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明显增加,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8%。城镇就业保持较高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控制在3%以内,达到“十五”计划控制要求。社会保障水平有所提高,2005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7%、97%、100%,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85%。
   “十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较大,部分农民的收入增长不快,社会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不相适应,社会稳定面临一些新情况。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第二节 发展环境

   未来五年,启东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从国际形势看,全球经济正处于新的增长周期,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国际资本和制造业中心加速向中国大陆转移,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长三角地区,成为境外投资的首选之地。同时,影响和平发展的不稳定性依然存在,随着入世过渡期结束,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这对我们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从国内形势看,国家宏观调控的积极效应将逐步显现,新一轮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转移加速推进。长三角地区的互动效应明显增强,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拓宽了经济发展空间。上海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日益增强。江苏在加速推进沿江开发的同时,加快启动沿海开发。所有这些,都给我们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资本梯度转移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同时,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竞争力、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缓解资源瓶颈制约等方面都将面临着新的挑战。
   从启东自身看,全市经济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已积累了率先发展的优势,具备了全面跨越的条件。一是区位优势逐步显现。崇启大桥是我市最大的优势,随着沪崇启大通道的全线开通,启东将融入上海1小时都市圈,启东与上海的同城效应、交通枢纽效应、投资洼地效应将得到全面显现。二是资源优势逐步放大。沿江沿海是我市最大的潜力所在,我市沿江沿海资源丰富,江海岸线、港口、滩涂、特色景点等正在开发,随着一系列重大项目的整体推进,沿江沿海将崛起一条最具竞争力、最具发展潜力、最具集聚能力的新兴产业带。三是产业优势逐步壮大。产业是我市最大的发展基础,纺织服装、机电制造、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电动工具等传统产业实力雄厚,石化能源、船舶制造、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正在迅速崛起,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企业集群、产业集聚步伐不断加快,工业主体地位日益凸现,为我市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四是改革优势正在勃发。改革是我市未来发展的最大动力,近几年推进的各项改革,加快了体制、机制创新,增强了跨越发展的驱动力,改革有力地扫除了各种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改革的先发优势,已经成为我市在区域经济竞争中的一大强势。五是环境优势日益提升。环境是最大的引力,我市完备的基础设施、舒适的人居条件、高效的政务环境、优秀的人文特征、浓烈的开发氛围,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启东加速发展、持续跨越发展的态势已经形成。

第二章 总体思路与目标

第三节 总体思路

   “十一五”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跨越发展为主题,以通道建设、港口开发为契机,以沿江沿海开发为重点,以新兴服务业为龙头,以现代制造业为支撑,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全面实施“面向世界大开放、面向市场大调整、面向上海大接轨、面向未来大开发”四大战略,着力提高启东综合经济实力和区域竞争力,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启东建设成为富有特色和竞争力的滨海工业城市、富有内涵和独特个性的生态园林城市、富有精神和文化底蕴的文明法治城市。

第四节 发展目标

   按照江苏省“两个率先”的基本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2009年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5年全市基本实现现代化。根据上述总体目标,“十一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全市GDP超过500亿元,GDP年均递增18%左右(不考虑物价因素,下同),人均GDP达44500元;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由2005年的15.2:49.2:35.6调整到2010年的8:54:38;财政收入50亿元,年均递增25.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0亿元,年均递增22%,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0%。
   社会需求明显提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1000亿元,其中,工业投入占70%以上;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40亿元,年均递增14%;外贸出口总额达10亿美元,年均递增32%;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20亿美元。
   社会发展明显进步。城市化水平达55%,基本形成与城市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城镇体系;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镇三大基本保障覆盖面达100%;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95%以上;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5%以上;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10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 。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80,城镇污水处理率7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达90%;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0%,农村森林覆盖率达20%;建成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资源利用更加节约,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左右。
   人民生活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0元,年均递增1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400元,年均递增9%;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35平方米,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达50平方米;恩格尔系数低于35%;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9岁。

第三章 产业发展体系

    “十一五”期间,我市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进入经济快速增长、结构迅速调整的关键时期,根据启东经济的发展现状,应着力提高二、三产业比重,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五节 工 业

   “十一五”期间,我市工业发展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全面提高企业素质和竞争力为目标,进一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完善产业结构布局,使工业企业的发展水平和整体竞争力实现由“低”到“高”的转变,努力解决“做强”的问题,把我市建设成为上海北翼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到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50亿元,年均递增23%左右,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占比达到70%以上。
   一是把握产业发展导向。在运用高新技术和信息化改造提高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力争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6%左右;大力发展电力能源、精细化工、精密机械、船舶修造、电动工具、汽车配件等优势主导产业,拉长产业链,到2010年,主导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积极引导石油化工等适宜布局的重化工业项目落户启东沿海地区,使之逐步发展成为未来新的主导产业。
   二是扶持做大产业板块。进一步强化资源整合,优化产业布局,发挥良好的比较优势,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形成产业板块,提高全市产业集聚化、集约化水平。“十一五”期间,着力培育做大八大优势产业板块。
   电动工具板块。以天汾科技五金工业园为载体,重点发展电动工具整机和零配件,形成全国电动工具产业基地。 “十一五”期间,形成以一批亿元企业为支撑、3—5个超5亿元企业为骨干和3个以上超10亿元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集群;实现电动工具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25%、全国驰名商标2只以上、名牌产品3—5只。到2010年,电动工具产业板块实现产值100亿元,年出口创汇达到2亿美元。
   精细化工板块。以北新精细化学工业园为载体,重点发展特色精细化学品、高效低毒新农药、药物中间体等高新技术产品,吸收和引进生物化工技术和产品,积极开发和利用可再生替代资源。“十一五”期间,培育超亿元企业50家、超10亿元企业5家。到2010年,精细化工产业板块实现产值150亿元。
    精密机械板块。继续做大做强现有特色机械产品,扩大生产运输机械、建筑机械、环保机械、冶金机械、轧花机械、锻压机械、制药机械等,加快发展重大技术装备及关键配套件和机电一体化装备,如数控机床、汽车零部件、自控仪表、空调设备等。“十一五”期间,培育超亿元企业40家、超5亿元企业3家,到2010年,精密机械产业板块实现产值160亿元。
    生物医药板块。充分发挥我市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优势,加快生物医药产品的研发,推进产业化进程。重点发展钙制剂、感冒药、抗菌素、中成药、海洋生物保健等系列产品以及原药中间体。到2010年,培育超亿元企业15家、超10亿元企业3家,生物医药产业板块实现产值60亿元。
   船舶修造板块。以沿江船舶工业园和滨海工业集中区为载体,重点发展大型散装货轮、油轮、集装箱船等特种运输船舶和钓鱼船、豪华游轮等娱乐休闲船舶,发展船舶钢结构件及其它配套产品,到2010年,船舶工业年生产能力达100万载重吨以上,实现产值150亿元。
   电子信息板块。进一步巩固提高智能电表、单/双向可控硅、晶体管、磁性材料、防爆电气、电力器材等成熟技术产品;加速发展太阳能电池、电磁器件、发电设备等高新技术产品;吸收引进数码技术、IT产业相关电子产品,提升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的整体水平。到2010年培育超50亿元企业1家、超10亿元企业1-2家,超亿元企业5家,电子信息产业板块实现产值80亿元。
   电力能源板块。以建成长三角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为目标,重点推进大唐电厂、2000万吨原煤中转等项目建设;加快建设沿海风电项目,积极开发风能等绿色能源。到2010年,电力能源板块实现产值100亿元。
   重化工业板块。充分利用我市沿海港口、滩涂资源优势,以单点系泊项目为切入点,积极发展1000万吨炼油、100万吨乙烯工程等大型石化工业项目,形成沿海新兴石油化工基地。到2010年,重化工业板块实现产值100亿元。
   三是培大扶强骨干企业。加大扶持力度,激励一批发展活力强、成长潜力大、创新能力高的企业加大投入,加快规模扩张,不断做大做强。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强产学研联合,注重技术创新,培育核心竞争力,打造知名品牌。推动一批基础好的企业加快股份化改造,加快上市进程。逐步形成一批超5亿元、10亿元企业群,到2010年全市超亿元企业达到150个,其中5-10亿元企业40个、超10亿元企业20个,超50亿元企业3-5个,超100亿元企业1-2个。

第六节 服务业

   加快服务业发展是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必要支持。“十一五”期间,加快优化服务业结构,在现代物流业、旅游业的发展上重点突破,大力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扩大服务业总量,实现服务业由“慢”到“快”,解决“做大”的问题。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90亿元,年均递增20%左右,占全市GDP的比重提高到38%。
   一是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充分利用宁启高速、宁启铁路、沿江沿海高速、沪崇苏大通道和吕四大港等交通优势,加快发展集水路、公路、铁路运输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业,发展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集散中心。大力推进物流基地建设,重点发展吕四港港口物流、崇启大桥桥头堡物流和工业集中区配套物流,逐步形成上海北翼现代物流基地。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集团,逐步整合原有物流资源,培育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本土现代物流企业集团。加快构筑服务功能齐全、体系结构完整、运行机制合理的物流信息平台,促进物流信息资源共享和物流网络互联互通。
   二是大力发展旅游业。深入挖掘我市独特的江海文化内涵,进一步整合江海岸线和三水交汇等旅游资源,发展江海风情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生态农业旅游等专业特色旅游。加快开发旅游产业项目,把旅游景点建设与生态、商贸、会展结合起来,延伸旅游产业链。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加大启东特色旅游的对外宣传和推介力度,积极融入长三角大旅游圈,开辟跨区旅游线路,加强跨地区合作,促进区域旅游联动发展。“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圆陀角风景区、吕四港风情区和兴隆沙生态农业旅游区,使启东发展成为与崇明的东滩候鸟保护区、湿地公园、东平国家森林公园等相得益彰的、富有江风海韵特色的生态旅游基地。到“十一五”期末,形成规模旅游景点5个以上。
   三是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大力引进和创新业态,努力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服务优质、有较强竞争力的大流通、大贸易格局。发展一批大型的商业中心和新兴市场,依托大交通建设和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促进新兴市场建设与交通建设的衔接、与产业发展的配套、与城市开发的协调,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快速集聚和流动。依托本地产品,发展专业特色市场,举办产品会展,推进产业发展。逐步完善商业网点布局,培育启东海鲜餐饮文化品牌。到2010年,建成成交额超百亿元市场1家、超十亿元市场2家、超五亿元市场3家,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30亿元,市场成交额达170亿元,餐饮销售额达15亿元。
   四是着力发展其它新兴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房地产业,建立合理的住房供给体系,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规范房地产市场交易行为;培育规范商务服务业,发展会展、法律、会计、审计、咨询、评估、广告、调查以及各类经纪代理等商务服务业,提高启东商务服务的整体竞争力;大力扶持居民服务业,引导和激励民间资本投向养老托幼、清洁卫生、家政服务、保健医疗、物业管理、农贸市场等方面,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健全服务网络,拓展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社区服务体系;逐步发展金融服务业,充分发挥邻近上海、即将融入上海一小时都市圈的优势,有效承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辐射,逐步发展银行业、保险业、担保业、典当业、信托投资业、票据证券业等地方性金融服务业。

第七节 农 业

   我市是农业和渔业大市,农业占GDP的比重较高。近年来,我市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和海洋经济,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不断增加。“十一五”期间,围绕解决“三农”问题,依托邻近上海大都市的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逐步实现农业由“弱”到“强”的转变,解决“做优”的问题。到201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40亿元,年均递增5%左右,占全市GDP的比重在8%左右。
   一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全面调优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农作物,提高种植业效益。立足启东良好的农业基础,继续稳定发展粮食、棉花、油料等传统大宗作物,重点发展设施果蔬、多季“四青”作物、山芋、“四色豆”以及小辣椒、药材等特经作物;积极扩大四季鲜切花、名贵花卉、珍稀苗木的种植规模,发展设施葡萄、梨园等经济果园,实现林果产业产值占比有较大幅度增加。通过努力,把以蔬菜、花卉、林果等高效农作物为主的农业发展成为大都市服务的特色农业。积极调整养殖业结构,做大做强特色畜牧业,提高养殖业规模水平。积极发展现代化农业园区,以高新技术和先进管理模式来推动农业发展载体的建设。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提高农产品质量。
   二是全面发展海洋经济。按照“调整海洋渔业结构,扩大水产养殖规模,大力发展海洋工业,积极发展海洋服务业”的总方针,充分挖掘海洋资源,实现海洋经济全面快速发展。加大海洋捕捞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发展远洋渔业,做到捕捞强度适宜,作业布局合理,捕捞方法科学,到“十一五”期末,全市渔业总产量达到30万吨,海洋捕捞产量在全市渔业产量中的占比稳定在一半左右。充分利用我市沿江靠海的优势,大力发展海淡水养殖,着力抓好文蛤、紫菜、河蟹等主导产品的养殖,不断做大规模,同时大力引进和开发名特优新、高产高效、出口创汇的养殖品种。运用先进科学方式,切实加快海水养殖基地的建设。依托丰富的海产资源,搞好精深加工,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业。
   三是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设一批市场前景好、辐射带动能力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龙头企业产业集群,拉长农业产业链。培育壮大一批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骨干型、出口创汇型、成长型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深、精加工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鼓励龙头企业广泛吸收农民以资金、土地、劳动力等形式入股,与农户建立新型利益分配机制。引导农民发展各种新型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发展农业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四是完善农业服务体系。促进新型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技术集成,推动传统农业技术全面升级。完善农业机械化服务网络,提高农业机械化组织程度。建立完善农产品交易市场,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建立农业信息网络互联中心,逐步形成现代化的信息收集、加工、传输系统,加强对农业信息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利用。积极发展农业经济协作组织。

第八节 建筑业

    按照拓展市场、拓宽领域、做强企业的目标,加快市场开拓,优化市场布局,提升市场占有率,实施结构调整,培育龙头建筑企业,增强综合实力,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到2010年,全市建筑业总产值达到260亿元,年均递增15%以上,完成增加值70亿元,年均递增15%以上。
   一是拓展建筑市场。坚持“重点突破、辐射成片、前伸后延、内外并举”的原则,围绕国家投资重点,选择市场开发的主攻方向,重点发展规模市场,全力开拓热点市场,奋力开发新兴市场,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二是拓宽建筑经营领域。在不断拓展建筑市场的同时,积极实施多元经营,加快建筑产业链延伸,全面培育建筑业经济增长点。形成科研、设计、施工、监理等为一体,房地产业、建材生产、建筑机械制造、物业管理和咨询服务等关联产业共同发展的多元经营格局,实现由单一生产型向投资生产经营型转轨。
   三是促进建筑企业升级。进一步发展壮大建筑龙头企业的规模优势、品牌优势和信誉优势,转变经营模式,加速企业产权流转和集中,鼓励和支持资产重组,实现低成本扩展,发展成为资金雄厚、人才密集、技术先进的建筑企业集团。加大建筑业科技投入,加快建筑施工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推广应用,建立建筑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全面提高建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十一五”期间,力争创出鲁班奖2项,每年创省级以上优质工程25项,工程交验合格率达100%。

第四章 江海开发体系

   实施江海联动开发,将启东的资源、区位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促进启东经济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上实现跨越发展。“十一五”期间,要以项目建设为中心、招商引资为关键,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整合资源、放大优势,推进江海产业带建设。

第九节 沿海开发

   我市共有沿海岸线77.5公里,其中顺直岸线长为64公里。启海交界至蒿枝港岸线为冲刷型深水岸线,长21公里;蒿枝港至连兴港岸线为淤涨型浅水岸线,长43公里。本着深水深用、浅水浅用、港口优先的原则,对沿海岸线布局规划如下:
   1.启海交界处至蒿枝港闸。该段岸线包括大洋港、茅家港、新港闸、蒿枝港,全长约21公里, -10米等深线离岸约6.5公里,岸滩微冲不淤,水道平均水深-16米,最大水深达-23米,-10米线基本贯通,水道外侧有100多平方公里露出水面的沙洲作掩护,是小庙洪水道最好的岸线。
   大洋港岸线段:长约6公里,后方有吕四港镇为依托,在大洋港船闸西侧,建设一座大型挖入式港池,港区面积13平方公里,可建5万吨级深水泊位20多个,作为商用公共深水港区,建设大型物流基地;在大洋港闸东侧建设吕四海洋风情区。
   茅家港岸线段:岸滩宽度约为7公里,前沿水深达-23米,远期规划围垦岸线长3公里,外伸约3公里,面积约10平方公里,建设钢铁冶炼基地。
   新港闸岸线段:岸滩宽度约为6公里,前沿水深达-12米,规划建设电力能源基地,其中,大唐吕四港电厂项目围垦岸线1158米,外伸约3公里,面积为5600亩,周堤建设5万千瓦风电场。
   蒿枝港岸线段:岸滩宽度约为6公里,前沿水深达-12米,可围岸线长2.5公里,外伸约3公里,面积7.5平方公里,建设石油化工基地。
   2.蒿枝港闸至连兴港。该段岸线属淤涨性海岸,岸线外侧有一条乌龙沙脊,长约38公里,宽约6公里,低潮时可露出水面,内侧有一条大湾洪水道,长约30公里,宽在5至20公里之间,上窄下宽,水深在11至13米之间,离岸约16公里,作为吕四港进口外航道使用,沿海岸线滩涂可规划其他产业使用。
   蒿枝港至塘芦港:全长约12公里,其中北部岸线长10公里,建设10万千瓦风电场。南部岸线长约2公里,宽约2公里,面积为4平方公里,为滨海工业区远期发展用地。
   塘芦港至协兴港:全长约10公里,其中原启东盐场占用岸线5公里,面积约12平方公里,已开发建成滨海工业区;其余岸线5公里,宽约2公里,面积约12平方公里,为滨海工业区远期发展用地。
   协兴港至苏336线:全长约12公里,建设高科技海洋经济产业基地,周堤建设10万千瓦左右的风电场。
   苏336线至连兴港:在336线南北2公里岸线内,建设120万立方米进口原油储油库基地,其余岸线建设休闲旅游基地、江海风情区和专业化物流基地等。

第十节 沿江开发

   我市长江北支岸线西起灯杆港,东止连兴港,全长约47公里。长江北支虽趋淤积萎缩状态,但在我市沿江岸线内,深槽大部分贴岸,20多年来基本稳定,平均水深在-4至-6米之间,可建500至10000吨级江轮泊位。沿江岸线分段规划如下:
   启海界至三和港:岸线长约7公里。该岸线水深在-4米左右,并有较宽的江滩,已围垦土地6000多亩,建设精细化工园区。
   三和港至红阳港:岸线长约5公里,水深在-5米左右,可建1000吨级散货码头。规划建设生态林。
   红阳港至头兴港:岸线长约6公里,水深在-5米左右,可建3000吨级码头。规划建设开发区散货、件杂货和集装箱码头。
   头兴港至三条港:岸线长约8公里,水深在-6米左右,可建2000吨级散货码头。其中,头兴港到岸头港,岸线长约4公里,规划建设滨江新城区;岸头港到三条港,岸线长约4公里,规划建设崇启大桥和大桥物流区。
   三条港至连兴港:岸线长约17公里,深槽贴岸,水深在-6米至-9米左右,可建万吨级散货轮码头。规划建设船舶制造基地。

第十一节 产业空间布局

 
   按照“区域集中、产业集聚、开发集约”的原则,充分考虑沿江沿海产业结构和布局,重点规划发展能源、化工、船舶、电子信息、医药、物流、旅游等产业,逐渐形成以“一港二区三园”为主阵地,以乡镇工业集中区、生态农业基地、物流基地、旅游基地作策应的较为完善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到2010年,“一港二区三园”的产出占全市总产出的比重达到70%以上。
   一港:即吕四港。
   吕四港是我国著名的中心渔港、农业部批准的国家级水产品批发市场、国家二类对外开放口岸。 “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强对小庙洪水道的开发,加快建设5-10万吨级的深水泊位,打造港口物流基地;加快推进大唐吕四港420万千瓦火力发电厂项目和沿海风力发电项目的建设,打造电力能源基地;发挥深水泊位布点多、环境容量大的优势,规划建设集原油储存、中转、加工为一体的重石化产业,打造新兴石化基地;依托吕四港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沿海独特的自然景观,打造沿海风情旅游基地。通过基地项目建设,全面推动吕四港的整体开发。加大港口建设和管理力度,拓展港口服务功能,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到2010年,把吕四港建成国家一类口岸。
   二区:即省级启东经济开发区和吕四海洋经济开发区。
   启东经济开发区中心区位于汇龙镇,规划总面积50平方公里,第一期规划25平方公里,已建成15平方公里。“十一五”期间,继续大力推进区内和平工业园、南苑工业园、海洪工业园、西苑工业园等园区的建设,培育发展纺织服装业、机电一体化制造业、电源通讯器材产业、轻工医药产业等四大支柱产业,到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00亿元。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充分利用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资,重点发展高新技术及创新产业,扶持和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形成高新技术研发基地。积极促进区内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提高承载能力。启东经济开发区的分区滨海工业集中区,位于塘芦港两侧,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以发展电子、医药、船舶配件、机械为主,到2010年实现产值150亿元。
   吕四海洋经济开发区位于吕四港镇,规划总面积43.43平方公里,其中陆上面积11.73平方公里。“十一五”期间,充分利用丰富的海洋资源,紧紧依靠科技创新,继续大力推进现代海水增养殖科技示范区,贝藻高效养殖区,水产品加工区,海洋生物医药工业区,临海工业区,机械五金工业区,水产仓储贸易区,吕四风情区,综合服务区等9个功能区的建设,重点发展海产品精深加工、海洋生物医药、水产品市场等,积极发展海淡水高科技养殖、滨海风情旅游。到2010年,实现总产值60亿元。
   三园:即天汾科技五金工业园、北新精细化学工业园和沿江船舶配套工业园。
   天汾科技五金工业园规划用地8.49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电动工具产业以及与之相配套的交易市场、会展等生产型服务业。“十一五”期间,要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全力推进园区内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坚持扶优扶强,努力把东成、国强、神州、圣德里等初具规模的电动工具企业发展成为大型企业集团;加快组建3-5个园中园,形成产业集聚集约发展的模式;积极培育电动工具品牌,争创省级以上名牌产品5-7只,省级以上知名商标4-6只;到2010年,建成园区规模5平方公里,实现电动工具业产值100亿元。
    北新精细化学工业园规划面积7.5平方公里,充分利用滨临长江和靠近沪崇苏大通道的优势,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加大投入,合理布局,集约建设,重点发展精细化工、环保高效农药、生物医药中间体等产业,到2010年实现产值150亿元。
   沿江船舶配套工业园规划范围为启东三条港至连兴港的沿江区域,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十一五”期间,充分开发利用沿江岸线和港口,发展壮大惠港造船、波邦船舶等一批船舶修造企业,建成大型船舶修造及配件生产基地,到2010年实现产值150亿元。

第五章 基础设施体系

   城乡公用基础设施既是城市功能的载体、城乡生产生活的必要条件,也是衡量城乡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必须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加强城乡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城乡面貌。

第十二节 交 通

   全面加快崇启大桥及连接线、沿海高速公路、宁启铁路启东段等重大交通工程建设,到2010年,全市交通建设总投资突破100亿元,力争建成以公路、铁路、水运、港口为核心的四大运输体系,形成江海河、公铁水相配套的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布局合理、高效畅通、衔接协调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使启东成为南接上海、苏南,西接南通市区、苏北的交通枢纽节点。
   (1)市域骨干道路:市域内构建“四横、四纵、二沿、二高速、一通道”高等级路网骨架。
   四横。335省道,是市域北部与省内联系的公路交通主干线,规划为一级公路;336省道,是市域南部与省内、市区联系的公路交通主干线,规划为一级公路;王海公路,是市域中西部东西走向的的主要公路,东接海防公路,西接海门星海线,规划为二级公路;南海公路,是市域中部的东西向骨架公路,东接海防公路,西接海门常久线,规划为二级公路。
   四纵:吕北公路,南接长江,北接吕四大洋港,是启东市的通江达海工程,规划为一级公路;志圩公路,北接221省道,南接沿江公路,规划为二级公路;221省道,是市域北部与省内、市区联系的公路交通主干线,规划为一级公路;海惠公路,北接海防公路,南接沿江一级公路,规划为二级公路。
   二沿:沿江公路,是沿江地区与省内、市区联系的公路交通主干线,规划为一级公路;海防公路,南北走向,是贯穿沿海的主要公路,规划为二级公路。
   二高速:沿海高速公路,规划由市区东北向南纵贯市域,为双向4车道;宁启高速公路,位于市区以北,由西向东横贯市域,已建成双向4车道。
   一通道:包括崇启大桥及崇启高速公路连接线,规划于市区东侧,横跨长江北支,至上海崇明,崇启高速公路规划为双向6车道。
   (2)铁路:加快宁启铁路启东段建设的前期工作,力争2010年前建成至吕四港的铁路专用线,形成与全国、全省铁路网相连接的铁路交通体系。
   (3)水运:适应吕四港开发和本市水运需要,加快通吕、通启运河启东段、头兴港河、中央河等主航道的整治改造,规划建设码头与配套工程,结合公路、铁路的货运场站,建设综合货运枢纽,完善启东市域水运网络。
   (4)港口:以大唐电厂建设为突破口,带动吕四港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港口资源优势,以能源、石化等项目带动港区运输业的发展,使港口建设和吕四港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第十三节 电力、通信及信息化

   电源建设上,加快建设沿海能源基地,促进能源结构调整,积极实施重大能源工程,重点抓好大唐电厂项目、风力发电项目和热电厂项目的实施。电网建设上,进一步优化现有的网络结构,逐步实现辐射型布置的单电源变电所双电源供电,不断提高电网的供电可靠性和互备互供能力,提高电能质量,规划在市域东北部新建一座220千伏沿海变电所,完善220千伏电网结构。继续做好110千伏、35千伏变电所布点工作。
   通信建设上,进一步建设和完善以光纤通信为主、移动通信为辅的通信基础网络,提高通信普及率和信息传输质量,到2010年,建成覆盖全市的全光纤传输网,主干网带宽达到40GB;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加快宽带接入网建设,形成融合多种业务和现有网络的IP核心网络,市区大型新村(小区)实现100%宽带光纤接入;继续扩充和完善固定电话网,建成总容量为52万线的固定电话网,百户家庭电话普及率达到250台;充分利用固定电话网络资源,发展增值业务,提供数据接入服务;大力发展移动通信网建设,不断提高移动通信的技术层次和服务水平,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丰富的数据和多媒体服务;加快广播传输网和有线电视网的升级改造,建成数字化、交互式、多功能的广播电视综合网,普及数字电视,开展付费数字电视和交互式数字电视应用。规划建设好邮政服务网点,升级改造邮政内部处理装备,到“十一五”期末,建立与城镇规划相适应的邮政服务网点,邮政处理机械化程度达到60%以上。
   信息化建设上,在全社会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应用,加快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步伐,深入实施电子政务工程,全面建设数字启东,到2010年,百户家庭电脑普及率达到45台。进一步发展完善电子政务平台,加快信息技术在政府部门的推广和应用,以信息技术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建立和规范政务基础数据库,建设和完善全市党政、财税、农业、金融、教育、科技、医保、社保、价格和公安等十大重点信息应用系统。推进企业信息化,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围绕传统产业的改造,推动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设计、生产自动化、市场营销、内部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全面信息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现代化决策能力。实施社区信息化,建设智能的人居环境。

第十四节 城乡供气、供热、供水、水利


   供气:大力提高城市管道燃气气化率,继续做好镇村供气的规划和实施,进一步优化气源结构,积极做好管输天然气推广普及工作,到“十一五”末,城市居民管道燃气供应率达到80%以上。
   供热:以节约能源、改善环境为目标,进一步扩充热源建设,合理布置热源点,完善城区供热管网,重点建设蓝天热电厂。
   供水:改造完善城乡供水管网,完成区域集中供水工程,提高城乡居民饮水质量,城市区域供水率达到100%。稳步推进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建设,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
   水利:大力推进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好水资源,全面推进城乡河道清淤整治,改造农村危桥,到“十一五”末,确保主要河道完成全面清淤,达到等级标准,全面消除农村危桥。进一步加强江海堤防建设,长江堤防达到防御100年一遇洪潮水位加10级风浪标准,对重点海堤加强护砌、整修、接高。加固整修各排水闸,确保排水畅通。

第六章 城乡统筹体系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通过城市功能的战略性调整、城市形态的科学化演变,实现城乡资源的优势组合,使人人都能够充分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十一五”期间,要根据“农村城镇化、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总体要求,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加紧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平台。至“十一五”末,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55%。

第十五节 中心城市建设

   围绕汇龙镇建成区人口达到中等城市的目标,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大城市建设投入。扩大城市规模,增强城市辐射力,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结构协调的新型城区。
   一是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围绕城市化发展目标,高起点完善城区规划布局,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拓宽城市发展空间,着力把城区实力做强、规模做大、功能做优、环境做美,塑造富有启东特色的城市形象,逐步形成融时代气息、历史文化、地域特色于一体的城市风格。到“十一五”期末,市区总人口突破25万,建成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
   二是强化城市服务功能。加快城市交通网络建设,完成江海路北延伸段、启秀路、中央路、世纪大道等13条市区主干道建设改造任务,到2010年,城镇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4平方米。精心实施提高城市服务功能的重点项目,打造精品工程,提升城市品位。全力推进区域供水工程和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系统的建设;疏浚庙港河、惠阳河等排水河道,改造城市排水系统;加快城市文化设施建设,营造浓厚文化气息;抓好城市绿化建设,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三是加强城市管理。高标准抓好城市管理,提高城市品位,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建立健全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和长效管理机制,切实加大治理力度,全面创优城市形象。到“十一五”期末,把市区建成经济繁荣、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具有江风海韵特色和浓厚文化气息的新兴城市。

第十六节 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围绕建设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农村目标,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一是加快非农产业发展。以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开辟非农就业渠道,引导离土农民从事非农产业。大力发展以农副产品加工为重点的加工业;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和回乡创业,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根据资源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支持体系,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贷款范围,落实农村中小企业多种抵押担保政策。
   二是进一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财政新增社会事业投入主要投向农村,着力完善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城乡二元体制,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路网”、“水网”、“电网”、“信息网”基本覆盖城乡,实现镇村、村村通公路,达到镇与镇之间道路“黑色化”,村与村之间道路“灰色化”,农村行政村通灰黑公路比重达到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健全农村生产服务网络,完善信息服务和科技推广网络。
   三是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农村小城镇是就地转移农民的载体、密切城乡联系的纽带。“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明确重点中心镇和一般建制镇的空间分布、发展规模和功能定位,把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乡镇工业园建设等与镇区建设有机结合,吸引产业向园区集聚,人口向镇区集居。以重点中心镇作为农村信息、技术、加工、流通的依托,加快发展特色经济,引导乡镇企业集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一般乡镇的发展以农产品加工、无污染工业、涉农服务为主,形成适度规模的人口居住中心。
   四是加快农村集中区建设。不断优化农村空间布局,综合整治农村环境,扎实推进小康示范典型村和小康示范先行村建设,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的原则,调整镇乡工业、农民居住和农业承包空间结构和规模,制订完善镇村布局规划,深入推进农民集居区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强化新建农房的规划管理,促进集聚发展和集约利用资源,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协调发展格局。“十一五”期间,大力推进农民集居区建设,全市除镇区外,初步形成396个新型农民集居区框架。

第七章 市场运作体系

   全面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力加强自主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加大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为启东经济社会既快又好地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和活力。


第十七节 自主创新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加强自主创新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到2010年,科技进步对工、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55%和66%以上。“十一五”期间累计申报火炬计划项目40项,星火计划项目15项,申请专利1400件,推广科技成果300项,引进、开发高新技术产品100只,新培育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0家。
   一是突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和与科研院所合作创新,加强产学研联合攻关。加快建设各类高新技术专业孵化器,积极发展综合性的科技创业园,继续扶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建立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的评价机制,最大限度调动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大力营造促进科技创新的社会氛围,研究制定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
   二是改革和完善科技投入机制。积极发挥政府对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科技领域,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指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风险投入和民资投入为补充的科技投入机制。引导企业加大内部研发经费的投入,开展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建立与GDP增长相适应的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到“十一五”期末,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1.7%以上,市科技三项经费及科学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3%以上。
   三是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和完善以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和科技基础设施为载体的社会化服务系统。重点建设科技文献信息、科学数据、产业共性技术服务、科技创业服务、知识产权等开放性共享公用服务平台;进一步加强骨干科技服务机构的建设,增强社会化科技服务能力。广泛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在全社会营造科技创新的浓厚氛围。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坚决查处各种侵犯知识产权行为。
   四是注重人力资源开发。加快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在数量、水平、结构等方面适应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科技人才队伍,到2010年,人才总量力争达到9.7万人,年均增长12%左右。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建立完善公开择优、平等竞争的人才选用机制,建立有利于人才合理开发、配置和使用的市场供求机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开发机制,构筑人才高地。加强职业教育和技工培训,提高工人技能素质。

第十八节 体制创新


   “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快市场体制、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一是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以培育要素市场为重点,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着力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建立和完善各类风险投资机制,推动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逐步形成多层次、多产品的资本市场,扩大企业直接融资比例,力争企业上市取得突破。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大力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造。积极兴办产权交易市场,促进各类企业产权的流通。有序发展土地使用权转让市场,调剂土地供给,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完善价格监督机制,规范各类市场中介组织和专业服务组织,严厉打击不正当竞争,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坚决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偷逃骗税等违法行为。
   二是深化体制改革。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完善部门预算管理制度,建立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评估体系,强化审查和监督;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提高公共服务支出占比。加快投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合理界定政府和企业的投资范围。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实行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引导和鼓励民资、外资等全面参与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深化社会事业改革,根据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产业的不同要求,实施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多元投入,基本完成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城乡建设等领域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全面构建现代公共服务体系。
   三是加快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构建行为规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新型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加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加强对行政性资产管理,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继续扎实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推动发展环境的不断改善。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提高群众对党政机关和反腐倡廉工作的满意度。

第十九节 外向型经济


   “十一五”期间,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国际上的各种要素资源,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有利契机,以此加快推动我市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地区竞争力,从而实现开放型经济由“初级”到“高级”的转变。
   着力招商引资,实现国际企业本土化。进一步拓宽利用外资的渠道,在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总量的同时,着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着力引进外资大项目和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新批注册外资总额达4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达20亿美元,力争引进3-5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启东。一是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加大外出招商频率,积极开展节会招商、专题招商、定向招商、驻地招商、委托招商、代理招商、中介招商,提高小分队招商的针对性,强化工业集中区和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对每个招商项目跟踪落实,对重大项目实行专人负责、全程跟踪。二是突出大项目招商和产业链招商。把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集中力量招引大项目。加大产业链招商的力度,在产业链完善、延伸上做足文章。三是夯实招商引资基础。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氛围,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措施,全力做好各种服务。广泛搜集客商资料和项目信息,完善客户资料库和招商项目库。加强招商人员培训,提高招商人员整体素质。
   发展外贸外经,实现本土企业国际化。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积极开展对外投资,加快本土企业国际化进程。到“十一五”期末,全市自营出口总额达到10亿美元,年均递增32%以上;对外劳务营业额达到8500万美元,年均递增17%以上。一是在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的同时,不断优化外贸主体和出口产品结构,努力实现出口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外贸出口产业从以纺织服装业为主向机电、化工等多产业转变,外贸出口市场从以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为主向欧洲、拉美等国家和地区多区域转变,外贸出口产品从低层次、劳动密集型加工向高尖精、技术密集型制造转变。二是突出扶优扶强,扩大外贸出口企业单体规模。“十一五”期间,建成年外贸出口超亿美元企业2个、超5000万美元企业5个、超千万美元企业10个。三是在进一步扩大劳务输出的同时,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经营,创办跨国公司,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第二十节 民营经济


   进一步扩大民营经济发展规模,到“十一五”期末,全市民营经济注册资本达到150亿元。通过政策引导、政府扶持,技术指导,鼓励社会力量自主创业。支持民营企业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联合,加快民营企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造就大企业、大集团。着力提升民营经济发展层次,鼓励企业不断拓宽经营领域,全面进入先进制造业、基础产业和新兴服务业等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支持民营企业拓展发展领域和市场空间,提高民营经济外向发展水平。构建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优良环境。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拓宽民营经济发展领域。建立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优化民营企业人才政策,鼓励和引导各类人才向民营企业流动。

 第二十一节 接轨上海


   充分发挥毗邻上海的优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全面加强与上海的联系和对接,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产业经济、市场要素、文化旅游、城市功能等方面与上海实现“大融合”,不断提升启东的综合竞争力,促进启东经济和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大力推进崇启大桥的建设,逐步放大通道优势;整合江海资源,重点利用好江海岸线,全力推进吕四港开发;优化生产力布局,打造特色经济,培育优势产业。高标准建设各类园区,精心构筑承接上海及国际产业资本梯度转移的第一平台;全面启动产业接轨,逐步把启东建成现代制造业的生产基地、农副产品的供应基地、建筑业的服务基地、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初步形成产业配套的大分工格局、商品对流的大流通格局、要素配置的大市场格局和点线相连的大旅游格局。到“十一五”后期,沪崇苏大通道贯通后,着力放大接轨优势,提升接轨层次,使我市真正成为江苏接轨上海的前沿区、成为苏中苏北接轨上海的桥头堡,成为上海最紧密的经济腹地,成为上海都市圈内重要的卫星城市。从而全面实现由依托上海、呼应上海、服务上海到融入上海的飞跃。

第八章 和谐社会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是化解社会矛盾,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十一五”期间要着力解决好如何进一步加快富民步伐,扩大城乡就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和覆盖面,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等问题。

第二十二节 富民优先

    我市城乡居民收入滞后于经济增长,影响了全面小康的进程。因此,必须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民收入。
   一是大力促进农民增收。在努力促进农业增效的同时,以镇乡工业集中区和小城镇为载体,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加大农村劳务输出力度,提高农民劳务收入;建立健全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和信贷支农的政策扶持体系,积极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增加农民资本性收入;加强政府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为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提供重要保障。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力争到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400元,年均递增9%。
   二是不断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加快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工资增长机制,努力做到公司企业职员收入随经济效益提高而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随财力增长而增长,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随在职职工收入增加而增加。完善工资发放责任制,建立健全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到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0元,年均递增11%。
   三是扩大城乡就业。实行积极的促进就业政策,创造就业岗位和机会,在城镇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社会需求迫切的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的比重,在农村大力推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吸收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深化就业体制改革,建立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到“十一五”期末,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非农产业就业比重达到60%以上。
   四是健全公平分配机制。综合运用财政、税收等多种手段有效调节二次分配,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做好弱势群体的帮扶工作。进一步落实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提高城乡居民的要素及财产性收入。

第二十三节 社会保障

 
   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是低水平、欠全面、不平衡的,与人民群众的要求有很大差距,各项制度还不健全、不完善。“十一五”时期,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任重而道远。
   一是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确保其得到全面实施,并逐步扩大养老保险社会覆盖面,将城镇失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纳入保障范畴。健全医疗保障体系,深化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扩大其覆盖面,建立社会医疗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提供社会就业保障。完善社会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推进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到“十一五”末,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覆盖面、城镇医疗保险覆盖面和城镇职工失业保险覆盖面均达到100%。
   二是建立新型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使农村居民老有所养。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农民能够享有医疗保障,到2010年,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95%以上。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农村贫困人口能够得到基本生活保障。建立失地农民生活保障体系。
   三是建立和完善城乡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安全生产执法。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继续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平安建设活动,健全、完善“大调解”机制,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强化基层基础工作,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建立应急信息与预警系统,做到信息资源获取快捷、分析预报准确、指令传递及时,建立城乡应急体系与应急指挥联动系统,确保指挥有力、协调高效、调度顺畅。加强交通安全监管,减少交通事故。加强各种自然灾害预测预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的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第二十四节 社会事业


   改变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现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十一五”期间,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深化公共事业领域的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社会事业体系。
   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壮大教育规模,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巩固提升基础教育,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继续依法加大教育投入,努力改造薄弱学校,积极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市,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到“十一五”期末,全市三分之一的小学基本达到省实验小学标准,三分之一的初中基本达到省教育现代化示范初中标准,90%以上普通高中达到三星级高中办学标准。初中毕业率达99%以上,高中毛入学率达95%以上,各项指标达到省一流水平;发展高等教育,提升教育整体水平,建设一所大学或职业技术学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强化劳动力技能培训和成人继续教育;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市幼儿园、小学、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100%,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5%以上,市级骨干教师达到600人以上,80%以上乡镇建成教育现代化乡镇,创建教育现代化县(市)。
   二是繁荣壮大文化事业。广泛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加强版画、评弹、舞蹈等文化艺术作品创作;不断完善市、乡、村三级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加快推进文博事业的建设,“十一五”期末,全市所有镇乡都建成万册公共图书馆;规范发展文化市场,培育壮大演出娱乐业、艺术培训业、电影放映业等文化产业;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十一五”期间,规划建设一座融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版画院、文物博物馆、民俗风情博物苑为一体的启东江海文化园。
   三是积极发展卫生事业。建立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医疗服务机构的建设,合理配制医疗卫生资源,全面构建功能完善的城乡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到2010年,全市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100%;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卫生监督、信息网络四大系统建设,提高对城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综合处置能力,确保为公众提供便捷、高效的紧急救治服务。加强医疗服务管理,进一步完善对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确保城乡居民享有价格合理、质量优良的医疗服务;全面加强医疗质量监管,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监控体系,强化医疗质量控制措施。加强妇幼卫生保健工作,完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功能。
   四是促进体育和其它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发展体育事业,大力开展全民健身竞赛活动,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积极发展休闲保健等体育产业,建设一座多功能体育中心。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积极推行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稳步推进社会福利事业,规范社会救济扶持制度,重视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社会需求,推进各种福利服务设施规范化建设。继续深入开展“双拥”工作。加快推进社区建设,积极发展各项社区服务事业。重视气象科技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建设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气象资源开发、海洋气象服务、农业与生态气象服务以及人工影响天气等五大系统。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快人防工程体系、组织指挥体系的建设,全面提高城市整体防护能力。

第二十五节 诚信建设


   “十一五”期间,我市将扎实、深入、全面地开展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活动,并以此推动全市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
   建设文明启东。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要着力提高全体市民的精神文明素质。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建立健全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切实抓好未成年人的理想信念道德教育。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推进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城乡居民整体文明素质。
   建设法治启东。实行依法治市,积极推进法治启东建设,到2010年,城镇居委会和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达到100%。大力推行依法行政,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健全政务公开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畅通政府与群众联系的渠道,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持思想教育、制度约束和民主监督相结合。完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推行政府运行机制创新,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做到决策、执行和监督相协调。继续推进全社会普法宣传和教育,不断提高市民的法制意识。加强法律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法律援助与服务体系,注重保护妇女、儿童、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建设诚信启东。加快构建以诚信政府为先导、诚信企业为重点、诚信市民为基础的全民诚信体系。以诚信政府为先导,积极推进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信用制度建设,提高社会公信力。创建守法诚信、行为规范的企业与市场品牌,建设无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和“放心消费”的城市;加快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大力培育信用市场和信用中介机构;抓紧建立失信惩戒和守信受益机制,在全社会倡导诚实守信,增强全民信用观念,努力营造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信用环境,打造诚信启东。

第九章 生态环境体系


   随着我市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资源、能源的绝对需求将越来越大,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要把资源、环境约束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机遇和动力,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走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建设节约型社会,逐步扭转资源供给、环境约束日趋紧张的状况,提升要素资源支撑能力。

第二十六节 生态建设


   按照创建全国生态市的要求,实施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坚持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完善生态体系,促进生态平衡。进一步加强长江口北支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及珍稀动植物资源;全面推进沿江、沿海生态防护林建设,完善农田防护林网,实施道路两侧绿色通道工程和沿江景观林工程,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强大的生态林体系,到2010年,农村森林覆盖率达到20%。加强滩涂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积极发展滩涂生态养殖。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园区、生态农业示范项目和生态工业项目。加强市区生态建设,进一步强化添绿、引水、净化工程。

第二十七节 污染防治

   按照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要求,完善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强化环境管理,扎实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加大水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加强对工业废水、农业废水、生活废水的总量控制,加快建设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系统,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着力改善水环境质量;至“十一五”末,城镇地表水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开展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对全市空气污染的监测,严格控制城市扬尘和机动车尾气排放,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90%以上;加强工业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监管,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10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100%;全面控制市区噪声,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控制在50db以内;加强海洋环境的保护,加大海域船舶污染的监督管理力度。到“十一五”期末,全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80,确保以优异的成绩跨入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行列。


第二十八节 发展循环经济


   深入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构筑循环经济生产体系,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加快建立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循环型经济体系,切实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到2010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全面推进能源的节约利用和高效利用,到2010年,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严格保护耕地,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各项制度,实行按项目批准用地,提高工业用地的投资强度和土地利用效率,加大对沿江沿海滩涂的围垦力度,搞好土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增加土地储备,到2010年,全市围垦土地达到20万亩左右。大力发展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沙浆,全面推广节能建筑、墙改新型材料,“十一五”期间,全市散装水泥供应量年均增长20%以上,预拌混凝土供应量年均增长10%左右,新型墙体材料占墙体材料总量比达到80%以上。

第十章 规划实施体系


   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和改善政府的综合调控,明确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导向,确保实现《启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确定的各项目标。

第二十九节 建立规划实施机制


   建立衔接协调机制。确立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规划体系中的统领地位。加强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衔接配合。确保在总体要求上方向一致,在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提高规划的管理水平和行政效率,保证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建立责任落实机制。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将规划纲要确定的相关任务纳入本部门年度计划。实行重大项目责任制,对规划纲要中确定的重大项目和工程进行分解落实,明确进度、要求和责任,确保重大项目和工程的实施。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进一步改进考核评价机制,着重考核规划纲要中提出的约束性指标,保证约束性指标的落实。
   建立监督评估机制。对各专项规划的实施情况适时进行检查和监督。通过制定和实施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将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的进展情况向市人大报告,并向市政协通报。推进规划信息公开,让公众及时了解规划内容以及实施情况,接受社会对规划实施的监督。健全规划中期评估制度。2008年,市发展和改革部门要组织力量,对“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检查规划落实情况,分析规划实施效果,找出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形成中期评估报告。必要时,市政府提出修订方案,报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第三十节 加强政府政策引导


   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方向。市相关部门要根据产业、行业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和发展目标,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深入研究制定产业导向政策和能效指导政策,正确引导企业、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投资方向,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鼓励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和质量效益提高;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到原材料产地、销售地区、资源丰富和低成本地区开展跨国、跨地区经营,推进企业发展模式的转变。
   落实公共财政合理投向。遵循公共财政服务于公共政策的要求,加大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保证财政支出重点转 移到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方面。财政的配置优先投向公共服务领域。整合各项专项资金,确保投向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明确空间利用调控导向。根据产业空间布局,制定相应的空间利用政策和配套措施。认真执行我市加强土地管理和提高投资强度的有关规定,完善项目投资强度的用地政策,建立以投入、产出效益和生态效益等为主要考核标准的用地规模审核制度,进一步提高空间集约利用水平。

第三十一节 全力实施重点项目


   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等途径,广泛筹措建设资金,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确保“十一五”规划指标和任务的实现。“十一五”期间,大力推进交通、能源、水利、生态环境、城市建设、社会事业、服务业等7大类37个重大项目的建设。
   交通建设工程8个。分别是:总投资58亿元的崇启大桥及连接线(60公里高速公路)工程;总投资8亿元的沿海高速公路工程(20公里);总投资8亿元的宁启铁路启东段(20公里);总投资10亿元的吕四港港口开发工程;总投资4.5亿元的沿江公路启东段(45公里一级公路);总投资1.5亿元的南海公路(32公里二级公路);总投资1亿元的王海公路(17公里二级公路);总投资1亿元的迎宾大道(4公里一级公路)。
   能源建设工程5个。分别是:总投资250亿元的大唐电厂项目;总投资40亿元的原油储存、加工项目;总投资5亿元的西气东输工程;总投资3.28亿元的输变电工程;总投资16亿元的风力发电工程(20万千瓦)。
   水利建设工程2个。分别是:总投资10亿元的海堤达标工程(盐场外侧和寅兴垦区海堤护坡);总投资20亿元的滩涂围垦工程(10万亩)。
   环境生态工程2个。总投资1.5亿元的污水处理工程;总投资5000万元的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工程。
   城市建设工程3个。分别是:总投资50亿元的新城区建设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30亿元的城中城工程(总建筑面积150万平方米);总投资4亿元的区域供水工程;
    社会事业工程9个。分别是:总投资5亿元的启东大学或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的第二职教中心扩建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的汇龙实验小学;总投资2亿元的启东体育中心;总投资1.5亿元的启东江海文化园(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版画院、文物博物馆、民俗风情博物苑);总投资6000万元的儿童乐园;总投资5000万元的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总投资5000万元的启东中医院病房大楼项目(15层,18000平方米);总投资4000万元的人民医院门诊大楼(7层,20000平方米)项目。
   现代服务业工程8个。分别是:总投资5亿元的圆陀角风景区工程;总投资5亿元的姚记文化娱乐中心;总投资5亿元的博圣广场项目;总投资5亿元的东方明珠商业广场;总投资4亿元的吕四风情区;总投资4亿元的先豪国际大酒店;总投资1.2亿元的国际汽车城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的韦德健身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