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启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的说明
来源: 发改委 发布时间:2013-10-24 11:44 累计次数: 字体:[ ]

──2011年1月10日在启东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 陆卫东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对《启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作说明,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关于《纲要》编制情况

市委、市政府对《纲要》编制工作高度重视,去年年初就召开动员大会,全面启动“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市政府成立“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指导。

在《纲要》的编制过程中,我们注重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科学决策。一是坚持深入调研,做到基础先行。我们组织相关部门扎实开展基础调研、信息收集、课题研究和项目筛选,确定并完成了13个重点研究课题和35个专项规划,同时我们还聘请上海浦东发展改革研究院、江苏省委党校等专家对“桥港时代”启东经济发展战略和“十二五”规划指标体系作了专题研究,为《纲要》编制提供了详实可靠的基础支撑。二是坚持反复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纲要》初稿形成后,我们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充分听取和吸收人大、政协、老干部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许多建议,不断对《纲要》作充实和完善。在提交本次大会审议前,市委召开常委会,进行专题研究。按照市委常委会的意见,我们对《纲要》又作了进一步修改完善,确保《纲要》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坚持充分沟通,注重规划衔接。在指标体系、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重大项目实施等方面,我们加强与省、南通市“十二五”规划的主动对接,使我市的许多重大项目更好地融入到省、南通市的“十二五”规划体系中。可以说,《纲要》的形成过程,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过程,是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的过程,也是统一思想认识、形成广泛共识的过程。

二、关于“十一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情况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的五年。《纲要》对此进行了科学总结,做出了重要判断。五年来,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创新、率先、和谐”发展主题,积极应对国内外宏观环境多变的严峻挑战,紧紧围绕建设“桥港时代新启东”的战略目标,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扎实推进“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全面落实,国民经济始终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顺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为“十二五”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奋力向基本现代化迈进奠定坚实基础。

(一)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30亿元,年均递增14.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5000元。财政收入实现75.1亿元,年均递增36.2%,是“十五”期末的4.7倍,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1.3亿元,年均递增33.7%,是“十五”期末的4.3倍。

(二)江海开发全面推进,发展优势日益凸显。全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39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6倍。吕四大港开发进程加快,港区总体规划已获国家交通部和江苏省政府批准,挖入式港池工程基础准备工作全面完成,即将正式启动,吕四港区6个码头一类口岸临时开放获批,吕四渔港经济区工程全面建设,大洋港海口枢纽工程获准立项。大唐吕四港电厂、中远海工、太平洋重工、胜狮货柜、艾力斯制药、宏华海洋油气装备等一批重特大项目相继落户、建成投产。

(三)城乡社会统筹发展,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十一五”期间,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化水平达到48.5%,比“十五”期末提高了7个百分点。全市交通框架不断完善。崇启大桥加快建设,结构即将全面贯通。宁启铁路启东段工程可行性研究通过交通部评审,并完成初步设计。累计建成公路达3150公里,基本形成“三横、四纵、二沿、一高速”的主要干线骨架。农村建设成效显著。五年累计新建农村公路2660公里,形成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网,城乡一体化公交布局进一步完善,镇村通达率达100%。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推进迅猛,第一阶段5个镇7个片区竣工通水,受益人口24.6万人,第二阶段4个镇5个片区主体部分基本完工。农村“四位一体”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展顺利。

(四)开放创新步伐加快,经济发展活力迸发。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十一五”期间,全市注册外资实际到账累计达到17.3亿美元,年均递增16.4%。对外贸易高速增长,全市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67.7亿美元,其中外贸出口总额53.5亿美元,年均分别递增51%、49%,进出口、出口增幅均列南通第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十一五”期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8.4%,列南通首位。 “十一五”期间,启东连年入选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2008-2010年连续三年荣获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第2名,2009年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称号。

(五)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教育布局不断优化,成功创建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市)。南通大学启东校区正式奠基。人才强市战略进一步确立,总量快速增长,结构明显改善,质量不断提升。医疗卫生事业配置更趋合理,全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100%,成功创建省农民健康工程先进县(市)、省农村中医先进县(市),通过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市)验收。文化体育事业健康发展,顺利通过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复查。全市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程基本完成,跨入省有线电视示范县(市)行列。民政事业不断发展,农村五保供养工作被评为全国先进。双拥工作取得重大成果,实现省双拥模范城“六连冠”。社区服务功能日益完善,被评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健全,被授予“江苏省规范化救助管理站”称号。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人口素质全面提高,通过省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县(市)验收。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明显,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为86,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0.3%,农村森林覆盖率达20%。国家级生态镇创建取得重大突破,南阳、北新、东海、近海、王鲍等5个镇通过省级考核。资源利用更加节约,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了13%。

(六)和谐社会逐步构建,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十一五”期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保险覆盖率均达到95%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18元,年均递增12%,农民人均纯收入10460元,年均递增11.5%,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7.59岁。社会管理更加有效,乡镇区划得到优化调整,平安启东、文明启东、诚信启东、法治启东建设进一步加强。

《纲要》积极评价了“十一五”时期,指出这一时期是启东发展史上又一个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全市建成了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率先”的目标,为启东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纲要》进一步指出了“十一五”发展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全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还需进一步加快,自主创新能力还需进一步增强,城乡统筹发展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等。

《纲要》从国际、国内和省内等不同角度对“十二五”时期我市面临的发展环境进行了深刻分析,指出未来五年我们尽管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但经济社会总体向好的发展趋势不会改变,我们启东正处于创新驱动投资驱动并重、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攻坚阶段,大桥大港全面建成、各种资源优势充分迸发的黄金阶段,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快速提升的超越阶段,和谐启东建设深入推进、民生质量大幅提高的共享阶段,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关键阶段,我们将迎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性重大战略机遇。

一是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带来的机遇。经济发展方式将发生深刻变化,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为启东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机遇。国家、省都把推进科技创新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线,为我市新一轮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创造了良好契机。

三是两大国家发展战略叠加实施的机遇。长三角区域规划和江苏沿海开发规划两大国家战略的叠加效应,为我市集聚国内外各种生产要素和吸引各类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和重大项目创造了宝贵条件。

四是启东全面进入“桥港时代”的机遇。沪崇启大通道即将全面贯通,吕四大港开发已经全面启动,区位交通条件的根本性改善,港口资源优势的进一步凸现,必将推动启东全面进入“桥港互动”的跨越发展时代。

五是启东江海资源优势得到进一步放大的机遇。沿江沿海的岸线、港口、滩涂、特色景观等正在加快开发,两条最具竞争力、最具发展潜力、最具集聚能力的新兴产业带正在加快崛起。

六是启东综合实力和软环境建设全面提升的机遇。全市产业基础更加坚实,综合实力更加雄厚,发展环境更加优良,广大干部群众凝心聚力、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意识更加强烈。

放眼“十二五”,必将是启东历史上又一个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的重要黄金发展时期。

三、关于“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九次全委会以及启东市委十一届十三次全扩会精神,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纲要》确定了“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江苏沿海开发战略深入实施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实施“江海联动、桥港互动、融入上海、走向世界”的发展战略,围绕建设江苏沿海开发先导区、接轨上海港口城、江海交汇宜居地的目标,加快转型升级,推进创新发展,以吕四大港开发为龙头带动,以创新型经济发展为主攻方向,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统筹取向,促进全市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实现基本现代化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纲要》提出,贯彻上述指导思想,要把握好以下基本要求:

一是坚持率先发展。围绕勇当江苏沿海开发排头兵目标,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把科学发展要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勇于探索、大胆实践,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力争在转型升级、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等方面走在长三角乃至全国前列。

二是坚持创新发展。把创新作为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动力,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加快建设创新型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发展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发展一体化转变。

三是坚持统筹发展。统筹处理好近期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不断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统筹一二三次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统筹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政治文明同步提升。

四是坚持绿色发展。把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放在突出位置,完善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体制机制,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五是坚持共享发展。把改善民生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收入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让全市人民更加充分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发展要求,《纲要》提出“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力争到2015年经济总量在“十一五”末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全市经济更加发达,科教更加进步,社会更加文明,文化更加繁荣,生态更加优良,人民更加幸福,加快向基本现代化迈进。具体目标包括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生态环境、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六个方面:

一是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到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全市财政总收入超过200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超过100亿元;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十二五”期末,全市出口总额达到45亿美元。“十二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20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25亿美元。

二是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到2015年,服务业发展速度和质态明显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40%;规模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7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超过50%;中高效农田面积占全部耕地面积超过80%。全市主导产业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新兴产业成为支柱产业,传统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建成全国海工船舶基地和电动工具基地,长三角地区较有影响力的能源供应基地和电子产品制造基地,省级特色光伏产业基地和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三是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创新体系更趋完善,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2.5%,科技支出占当年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3%,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15000件。人才强市战略取得新成效,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达到1300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率先进入创新型城市行列。

四是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到201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均降低15%,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为10%,全市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05万亩左右,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0以上,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5%以上,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农村森林覆盖率达到25%。建成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市。

五是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明显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参保率达到98%以上。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5000元和18400元,年均增长11%和12%左右;恩格尔系数控制在36%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在-0.5‰左右,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7.7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幸福感普遍提升,建成长三角地区具有鲜明特色的宜居城市。

六是社会建设全面加强。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群众享有较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机会均等的公平教育,城乡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文化事业更加繁荣发展,全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普遍提高。平安启东、法治启东建设再上新水平,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管理机制更趋完善,群众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到2015年,城市化水平达到56%。“十二五”期间,义务教育普及率确保10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全市新增就业人数累计达到10万人。

四、关于“十二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纲要》提出了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包括九个方面。

(一) 强势推进江海开发。《纲要》提出,全市上下必须全面落实沿海开发的各项举措,以沿海开发的快突破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一是构建“二沿、二区、一中心”的产业空间新格局。“二沿”即沿海产业带和沿江产业带。沿海产业带重点建设吕四港、临港产业区、江海产业经济区、滨海高新产业区、高效生态养殖示范区、圆陀角旅游度假区等“一港五区”,沿江产业带重点建设创新型经济园、滨江医药化工园、启隆生态科技产业园和国家级海工与船舶基地等“三园一基地”。“二区”即启东经济开发区、吕四海洋经济开发区。“一中心”即主城区现代服务业集聚中心。二是大力推进吕四港建设。进一步完善港口规划编制,加快港口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挖入式港池及配套泊位工程,建成吕四港区10万吨级进港航道及港池支线航道。加快实施石化新材料、特种钢铁等产业基地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构建以提高江海联运、海铁联运综合能力为重点的港口集疏运体系,构筑上海北翼重要的港口物流中心。大力发展吕四临港产业,把吕四港建设成为集工业、物流、商贸、渔业、旅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产业区。精心打造吕四港城,建成集海洋渔业、生活配套、现代服务业于一体的多功能临港新城。三是科学开发利用滩涂资源,为沿海产业发展和全市经济建设提供土地资源。

(二) 全面构筑现代产业体系。我市产业发展已经进入全面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纲要》提出,“十二五”期间,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实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同步提升,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势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的新型产业格局。一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围绕打造上海都市圈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沿海地区高效农业示范区、长三角最佳农业生态旅游休闲区、华东特色农产品加工物流区的目标定位,加快建设高产出、外向型、生态化、多功能、国内一流的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二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电子信息、海工与船舶、电力能源、临港产业等优势产业,到2015年,四大优势产业规模总量达到1600亿元,占规模工业总量64%。运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全面提升纺织服装、电动工具、医药化工、精密机械等四大传统支柱产业。积极引导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打造特色产业基地,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形成纺织服装、电动工具、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精密机械、海工船舶等一批产业集群,培育3-5家销售收入超过100亿、10-15家销售收入超过50亿、30-50家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大企业。三是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培育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努力建成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形成现代服务业集聚高地。到2015年,全市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比“十一五”期末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服务业从业人数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比重达到40%,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0亿元,年均递增18%左右。四是做优做强建筑业。围绕建成全国建筑强市目标,积极推进转型升级,着力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加快多元化经营步伐,到2015年,全市建筑业总产值达到600亿元,年均递增15%以上。

(三) 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未来五年,启东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根本出路在于创新。《纲要》提出,以率先进入创新型城市行列为目标,进一步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丰富发展内涵,加快构建具有区域竞争力的自主创新体系。一是注重创新能力建设。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中心环节,培育和重视原始创新,加强集成创新,重点推进二次创新,完善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推进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电动工具、海工与船舶、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领域的自主创新。二是加快打造创新载体。加快建设创新型经济园,力争把园区建设成为全市自主创新核心区、资源集约利用示范区、新兴产业承载区和创新型经济先导区。加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电动工具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等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三是强化创新人才支撑。进一步突出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突出抓好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三个环节,推进人才资源整体性开发,努力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到2015年,全市人才总量达到22万人以上。四是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不断完善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继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四)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纲要》提出,要按照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的要求,围绕建设地区中心城市的目标,进一步深化城乡规划编制,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中心城区建设,加快打造特色城镇,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加快城市化进程,增强城乡综合实力,提升区域服务功能。一是深化城市总体规划、镇(乡)总体规划的修编和调整,完成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的编制。二是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加快构建综合交通网络,形成“六横、六纵、二沿、二高速、一环、一通道”的主要道路骨架,努力建成通江达海、承南启北的交通枢纽。积极推进电力设施以及供热、供气设施建设,加强通信和信息化建设,加快水利及区域供水设施建设。三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区。按照“南进、东拓、西延、北联、中优”的城市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新城区和东城区建设,全力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配套,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加快人口规模集聚。到2015年,城区建成区规模达到3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30万,城市化水平达到56%。四是努力建设特色城镇。按照“统筹规划、综合配套、基础先行、积极推进”的要求,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着力提升集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建设一批各具风貌和特色的现代化小城镇。重点构建“11226200”的“城市主城区、城市副中心、城郊片区、省级重点新市镇、一般镇乡(集镇)和城乡一体化新社区(农村集居点)”六级市域城镇体系。五是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实施农民培训、科技入户工程为抓手,大力培养现代新型农民,增强农民增收致富能力。合理调整村庄布局,加快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巩固提高“四位一体”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果,不断塑造现代农村新风貌。

(五) 积极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促进经济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源泉。《纲要》提出,我们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全面提升开放与区域合作水平。一是加快构建适应现代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加快行政管理体制、社会事业领域、农村综合配套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健全、规范市场体系,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适应现代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二是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积极扩大对外开放,更加注重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力促进“内外并举、五外齐上”,“十二五”期间,全市注册外资实际到账累计达到25亿美元,累计引进南通市外民资超过600亿元,到2015年,全市外贸出口总额达45亿美元,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达2亿美元。三是积极参与区域合作和联动发展。以壮大我市经济实力、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为目标,采取协作、合作、转移、投资等多种方式,全面接轨上海,加快融入长三角,提高区域竞争力。

(六)加快生态市建设。《纲要》提出,围绕建成国家级生态市的目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倡导低碳化发展,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一是推进资源节约和节能降耗。以节约利用土地、节能降耗和资源循环利用为重点,进一步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加快形成节约型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到201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一五”末下降15%。二是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加大污染防治力度,严格实行减排措施,从根本上控制环境污染。强化生态建设,围绕建成国家级生态城市、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的目标,进一步推进城乡绿化、污染源整治、垃圾处置等工作,加强沿海生态和长江口北支湿地保护,建设环保和谐的生态环境系统。

(七)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纲要》提出,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建立公平公正、惠及百姓、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全市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巩固和提升我市基础教育的品牌优势,推动普通高中教育优质高位发展。全力推进南通大学启东校区建设以及省四星级高中、省优质幼儿园、省级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创建活动。到“十二五”期末,教育事业的各项指标均达到省一流水平,建成全国教育名市。二是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全面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建立健全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以提高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为基础,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确保参合率达99%以上。进一步加大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规划建设人民医院病房及后勤综合大楼工程、中医院门诊楼工程,规划建设新城区综合性医院,启动建设第三人民医院传染病大楼及第六人民医院病房大楼。三是繁荣文化和广播电视事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全市科技馆、图书馆、文化馆、长江博物馆、艺术中心、体育中心等一批公共科技文化体育设施,推进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建设,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快建立覆盖全市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在实现数字化的基础上,加快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四是积极发展民政、计生、妇儿、人防、档案等其它社会事业。

(八) 注重发展民生事业。《纲要》强调,要坚持优先发展民生事业,实行更加积极的促进就业政策,完善覆盖面广、水平适度、衔接有序的社会保障体系,科学合理调节全社会收入分配,最大限度促进社会公平,切实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有保障,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一是积极扩大就业规模。把扩大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全社会充分就业。“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增就业人数累计达到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二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障投入,构建覆盖城乡、相互衔接、内容完整、水平适度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大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开发建设力度。继续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不断扩大覆盖范围,基本实现全员参保。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面实施基础养老金制度。稳步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全面落实抚恤优待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骨干、各类养老机构协调发展的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全力创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县(市)”。三是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强化政府指导、规范、调控和监督作用,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逐步缩小城乡、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有效增加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现城乡居民收入七年倍增。

(九)创新社会管理体系。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保障社会公共安全,走出一条具有启东特色的社会管理创新之路。加强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法治启东建设和政府自身建设。一是加强平安启东建设。构建政府行政功能和社会自治功能相结合、政府管理力量和社会调节力量相结合的社会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从源头上减少矛盾发生。创新发展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完善信访工作机制,有效夯实基层基础,将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加强防灾减灾应急体系建设。切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二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市民行为规范的宣传教育,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大力倡导和弘扬“诚信、务实、开放、创新”的城市精神,为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迈向基本现代化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三是加强法治启东建设。着力规范司法和行政执法行为,全面完善司法救助体系,加快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广泛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大幅度提升法治启东建设整体水平。四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纲要》主要从加强诚信政府建设、深化法治政府建设和强化廉政政府建设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对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十二五”规划涉及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内容丰富、体系复杂、工程浩大,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为此,《纲要》指出,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形成实施宏伟蓝图的有力保障,是确保“十二五”规划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保证。一是要强化责任落实。政府各部门必须遵守发展规划的强制性和约束性规定,按照职责分工,将约束性指标分解落实到部门和镇乡。要实施好重点专项规划,加强对上衔接。要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实行中期评估和动态监测,及时发现问题,提出修编调整建议,确保规划目标的全面实现。二是要合理配置公共财政资源。进一步优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有限的财政资源优先投向科技创新、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事业发展、“三农”领域、公共安全、节能减排、服务业引导等方面。三是要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纲要》实施的突破口。重大项目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重要保障,要通过市场化运作,广泛筹措建设资金,加快推进“十二五”规划纲要及各专项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建设,发挥重大项目的带动作用,为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民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任务,《纲要》提出了一批事关启东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包括港口建设、交通建设、城市建设、社会事业、民生工程、产业发展等方面,计划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

各位代表,做好“十二五”时期的工作,对于开创启东科学发展新局面、确保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向基本现代化迈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将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完成《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