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启东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来源: 发改委 发布时间:2022-02-14 14:50 累计次数: 字体:[ ]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形势和激烈竞争的周边发展态势,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和南通市的决策部署,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奋力践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探索路径,取得了明显成效,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市经济社会呈现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全年预计(下同)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80亿元,增长10%。

──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8%。

──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7.8亿元,增长8%。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在规模工业产值中的占比达57.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9%,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7%。

──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6亿元,增长15.2%。

──实际利用外资3.6亿美元。

──完成进出口总额367亿元,增长70%。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6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5000元,增长9.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500元,增长10.4%。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城镇登记失业率1.76%,控制在计划目标之内。

(二)主要任务完成情况

1.固本强基、提质增效,产业转型步伐进一步加快。

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15.4%,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1125亿元,增长29%,实现工业应税销售1284.1亿元,增长34.1%。主导产业全面起势,全市临港产业、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共计实现应税销售1077.7亿元,占全市工业应税销售的83.9%,共计完成产值960.6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85.4%。龙头企业支撑有力,列入“1521”工业龙头培育企业实现应税销售668亿元,增长40.9%,占全市工业应税销售的52%。应税销售超10亿元企业19家,超20亿元企业12家,超50亿元企业3家,寰宇东方、东成电动工具应税销售突破100亿元。新增长点持续发力,应税销售净增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254家,净增规上工业企业90家,为我市工业经济稳步增长提供有效动能。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完成建筑业总产值 1402亿元,增长7.4%,新荣获鲁班奖3个、国优奖1个、詹天佑奖4个。

第三产业提档升级。全年累计实现服务业应税销售836亿元,增长11.2 %;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应税销售138.9亿元,增长16.6 %;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应税销售391.3亿元,增长78.3%,总量占全市服务业应税销售的46.8%,超过房地产业成为我市服务业第一大产业。全市完成应税销售超亿元服务业企业95家,其中超10亿元18家、超50亿元1家,广汇能源成为首家应税销售超百亿元服务业企业。旅游业稳步发展,碧海银沙景区成功创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梦幻长岛、江天生态园成功创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江海景观大道旅游公共服务配套全面提升,唐韵龙湾综合文旅项目加快推进,协兴港文旅综合开发项目加紧施工。

现代农业提速发展。已建立11个小麦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基地,全市粮食生产总面积达121.15万亩,完成粮食总产量32.8万吨,成功举办2021年南通市农民丰收节。高效农业加快发展,新建高标准农田5.3万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90%。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加强,休闲观光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建成南通市级以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星级企业8个,南通市休闲农业精品景点近20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村3个,新增省级示范家庭农场3家。

2.项目引领、向海图强,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项目为王”真抓实干。扎实开展“重大项目提质增效年”活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在南通八县市排名第1。全年新开工产业项目85个,其中10亿元以上重特大项目31个、50亿元以上5个,百亿元以上2个。列入省市重大项目及南通市领导挂钩项目全年完成投资55.15亿元,9个新开工省市重大项目,已开工8个。项目招引取得新突破,新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02个,其中总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30个,制造业项目占比达93.1%,百亿级以上特大项目4个。

“大港高铁”全面突破。围绕“一年建设、两年开港、三年成规模”的目标,通州湾新出海口吕四起步港区“六大工程”建设全速推进。“2+2”码头工程建成开港运营,10万吨级通用泊位正式启用。疏港公路S335省道及通港大道南延全线完工,通港大道与G328国道交叉口完成改造,实现码头与道路的全线贯通。北沿江高铁可研报告正式获批,启东客整所已征拆完成。洋吕铁路全线开工建设,启东段通吕运河特大桥建设迈出重要一步,首件墩柱顺利浇筑混凝土。宁启铁路二期复线工程、沪崇启铁路列入省专项规划。

“一区多园”支撑有力。启东经济开发区紧紧围绕争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一目标,突出新能源、半导体装备及材料、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成功引进易事特5G云技术、华晶半导体等一批重大项目。吕四港经济开发区聚力招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粮油食品加工、冷链物流等临港产业项目,成功签约益海嘉里和卫华港机两个百亿级项目。启东高新区注重对接上海,“一核三园二中心”平台加快建设,“两高两新”产业加快发展,“专精特新”企业加速集聚;海工船舶工业园不断加快转型升级,中集太平洋、中远海运、振华重工等企业实现产销两旺,黄金岸线迸发出钻石效应。江海澜湾旅游度假区扎实推进最美澜湾、最美岸线示范段工程,海粟湾生态城等旅游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成功签约百亿级重特大项目中信体育运动中心。

3.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发展活力进一步显现。

改革举措持续强化。全面实现“1120”改革常态化,“一件事”改革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跨省通办、省内通办”解决企业群众异地办事难题。在南通率先推行“一业一证”改革试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改革全面铺开,“拿地即开工”南通领先。政务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高分通过省级考核验收;列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县(市)第20位,排名南通第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九合一”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扎实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基本完成国家级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工作。

创新环境持续优化。自主创新步伐加快,创新企业集群不断壮大,共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9家、科创企业20家,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344家,新增省级以上企业研发平台5家。产学研高质量合作、校企对接不断深化,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25个。扎实推进两化融合,20家企业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新增19家省级三星级以上“上云”企业,新增1家国家级、4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基建全面发力,全年建设5G基站超800个。“东疆英才计划”深入推进,全年引进各类创新创业人才318名,新增入选省“双创人才”10名。

区域协作持续拓展。接轨上海、融入苏南步伐不断加快,成立浦东·启东跨江融合生命健康产业联盟,构建浦东、启东两地生命健康产业要素共享、优势互补的协同发展生态;成功承办第十届中国花博会启隆分会场;在上海、苏南等地举办各类招商活动近100场次,引进亿元以上高质量项目78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5个。启东—西乡对口帮扶支援工作扎实推进,在人才交流、产业合作、社会帮扶等多领域取得明显成效,完成对西乡消费协作1300多万元,有效巩固拓展西乡脱贫攻坚成果。

4.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城乡环境进一步优化。

城乡面貌“颜值”更高。持续开展三线划定研究,城镇开发边界试划成果作为全省特色案例推荐到自然资源部;沿江沿海国土空间规划已形成初步成果。新城区蝶湖外围区域景观绿化及停车场提升工程、慈善公园主体工程基本完成,老城区第一批10个老旧小区改造全面完成、第二批14个小区已完成70%工程量。城市路网不断拓展延伸,新建江海南路、紫薇东路、跃龙路、惠阳南路等4条城市道路。城市水环境整治成效进一步巩固,完成桃源路河、灵秀路河、紫薇公园南横河等河道的活水畅流工程。城市常态精细管理持续推进,交通秩序、市容环卫、建设工地、文明养犬等方面长效管理举措进一步落实,城市秩序进一步优化。

乡村振兴“内涵”更优。富民强村步伐不断加快,建成“强村加油站”3个,有效增强全市经济相对薄弱村“造血功能”。美丽宜居乡村创建工作扎实开展,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个,省级传统村落1个,沙地圩田农业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农村产权线上交易全面推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提档升级。高质量落实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完成南通市级8个示范村和8个先进村培育任务。启动黄海滩涂渔业示范区建设。

生态环境“气质”更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标率93.2%,市考以上断面水质优III比例达100%,受污染土地安全利用率达100%。全力打造“最美江海岸线”,沿江沿海特色风貌暨城市总体设计完成初步成果,首开区进入实施阶段,森林公园项目加速推进。化工整治顺利推进,全面完成2020年关闭退出企业达标验收,长江一公里内企业化工合成工段全部关停。能耗“双控”工作扎实开展,重点能源项目建设有力推进,总计80万千瓦H1、H2、H3海上风电工程实现全容量并网运行。积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统筹推进厕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垃圾分类、黑臭水体整治、农业废弃物清理等重点工作。

5.以人为本、聚焦民生,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民生保障坚实有力。民生实事项目顺利推进,民生投入持续加大,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达79%。“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成效显著,“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工作有效解决民生突出问题。就业创业工作扎实开展,城镇新增就业876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76%。各类社会保险继续提标扩面,基础养老金标准上调至190元/月,基本医保与生育保险实行南通市级统筹,全省范围内率先实现照护保险保障人群城乡全覆盖。养老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居家适老化改造、链式养老服务模式试点扎实推进,完成适老化改造1100户。

社会事业均衡普惠。德育品牌闻名全国,组建德育名师工作室,基本建成“高初小幼”一体化德育工作体系;“双减”工作有序推进,全市小学开展工作日“5+2”课后服务、初中提供工作日晚自习服务覆盖率均达100%。新设直属幼儿园2所,全市招生幼儿园总数达72所,省市优质幼儿园覆盖率达94%。健康启东建设成效显著,蝉联“国家卫生城市”荣誉称号;启动名医工作室建设,建成北上广医疗团队1个、长三角名医工作室17个;在南通率先实现“新生儿出生一件事”,从“多头办”升级为“医院一次办”。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加快建设,文体中心南区少儿图书馆对外开放,国际版画艺术中心正式运行,蓝印花布艺术馆、启东版画博物馆、美术馆同步开馆,建成南通首家国家级数字档案馆。开展“共乐东疆”等文化惠民活动500余场次,举办第十一届环启168公里自行车邀请赛、第八届长三角运动休闲体验季江苏启东站等赛事活动。定制沪启“人才专线”“健康专线”,开启公共客运新模式。

社会治理智能高效。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持续加强,防控成果得到有效巩固。市域治理现代化水平稳步提高,“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持续深化,网格化服务管理精准高效,获评全国法治人物1名。12345热线金字招牌越擦越亮,开设12345“一企来”专席,整合政务服务类热线,实现“一号对外、一网通办”。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升,获评“中国好人”1名、“江苏好人”4组5名、省道德模范及提名奖3名。持续压实信访工作责任,获评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市、区)和全省信访工作先进县(市、区)。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大灶”行动,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向好,应急防范和处置能力不断提升。全力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维护市场良好秩序。

总体上看,2021年,在内外环境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稳中有进、持续向好,但一些矛盾和困难依然存在:一是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产业发展动力不强,重大项目支撑能力相对不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资源要素的瓶颈依然存在,生态保护、节能减排、污染防治任务艰巨。三是社会治理、民生保障离群众期盼还存在一定差距,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仍需提高,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统筹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还需付出更大努力。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将迎难而上,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二、2022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当前,国际国内宏观形势仍然复杂多变,后疫情时代正在到来,国际经贸合作形势、产业分工组织形式发生重大变化,全球经济进入艰难复苏模式。同时,周边县市竞争态势咄咄逼人,我们在发展质效上和标兵差距越拉越大,在总量规模上与追兵愈来愈近,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我市面临的高质量发展形势和压力空前加大,危机感和紧迫感越来越强烈。但我们也看到,“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江苏向海发展等多重国家战略在启东交汇叠加,通州湾新出海口吕四起步港区正式开港,北沿江高铁即将开工,港城融合发展迎来新拐点,一批百亿级项目和百亿级企业的双龙头效应不断彰显,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其势已成,全面腾飞其时已至。

综合考虑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全市发展客观形势和现实需求,建议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安排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

──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9%。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3%以上。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以上。

──新增实际利用外资3.6亿美元。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5%以上。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68%以上。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9000元,增长7.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3000元,增长8.2%。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三、2022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2022年,我们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省、南通市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市委十四届二次全体会议的决策部署,践行高质量发展要求,锚定目标不放松,笃定前行不懈怠,持续推进转型提速、环境提质、治理提效、民生提档,努力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县域高质量发展前列。

(一)筑牢产业发展“压舱石”,推进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推动工业经济提质升级。持续壮大实体经济,助推产业升级,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4.5%,实现规模工业应税销售1400亿元,增长25%;完成规模工业产值1450亿元以上,增长27%左右。实施部门挂钩重点产业发展行动,合力推进我市临港、特色、战新等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1521”工业龙头企业双倍增三年培育计划,全面提升龙头企业对经济的支撑力,动态调整企业重点培育库,全年新培育应税销售50亿元以上工业企业1家、20亿元以上3家、10亿元以上5家。实施企业规模提升行动,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0家。持续实施市领导挂钩重点企业工作机制,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引导和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力争建筑业总产值突破1500亿元。

推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投入提质,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速比GDP高2个百分点,在服务业应税销售中占比提升2个百分点以上,投资增长20%以上。积极招引和培育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互联网经济、数字经济等科技含量高、关联带动性强、发展迅速的生产性服务业项目。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重点打造科技研发、健康服务和现代物流,引导“2+2”码头发展物流集聚区。全年确保实现服务业应税销售950亿元,力争突破1000亿元;净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60家。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35%,力争40%。

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新建高标准农田2.5万亩,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达98%,争创省级“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县”和“全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推动农业产业振兴,粮食作物总产量稳定在32万吨以上,做大做强启东“四青作物”产业,稳步提升“地产三宝”种植;实施新型经营主体提质工程,培育南通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8家、新增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加快农机装备技术创新,特色农业机械化率超64%。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接待游客350万人次。

(二)按下项目建设“快进键”,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根基

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打造“大项目推动大发展、高效率成就高质量”服务品牌,大力开展“双百工程”活动,新开工制造业项目超100个,其中10亿元以上20个、百亿元以上2个。全力推进益海嘉里粮油基地、卫华港机、万洋众创城等重特大项目建设;积极推动捷捷“车规级”封测、宇盛特种海底电缆等“专精特新”项目开工;确保韩华新能源、乾朔电子等重点技改项目早日竣工投产。强化服务要素保障,探索“拿地即开工”项目建设新模式,进一步深化项目建设审批制度改革,强化项目前期策划生成和技术服务,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推进平台载体建设。启东经济开发区聚焦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主导产业,扶持捷捷微功率半导体、药明康德研发中心等项目做优做强。吕四港经济开发区发挥东港区重装码头、“2+2”码头对产业支撑作用,着力招引重型装备、集装箱物流、粮油加工等产业,打造千亿级临港产业基地。高新区以“专精特新”、高新企业为主要目标开展招商,锚定百强企业、龙头企业和行业独角兽、小巨人企业,提高招商引资的精准性和实效性。海工船舶工业园强化资源要素集聚集约利用,持续壮大产业集群规模,聚力打造中国一流,世界知名海工及重装备产业基地。圆陀角旅游度假区大力推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创建和重点产业项目建设,促进旅游度假区各产业的融合发展,积极招引高品质旅游项目,打造新的旅游增长极。江海澜湾旅游度假区积极构建旅游产业新体系,培育旅游市场新主体和消费新热点。

提升招商引资质效。坚定不移地把上海、苏南作为招商引资的主战场。聚焦行业领军型外资企业、细分领域独角兽外资企业,结合我市资源和产业优势,绘制好临港产业、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主导产业招商图谱、编制好项目信息库,提升制造业外资项目招引精准度。全年引进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超100个,其中10亿元以上30个;签约外资制造业项目20个,其中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0个,实际利用外资3.6亿美元,实现制造业外资到账1.8亿美元。持续优化外贸结构,夯实海工装备、能源产业、电动工具等重点板块,全力盘活外贸存量,完成进出口总额336亿元,增长5%以上,其中出口212亿元,增长4.5%。

(三)点燃协同创新“强引擎”,加快融合发展步伐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进“一件事一次办”,实现“1120”常态化,确保营商便利度进入全省前十。进一步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持续深化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建设,激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促进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高质量推进县域综合医改工作,深入推进国家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县建设。继续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深入开展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综合试点。深化国企改革,构建主业清晰、更具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国企主体。

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推进“两化融合”发展,重点加强5G在企业生产全过程中场景的运用,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互联网标杆工厂、企业“星级上云”建设,全年新增星级以上“上云”企业15家,新增国家两化融合贯标企业5家。按照“研发在上海,转化在启东”的目标,组建上海国际技术交易市场启东创新中心。做强企业研发平台,新增省级企业研发平台6家,获评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全面启动实施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确保完成规上企业“智改数转”项目220个。

推进区域协作融合发展。深入对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推动创新领域重点项目、平台载体、人才、资金等要素高效配置。推进沿江沿海科创带建设,构建“一核引领、两区带动、多园集聚、全域协同”的创新发展格局。积极与上海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全年新增高质量产学研合作项目150个;聚焦创新平台打造,充分发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华东产业研究院、上海张江高校协同创新启东研究院等创新功能平台的引擎作用。深化沪启合作园区“三建立,三深化”,持续推进园区平台接轨建设。

(四)打造品质城乡“新名片”,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启东

注重城乡统筹发展。着力实现“多规合一”,高质量做好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各专题研究,形成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成果。加快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严格落实新型城镇化规划,稳步提升城镇化水平、质量。推进老城区更新升级,选择3-4地块进行整体片区改造;加快新城版块开发建设,推动新市民服务中心投入使用、蝶湖双子楼尽快出形象。全面深化农村人居环境五年整治提升行动,着力开展干道沿线破落建筑和“三棚”整治专项行动,积极推行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星级管理制度,推进全市超过30%的行政村达到三星级标准。深入实施小城镇建设升级行动,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创建,建成2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

加快完善基础设施。继续大力推进通州湾新出海口吕四起步港区建设,推动东港池一期码头工程、西港池10万吨通用码头等重大项目报批报建;开展西港池10万吨级航道、10万吨级进港航道维护;加快港口支持系统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开工建设港口综合服务区,促进港区智能化、信息化、现代化发展。积极推进北沿江高铁前期工作,及时开展组卷报批、征拆工作,推动北沿江高铁启东段全线开工,加快推进高铁创新城规划建设;做好洋吕铁路施工保障工作。加快疏港航道整治工程配套项目、9座交通危桥改造等项目建设,续建智慧农路,新建农路提档升级30公里,农桥改造30座,力争创成“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强化生态绿色发展。着力做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确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标率全省领先、17个市考以上监测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达100%、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积极探索低碳发展有效路径,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确保完成能耗“双控”目标任务。继续强势推进化工生产企业关闭退出收尾工作,确保按照上级要求完成关停并转任务,完成“三断五清”验收任务。加快建设“最美江海岸线”,大力推进堤岸修复、景观提档等工程,着力打造“缤纷百里”示范区。大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重点布局实施3条诗意田园乡村带,建设农村生态河道200条(段)。

(五)找准民生提档“切入点”,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稳岗返还、以工代训等纾困惠企政策,确保新增城镇就业8500人。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做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保障各项工作;持续推进全民参保扩面工作,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率89%以上。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开展北上广医疗团队、长三角名医工作室等各类名医工作室建设,力争创建20个名医工作室。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推进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实现与省市系统对接。全面提升双拥工作水平。关注妇女、青少年、儿童权益保护。统筹做好福利、助残、慈善等工作。

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慎终如始抓好疫情常态化防控,加强人员精准管控,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医疗机构院感防控,推进全人群新冠疫苗接种。持续推进“启润课堂”建设,做实“双减”工作;对标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市、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目标,全力开展“双创”工作。扎实推进教育设施建设,确保折桂中学新城区分校、实验小学新城区分校、新城区少年宫完成主体结构封顶。积极发展文化事业,推进保利大剧院、版画艺术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高效运行,用好抗大九分校、首届县政府旧址等红色阵地,广泛开展“千戏下基层”“共乐东疆”等文体活动。重视解决“一老一小”问题,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专项普及培训工程;增加普惠托育服务有效供给,积极探索开展公立幼儿园托幼一体化服务、设置大型单位照护服务机构等,解决幼有所育的民生问题。

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推进文明城市长效管理,有效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快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建设,建成高水平“数据共享、预警预判、联动指挥、行政问效”指挥调度平台,筑牢“物联、数联、智联”数字底座。坚持和完善“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不断深化“网格吹哨、部门报到”工作体系,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走在南通乃至全省前列。不断健全平安启东建设长效机制,积极打造“防线前哨”工程,加快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守护公共安全。争创全国、全省信访工作示范县(市、区),推动突出信访问题解决。抓好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推进质量强市建设。持续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突出“打非治违”,有效消除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