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经济产业集聚发展的意见
来源: 发改委 发布时间:2013-10-25 11:06 累计次数: 字体:[ ]

近年来,我市按照“领跑沿海、融入上海、包容四海”的战略定位,加快科技创新,延伸产业链条,增加有效投入,打造载体平台,产业优势不断显现,产业发展不断集聚,形成了具有启东区域特色的、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区。为进一步形成产业优势,创新载体建设,推动我市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国家和省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全面落实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按照我市两沿两区一中心的产业空间布局,结合《八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有效运用行政推动、规划引领和政策扶持等手段,促进我市产业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粗放经营向集约发展提升、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转变、启东制造向启东创造迈进,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构建一批具有启东特色的产业平台,为启东加快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总体目标

依托我市现有的产业基础和载体平台,力争通过3-5年时间,实现两个“510”的目标,即壮大海工装备、新能源及光电、电动工具、新医药和节能环保五大产业集群,培育韩华新能源、华乐光电、中化新材料、华峰新材料、中远海工、胜狮货柜、宏华海洋等十个百亿级企业群;推进创新型经济园、上海外高桥产业园、石化新材料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和北上海台湾产业园五个“区中园”建设,创建电动工具、海工装备、新医药等十个南通市以上特色产业基地。

三、推进重点

(一)壮大五大产业集群。

海工装备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南通国家级海洋工程及重装备产业基地的优势,抢抓全球海洋资源勘探开发日益增长的装备需求契机,加强对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协调,推动海洋工程装备规模化发展。完善和理顺海工船舶园的管理体制,加快组建海工船舶行业协会。主动改善适应海工船舶发展的岸线和水域条件,提高岸线利用效率。引导船舶企业由传统船型向高端船型或海工装备转型升级,实现企业间强强联合和优势互补。在滨海工业园专门划出区域,规划和建设不少于1000亩海工船舶配套产业园,实行滨海工业园和海工船舶园双重管理、税收共享体制,重点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配套能力强的船用柴油机、船用阀门、船用曲轴、大中小型舾装件、甲板设备、电缆和船舶电器等企业。建立海工船舶产业公共信息平台,及时收集和发布海工船舶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技术创新信息、冶金和机械等相关行业信息,完善产业预警机制,提高企业竞争和抗风险能力。“十二五”末,全市海工装备产业规模力争达到500亿元,培育超50亿元企业3家,超10亿元企业10家。

新能源及光电产业集群:依托省光伏新能源产业园和华乐光电产业园,重点发展光伏新能源的上下游企业、LED光电上下游企业、核电风电配套设备、新型高效能量转换、输变电成套设备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加快太阳能电池生产和测试设备的国产化,重点引导企业加强技术攻关,提高光电转换率。鼓励企业向终端发展,延伸产业链条,积极参与国家金太阳示范工程,迎接新一轮发展机遇。以华乐光电为龙头,逐步形成从上游LED蓝宝石衬底制作、到中游外延片和芯片的制造,再到下游LED产品器件封装和模块集成以及照明、显示应用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同时,充分利用我市滨江临海的独特优势,积极开发海洋能、潮汐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新型能源,加快建设海上风力发电等新型能源产业。“十二五”末,全市新能源及光电产业规模达到400亿元,培育超100亿元企业1家,超50亿元企业1家,超10亿元企业5家,新能源及光电产业基地打造成省新型工业化示范产业基地和南通市特色产业基地。

电动工具产业集群:依托吕四港镇电动工具雄厚的产业基础,在吕四港镇重点发展电动工具总部经济、营销中心、研发中心、会展中心、检测中心和科技孵化器,在滨海工业园规划建设不少于1000亩的电动工具制造基地,实行滨海工业园和吕四港镇双重管理、税收共享的体制,重点引进在产业链相对薄弱的橡胶、模具、电工、钢片、齿轮和开关等环节,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瞄准德国、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地区进行专业招商,鼓励企业与世界500强开展合资合作,与国内同行业开展兼并重组。加快品牌培育和科技创新,不断完善电动工具产业创新平台,实现电动工具产业由大向强的转变。“十二五”末,全市电动工具本地配给率达到90%以上,电动工具产业规模达到400亿元,培育其中超50亿元企业1家,超5亿元企业10家,电动工具产业基地打造成国家和省新型工业化示范产业基地。

新医药产业集群:依托启东经济开发区省级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新医药产业的研发基地,在滨江医药化工园逐步淘汰落后的基础化工,腾出发展空间,建设新医药产业制造基地,实现园区的转型升级。加强企业间的配套协作,重点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的新医药基地化项目,打造一批面向高端市场的新医药产品。加快构建创新支撑平台,引导企业实施科技创新,引进关键技术和人才,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我市由传统医药向新医药的转变。“十二五”末,全市新医药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培育超50亿元企业2家,超10亿元企业5家,新医药产业基地打造成省新型工业化示范产业基地。

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充分利用我市节能环保装备及基础件特色产业基地争创国家火炬计划的有利时机,引导企业通过参股、兼并或合作等方式进行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做大企业规模。加快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培育和引进专业化的研发、技术服务,鼓励企业走“专”、“精”、“特”、“尖”发展道路。依托目前市经济开发区、启东市科技创业园和开始全面启动的江海产业园,按照高端化和成套化的要求,到国内外重大装备发达地区进行专题招商,积极引进节能环保装备中的核心部件装备、成套设备装备和重大基础装备,提升产业档次和竞争实力。“十二五”末,全市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达到300亿元,培育超50亿元企业2家,超10亿元企业5家,节能环保产业基地打造成省新型工业化示范产业基地和南通特色产业基地。

(二)建设5个“区中园”。

启东经济开发区创新型经济园:重点培育国际化总部经济基地、国家级科技孵化基地和省级服务外包基地,全力打造高新技术主导区、高端人才集聚区和高档商务承载区,努力建成长三角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成为上海北翼先进制造业的首选区和现代服务业的先行区。“十二五”末,基本形成城市服务功能、资源集聚和对外服务核心功能,初步形成主导产业发展集群,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

滨海高新产业区上海外高桥产业园:按照现代化、科学化、生态化的理念,招引世界500强、国内知名企业进驻,把产业园建设成为以外向型生产加工为主,物流、贸易产业为辅,生产、办公、生活设施完备的综合性大型产业园。“十二五”末,实现九通一平基础建设标准,引进高新产业企业达到30家,高档商务中心区及商业中心的建设全面完成。

吕四海洋经济开发区石化新材料产业园:以中化新材料、华峰新材料等基地型项目为龙头,招引配套项目,延长产业链条,形成上下游紧密关联的工程塑料产业集群、特种橡胶产业集群和专用化工材料产业集群,做大我市新材料产业规模。建立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着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市场前景好、产品附加值高的产品,促进我市新材料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十二五”末,全市新材料产业园经济总量力争达到200亿元。其中超100亿元企业1家,超50亿元企业1家。石化新材料产业基地打造成省新型工业化示范产业基地和南通特色产业基地。

启东经济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园:瞄准台湾、上海、广东等电子信息产业发达地区,重点引进手机通讯、新型电子元器件、数字信息技术应用等产业链高端环节,提升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的总体水平。加快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在现代通讯设备、电子元器件、自动控制等领域,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建设工程(企业)技术中心。以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流通等环节为突破口,推动信息技术和传统工业相结合,提高工业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水平。“十二五”末,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园总量力争达到200亿元,培育超50亿元企业2家,超10亿元企业10家。

滨海高新产业区北上海台湾产业园:以引进台资企业为主体,打造台资企业投资热土,建设以工业生产、贸易服务和仓储物流为支柱的北上海台资投资集聚区。“十二五”末,力争完成园区管理中心及配套区域建设,以及部分园区用地围垦等基础设施建设。

四、关键举措

(一)大力推动招商选资。由五大产业牵头部门和主要责任区域分别组建相关产业招商小组,排出产业招商重点项目、重点区域,实行绩效考核。重点瞄准国际国内特色产业前沿城市进行“择商选资”,切实招引一批产业带动强、辐射效应好的“种子企业”。加强与央企、大型国企、行业龙头企业、世界和中国500强等规模实力型企业的对接合作,提升我市传统特色产业的整体水平。充分放大桥港优势,主动承接高新技术产业的直接转移,总部经济的全面转移和“腾笼换鸟”式的产业链整体搬迁,实现我市特色产业的提档升级。

(二)不断完善产业配套。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在全市重点园区划出相应区域,建设产业配套园,重点加快建设海工装备配套产业园和滨海电动工具制造基地。开展产业链招商,特别是在与之配套的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的关键环节上进行前延后伸,形成倍增效应,增强我市特色产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制定配套产业发展规划,主要包括加工配套、产品配套、项目配套、原辅材料配套、营销配套和服务配套等内容。鼓励产业龙头企业在本地选择配套企业,通过实施产业链协同发展带动本地区其他企业快速成长。

(三)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实施产业龙头培育工程,在技术改造、品牌培育和配套协作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支持龙头企业做大规模、做强主业、做响品牌,形成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超十亿的企业群体,带动产业集聚和快速发展。对具有较强发展潜力、贡献份额高的重点龙头企业,实行“一厂一策”,推进企业快速发展,加快做大我市特色产业规模,推进工业经济快速转型升级。引导龙头企业抓住当前市场低迷的有利时机,开展跨境、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促进各类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向行业龙头企业集聚,实现低成本扩张。

(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精心培育海工装备、新能源及光电、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推进海工平台、高技术船型、风电设备、通讯产品等重点产业链向高端延伸,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精细化工、精密机械、纺织和电动工具等产业向化学新药、数控机床、品牌服装和电动工具整机等产业链高端延伸,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软件开发、呼叫中心、创意设计、会展设计、海工与船舶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为产业转型提供支撑。鼓励制造企业将工业咨询、设计、检测、广告、策划等业务外包给信誉好、效率高的品牌型社会中介服务机构或自行创办服务型企业,实行主辅分离。

(五)增强平台承载能力。加强园区功能开发,加快建设物流、信息、配送等基本设施,重点规划建设学校、银行、商场、医院以及专家公寓、职工之家等生活配套设施,努力形成满足发展需求的物流系统、营销推广平台和社会服务体系,切实增强园区的承载功能、孵育功能和服务功能。根据产业集群和平台打造的需求,吸引海内外地区政府、开发园区、央企、行业协会、企业集团、投(融)资机构采取托管、共建方式在园区内开发建设“区中园”、“园中基地”,加快建设创新型经济园、上海外高桥(启东)产业园、北上海台湾产业园、华乐光电产业园、启东科技创业园等特色园区。全面提升重点园区建设水平,市经济开发区积极创建国家级开发区,吕四海洋经济开发区加快扩容升级,江海产业经济园积极创建省级开发区,滨海工业园积极创建省级高新产业区。坚定不移推进吕四大港开发建设,加快国家一类开放口岸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和报批工作,进一步提高港口综合服务能力。

五、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加快我市特色产业集群和载体平台建设,成立市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副组长由市政府相关分管领导担任。成员单位为市监察局、发改委、经信委、商务局、财政局、科技局、中小局、工商局、质监局、工商联、药监局、环保局、国土局、人民银行等。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市发改委。各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及时掌握产业发展动向,推动我市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商会的作用,协调同业关系,促进行业自律,组织企业制定联盟标准,提高行业竞争力。

(二)完善目标考核。各产业分别明确2-3个牵头部门和一个组长单位;明确一个责任区域。按照各产业年度目标任务,对牵头部门和责任区域进行专项考核,实行季度点评,年度总评。

(三)加大政策扶持。按照《关于激励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和推进项目加快建设的实施意见》,在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开放发展、税收贡献和节能减排等方面给予企业扶持和鼓励。对产业龙头企业实施“一企一策”,进行专项培育和扶持。积极帮助园区和企业向上争取各类扶持资金,引导各种要素资源向特色产业倾斜,重点保障特色产业重大项目优先用地。引进各类创投风投基金,加大对特色产业的支持。组织行业性人才招聘会,依托职教中心建立人才培训基地,为特色产业提供人才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