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启东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来源: 启东市发展改革委 发布时间:2023-01-28 15:17 累计次数: 字体:[ ]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2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形势和周边多点散发的疫情防控态势,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和南通市的决策部署,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总体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抓好疫情精准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有力推动全市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全市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社会事业实现全面发展,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在2022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中,我市排名第23位,较上年跃升4位;在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榜单上,我市有7个镇入选,其中吕四港镇列第78位,汇龙镇列第81位。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全年预计(下同)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00亿元,增长2.4%。

──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8%。

──完成同口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4.4亿元,增长8.5%。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在规模工业产值中的占比达5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左右,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5%以上,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55%。

──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6亿元。

──实际利用外资4亿美元。

──完成进出口总额340亿元。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7%。

──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450亿元,增长3.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7200元,增长4.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600元,增长6.2%。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二)主要任务完成情况

1.坚持稳字当头、做强实体,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工业经济克难奋进。全年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增幅4.3%;规模工业总产值1255亿元,增长8.8%;完成工业应税销售1270亿元,增长8%,高于南通平均水平。我市列入“1521”龙头企业培育的50家企业,实现工业应税销售690亿元。应税销售超10亿元企业21家,超50亿元企业4家,新增规上企业129家。新兴产业逆势上扬,临港产业、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市工业应税销售的83.5%。新能源及装备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实现工业应税销售232亿元,增长27%;生命健康产业实现应税销售67亿元,增长20%。单位产出有效提升,全市度电应税销售46.1元/度,较上年提升了4.8元/度,排名列南通各县市区第一。

第三产业缓中趋稳。全年累计实现服务业应税销售604.9亿元;实现规模以上服务业重点行业营业收入增幅20%;新增规上企业62家。重点行业困中求进,科学技术服务业实现应税销售49.48亿元,逆势上涨31.1%;软件信息行业实现应税销售24.4亿元,增长37.8%。7个GDP核算行业中有5个行业营业收入增幅列南通第一方阵,为全市GDP核算提供有力支撑。全市完成应税销售超亿元服务业企业81家,其中超10亿元10家、超50亿元1家。新增市级服务业重点项目9个、省级服务业重点项目1个、省物流重点企业1家、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1家、省“两业融合”试点单位1家。旅游业稳步发展,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加快推进,创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3家,列入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南通培育对象3家,圆陀角渔人码头街区创成省级旅游休闲街区,通海垦牧公司景区列入省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名单。

现代农业蓬勃发展。粮食产能稳步提升,全市粮食生产面积121.20万亩,粮食总产量6.57亿斤。新建高标准农田2.5万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1%。启东现代农业产业园获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南阳镇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新增全国农村创业园区(基地)2家。农村三产融合不断深化,新增南通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累计15家农业企业在江苏股权交易中心“农业板”成功挂牌。建成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39个、绿色食品生产基地48个、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2个。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夯实,拥有登记认定的家庭农场3485家。农民培训体系日渐完善,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990名。

2.坚持项目带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后劲和潜力不断加强

突出项目为王,聚力招大引强。围绕“重大项目落地落实年”总体部署,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全年新开工制造业项目105个,其中5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31个、百亿元以上2个。列入省、市级制造业项目12个、专精特新项目7个、新竣工项目1个,全面完成工作目标。计划总投资100亿元的卫华港机、益海嘉里项目开工建设。深入开展“招商引资突破年”活动,项目招引量质并举,新签约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103个,其中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30个,“专精特新”等高质量项目62个。成功举办上海、苏州、西安产业发展合作恳谈会和启东-挪威绿色海事研讨会,举办专题招商推介活动105场次。利用外资全面提质,全年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占比提升20个百分点,新签约并注册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重大外资项目12个,其中超亿美元5个。

加速交通建设,奋楫向海图强。北沿江高铁启东段开工建设,征地组卷工作位居省、市前列;崇启公铁大桥长江首根水下钢管桩成功插打。洋吕铁路启东段累计完成工程量75%。通沪高速项目工可研究正式启动,S11通沪高速北延纳入省高速路网规划。崇启铁路规划研究不断深化,初步成果通过专家咨询论证。抢抓新出海口起步港区开港机遇,不断完善港区功能配套,吕四港作业区东港池重装码头完成施工。持续提升港口对外开放水平,通州湾新出海口吕四起步港区集装箱码头开港运营,通用码头吞吐量达185万方。加大码头泊位、航道航线、港区道路等集疏运设施的规划建设和整合力度,内河转运区千吨级泊位即将投入使用。“六大工程”逐步进入尾声,“铁路进堆场、内河连码头、海港通大洋”的多式联运体系加速形成。

推动载体筑基,助力平台赋能。启东经济开发区聚焦新能源、半导体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调结构、促转型,亿纬林洋开始试生产,药明康德、捷捷微“车规级”产业化、吉莱微电子功率半导体等项目全速推进。吕四港经济开发区把临港产业作为沿海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全面推进起步港区开发建设运营,“2+2”码头持续“开港即繁忙”状态,全年共作业内外贸船舶87艘次,港区承载能力不断提升。高新区坚持存量企业绩效提升、低效企业空间再造“双轮驱动”,不断提升空间资源利用率,释放高新产业发展空间资源,实现空间再造318亩。海工船舶工业园整合中远海运海工、泰胜蓝岛、寰宇东方等重点企业研发检测等资源,打造海工船舶及重装备产业协同创新功能平台,促进“链主”型企业和本地配套企业紧密协作,形成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和特色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江海澜湾旅游度假区海岸带修复工程形象初显,海洋生态保护项目蓄势待发,龙湾水镇建设如火如荼。生命健康科技园聚焦高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高质耗材、医药研发服务等细分领域,吸引安源医药等数十家生命健康科技型企业入驻。生命健康产业园聚焦“新医药、新材料”两大产业定位,强化项目招引与建设,园区功能配套不断完善,实现极速型、裂变式、高质量发展。

3.坚持创新驱动、改革推动,区域经济活力和动力不断释放

着力拓展改革深度。抓紧抓好自主改革创新工作,高质量推进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国家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科创筑梦助力“双减”科普行动试点、政务服务标准化试点等国家级改革试点。全面实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前延后伸”服务,全链条改革力度持续加大。“交地即发证”落地见效,“拿地即开工”工作走在全省首列。在南通各县市区首个完成“水电气联合报装模式”工作,改革提速60%。试行“竣工即交付”改革,实现项目工程边建边验、边验边改,最大限度降低“返工率”。医保改革稳步推进,在医共体内大力推进总额预算管理下的复合型支付方式改革,同步推进居民医保和职工医保支付改革,协同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三医联动”改革加快推进,实施居民、职工医保统筹总额预付,严格落实实名制挂号就诊。深化“住所登记”“一址多照”“一照多址”“集群注册”等改革,有效降低企业创业成本。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不断深化,土地规模流转持续推进,经营者的土地经营权得到切实保护。

创新环境持续改善。以两化融合贯标为引领的企业信息化工作深入推进,14家企业获国家两化融合贯标评定,其中林洋能源、神通阀门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3A级认证。完成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项目329个。推动企业创新创优,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5G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累计新建5G基站617个,5G重点产业销售额超56.23亿元。科技企业得到新发展,获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省科技创新发展奖2项、省科学技术奖2项;入选省新一轮创新型领军企业2家、省科技企业上市培育计划入库企业1家。入选南通市研发型企业2家,入选数量列南通第1。共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14家、科创企业34家,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593家。产学研高质量合作、校企对接不断深化,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256个。列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第10位。

营商环境更趋优化。深入实施营商环境提升年行动,制定《启东市2022“营商环境提升年”实施意见》《启东市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举措66条》,先后召开“万事好通·益启企”启东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举措66条新闻发布会和3场优化营商环境企业优惠政策宣讲会,全面落实营商环境有关政策要求。推动“一件事一次办”事项线上线下融合,实现101个“一件事”常态化办理,企业群众办成“一件事”平均少跑3.5次、缩短15个工作日、精简材料6份。依托长三角一网通办平台,实现与上海、浙江、安徽63项事项全流程“一窗”通办。实现退税极速办理,持续优化后台流转、压缩工作时限,“办税服务一次成”2.0升级版有效解决纳税人缴费人“多头跑”问题。开展“市监护企”专项整治,市场秩序稳定有序,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对11个领域85项轻微违法行为实行免罚轻罚。列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第10位。

4.坚持空间拓展、功能完善,城乡空间和形态不断塑优

城乡建设焕新出彩。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促进城乡融合,成功举办2022年中小城市发展高峰论坛。精心编制“三区三线”划定方案,城镇开发边界新增31.6平方公里。积极开展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编制,已获批2022-01号、02号、03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共9个片区5695.41亩,可征收集体土地面积4358.82亩。多层住宅增设电梯工作加速推进,增设数名列全省县级市前茅。城区雨污水管网检测修复200公里,城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加快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全面推进,干道沿线“破落建筑”和“三棚”整治专项行动基本完成,完成19个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培育工作,三星级行政村建设基本达标。长江禁捕退捕、河长制工作持续走在南通前列。城市常态精细管理持续推进,交通秩序、市容环卫、建设工地等方面长效管理举措进一步落实,城市秩序进一步优化。

乡村振兴深入推进。有力推进乡村建设,获批南通市2022—2023年度乡村振兴示范村和先进村培育对象23个,新增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3个、示范村4个、省特色田园乡村和省传统村落各1个。富民强村帮促行动扎实推进,集体经济不断攀升,全市村营收入总量达2.1亿元,增长5%,38个村的村营收入超百万元。农村“三块地”、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家庭农场培育发展机制、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等各项改革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活力持续增强。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大气环境质量位居全省前列,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5%,PM2.5浓度保持22.9微克/立方米,居全省第一;水环境质量不断巩固,全市17个市考以上断面优Ⅲ比例100%;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受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为100%。能耗“双控”工作扎实开展,重点能源项目建设有力推进,大唐吕四港发电厂二期百万千瓦煤电项目前期工作有序开展。出台《启东市整市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实施意见》,全市党政机关、学校医院、工商业、居民屋顶光伏安装工作扎实推进。扎实推动沿江沿海区域整体面貌焕新和功能重塑,“缤纷百里”最美江海岸线加快打造,滨江生态绿廊首开区建成开放。持续改善海洋环境质量,圆陀角段入选省首批美丽海湾省级示范项目。强力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连续三年全省率先完成浒苔绿潮联防联控工作。林长制各项工作稳步实施,全年新增成片造林189亩。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创成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5.坚持民生优先、兜牢底线,社会发展温度和质感不断提升

民生福祉持续提升。民生实事项目顺利推进,民生投入持续加大,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达80%。千方百计稳定就业形势,实现城镇新增就业98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推进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全覆盖,全面开通线上线下招聘平台,开展专场招聘和供需对接等活动,全力服务企业用工。全面落实社保补贴、稳岗返还等助企纾困政策,减免各项社保费1.3亿元,缓缴养老保险基金383.9万元,发放各类就业补贴资金达1.98亿元。各类社会保险继续提标扩面,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低保标准提高至211元、780元。扎实推进“15分钟医保服务圈”示范点全域创建,12个建制镇全部通过南通验收考核。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提高至105元,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97.12%。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双减”工作精准到位,学科类培训机构“清零”、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分类审批等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加强“启润课堂”建设,启动课后服务2.0工程,“六个一”亮色工程不断做优做强。体育工作进步显著,更新室外健身路径120套;成功承办全国沙滩排球巡回赛、CBA夏季联赛等赛事。311家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常态化免费开放。文化馆获评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启东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启东市美术馆、圆陀角碧海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获评南通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抗大九分校获评省首批文化遗产旅游精品点。稳步推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全市提供托育服务的机构共29家。加强为老服务能力,提供老年人智能技术免费培训9580人次。

社会治理智能高效。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得到切实维护。扎实推进“信访突出问题攻坚化解年”行动,强化矛盾风险防范,攻坚化解突出问题。持续有力抓好全市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的推进和落实,深入扎实开展全国安全生产大检查、百日攻坚行动。安全监管、应急救援能力和防灾减灾救灾水平不断提升。创新组建平安法治联盟,获评全国平安卫士1人,首创成立经侦警务站,社会大局更加安定。切实维护市场良好秩序,食品、药品安全得到全力保障,获命名江苏省食品安全示范市。

总体上看,2022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稳中有进、持续向好,但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外部环境严峻复杂,不确定不稳定性因素依然较多,推动经济平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面临较大挑战;二是要素制约日益趋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产业转型升级还需持续发力;三是公共服务供给与群众多样化需求还有一定差距,高质量的教育、文化、医疗、养老、托幼等民生事业发展还有不少短板。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更加有效举措加以应对。

二、2023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十四五”承上启下关键之年,做好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十分重大。综合考虑国内外经济环境、全市发展客观形势和现实需求,建议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安排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

──同口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5.5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制造业投资增长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以上。

──新增实际利用外资4.6亿美元。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5%以上。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7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1000元,增长6.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000元,增长7.4%。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降幅达到上级下达目标。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三、2023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2023年,我们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及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体会议的决策部署,践行高质量发展要求,扛起使命不松劲,坚定信心不动摇,持续推进转型提速、环境提质、治理提效、民生提档,努力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县域高质量发展前列。

(一)以更高质量抓产业、促转型,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推动工业经济稳中提质。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对全市重点工业企业实行“上旬预警、中旬监测、下旬汇总”制度,增强经济运行监测的及时性、前瞻性和有效性。继续实施部门挂钩重点产业发展行动,紧盯产业链细分领域和上下游环节,梳理排定产业强链补链的关键环节、目标客户等。深入推进我市“千人千企”挂钩服务工作,利用“千人千企”小程序,提升工作效率,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全面推进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评价工作,并在南通各县市区率先启动实施ABCD差别化政策。做大海工及重装备、港口机械、新能源及装备等临港产业,推动产业链向高端迈进,实现应税销售突破750亿元;加快发展新能源、生命健康、半导体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应税销售突破200亿元,推动产业加快集聚、裂变增长;做强电动工具、高端机械装备等特色产业,实现应税销售突破320亿元,以提升产业链关键环节控制力,强化供应链整合能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进一步做大规模培育,力争实现规模工业应税销售1350亿元,增长20%;实现应税销售超10亿元企业25家,超20亿元企业13家、超50亿元企业5家、百亿元企业2家;确保实现规模工业产值1550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增幅5.5%;净增规模工业企业100家。

推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狠抓规模服务业企业培育,强化对拟培育企业的服务力度,创新规模企业培育奖励兑现方式。加快推进江苏神通、睿智医药、北大生科等一批国家级服务业重点项目的建设进度,借助国家级项目引领带头作用,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培育新增长点,助力服务业发展动能尽早释放。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实施生产性服务业攻坚突破行动,创新培育生产性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推进服务领域提档升级,努力构建优质高效、布局优化、竞争力强的生产性服务产业新体系。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不断改善消费环境、消费体验,改善居民消费信心和预期。持续提升集聚示范效能,以通州湾新出海口吕四起步港区建设为契机,主动打造吕四港物流集聚区,大力发展冷链物流、粮油物流、能源物流、制造业物流,加快推进12-13#通用码头、14-16#粮油码头报批。全年实现服务业应税销售突破800亿元,实现规模以上服务业重点行业营业收入增幅20%,规上服务业企业培育60家。

推进农业产业质效不断提升。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8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29万亩。开展“省级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县”创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91.5%。做大做强“四青作物”产业,种植面积35万亩,总产量119万吨,总产值超26亿元。推进渔业产业发展稳而向优,水产品总产量30万吨以上,渔业总产值达到85亿元以上。不断壮大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培训高素质农民约2000人。

(二)以更大力度攻项目、强招引,全力扩大有效投资

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强化项目会审制度,加强要素保障,加强用地、用能指标管理,为产业导向把好关口,确保项目建设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提高项目建设业务水平。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向内挖潜、盘活存量的鲜明导向,深入实施工业用地情况更新调查、低效产业用地再开发等专项行动。以能耗“双控”工作为契机,积极开展单位能耗产出效益评价,引导企业开展节能技术改造、加快转型升级,倒逼落后产能退出。全力化解资金瓶颈,争取上级政策和获得国家、省专项扶持资金上有新的突破,促进项目建设高质量发展。新增入库制造业项目100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50个。推进一批重特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总投资50亿元的欧圣设备、总投资30亿元的融科钒液电池、总投资20亿元的华兴压力容器、总投资20亿元的海力风电装备等项目实质性开工建设。

推进平台载体建设。启东经济开发区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高综合承载能力与对外开放合作水平,加快推进捷捷微电二期、药明康德研发中心二期、吉莱电子、启微半导体二期、沃太能源等项目的建设进度,确保尽早竣工投产。吕四港经济开发区加快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向布局集聚化和产品高端化方向发展,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加快推进通用码头二期开工建设,快速推进卫华港机、益海嘉里等一批重特大项目土建工程完工。高新区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坚持“一主二优”产业方向,持续瞄准“高新”目标,推动招商引资上实现新突破。海工船舶工业园突出特色开发、能级提升、功能创新,推动产业向海洋高端装备制造升级,着力打造“世界知名、全国一流”的海工及重装备产业园。江海澜湾旅游度假区构建旅游产业新体系,培育旅游市场新主体和消费新热点,全力以赴擦亮“江海澜湾”特色文旅品牌,加快推进唐韵龙湾水镇建成运营。生命健康科技园坚定“科创引领、协同张江”定位,全面推进片区开发,加大项目招引力度,完善产业生态体系,加快创新资源、产业项目、科技人才集聚,奋力打造长三角一流的生命健康科技新城。生命健康产业园不断完善生物医药产业链,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优化空间规划和产业规划,增强园区核心竞争力,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户园区。

提升招商引资质效。主攻重特大项目,在重特大项目签约落户和跨江融合发展领域取得新的突破,确保全年引进高质量制造业项目100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45个,10亿元以上项目25个,百亿级项目2个。进一步加大招商力度,坚定不移把上海、苏南作为招商引资的主战场,抓好制造业招商和外商投资企业招商,重点推动吕四港经济开发区和海工园深耕临港产业重特大项目、启东经济开发区和高新区集聚“高精尖”项目,加快打造“百亿领航、十亿带动、亿元支撑”的项目矩阵。全力推进启东·吴江高端制造产业园区建设,加快产业融合发展。聚焦外资招引,新签约并注册(含增资)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15个。

(三)以更足韧劲促改革、优环境,全力加快融合发展步伐

深化改革增动力。全面推行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支付方式改革,持续推进县域紧密型医共体总额预算付费改革,合理减轻人民群众医药费用负担。应对职工医保门诊账户统筹改革,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减轻参保人员医疗费用负担。一体推进“跨域通办”改革,推动实现政务服务事项无差别同标准办理。持续扩大政务服务集成化改革,深耕“一件事”改革覆盖面和已实施的103个“一件事”部分高频事项的落实质效。进一步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深化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创新驱动激活力。建强创新型企业梯队,力争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00家。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力争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5个,南通市级研发平台10个以上。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深入推进与北大生科华东产业研究院第二轮合作,在推动孵化项目产业化落地上取得更多成效。扎实推进启东复旦医学创新研究院、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启东研究院、智能制造与大数据服务平台等重大平台建设,力争2023年底获省新型研发机构列统。实施“百企联百校高质量合作”工程,签订高校技术转移中心5家,实施产学研项目超200个。加快推进科技招商,招引科创类项目不少于100个。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与半导体、新能源等前沿领域加强谋划创新。持续开展“智改数转”免费诊断服务,大力推进企业两化融合贯标、星级上云、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智能化示范车间(工厂)、绿色工厂、融合创新试点示范等培育创建,完成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项目超200个。

提升营商软实力。着力巩固“万事好通·益启企”启东营商环境品牌优势,进一步提升涉企服务水平,增强我市投资吸引力,确保营商环境评价进入全省前20名。营造便利快捷的市场准入环境,提升市场主体登记智能化水平,实现智慧商事登记批量审批。针对重点领域和热点行业,持续开展证照“套餐办理”改革。企业简易注销纳入“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开通退税减税“直通车”,确保政策红利直达快享。加强包容审慎监管,继续实行轻微违法行为免罚轻罚制度,推进“双随机+信用”监管深入融合,对诚信守法企业“非必要不干扰”。继续开展好“垦牧杯”杰出企业家评选活动,切实提升民营企业发展信心。建成启用新市民服务中心,打造高效政务服务新标杆。

(四)以更高标准强功能、提品质,全力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启东

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加快推进土地征收成片开发编制工作,推动项目用地节约集约利用,中心城区按照“中优、东拓、南强、西进、北延”思路,有序推动旧城更新、新城建设和功能片区内涵式发展。重点实施庙港河沿线片区、河南路南侧区域片区、和平工业园区成片改造等工程。在“三区三线”划定成果上,加强国土空间规划深度研究。依据镇村布局规划成果和在编的国土空间规划,有序展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镇区功能配套,推动更多人口向城镇集聚。积极推行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星级管理制度,力争更多行政村达到三星级康居标准,确保30%的行政村完成“三棚”整治整村推进。建成南通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先进村共计23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2个,生态宜居美丽乡村15个,努力打造宜居宜业新农村建设样板。

完善城市功能品质。全力做好北沿江高铁用地清障等服务保障工作,确保工程施工顺利实施,启东客整所完成基础建设。加快站前广场、世纪大道西延和站前路等高铁站配套工程空间调整和项目立项,力争与启东西站同步建设。做好洋吕铁路一标段竣工运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上半年顺利通车。加快推进通沪高速和通沪北延项目进度,力争2023年具备开工条件。持续深化崇启铁路项目规划研究,力争列入国家层面建设规划。持续完善吕四港内外集疏运体系,确保益海大道、东港区道路建成通车。推进农村地区道路交通安全整治工作,提升道路交通安全。推进供水工程建设,老旧管网改造,新建管网10公里,改造完成旧管网3公里。

加快厚植生态底蕴。着力做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试点绿化智慧系统建设,为提升绿化管理水平提供技术支撑,尽早实现数字化园林管理。推动8家保留化工企业提档升级,立足现有基础创造新的增长级。认真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组织编制启东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全力保障能源安全,持续优化能源结构,推进海上风电、光伏项目建设,开展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新增屋顶分布式光伏装机规模力争超30万千瓦。倡导企业节能减排,鼓励企业创建绿色工厂。加快推进滨江生态绿廊提档升级,规划建设长江文化公园启东段。持续推进“三棚”整治、水环境治理、“厕所革命”、垃圾分类、示范创建、乡村治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五)以更实举措惠民生、保稳定,全力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进一步织密民生“保障网”。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工程、重点群体就业援助暖心工程,新增城镇就业1万人。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贯彻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改革方案,全力推进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工作。继续开展名医工作室建设,提升县域内医疗服务水平,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稳步推进全域卫生创建活动,新建1-2家国家卫生镇,力争提前实现国家卫生镇全覆盖。逐步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标准增加至110元。做实老年人免费健康体检,不断提高各类重点人群健康管理率。加大扶持力度,提升养老管理和服务水平,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

进一步办好群众“暖心事”。深入推进“15分钟医保服务圈”示范点建设,提升基层医保服务可及性。全力推进公共文旅设施建设,历史文化陈列馆开放运营,培育提升市级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力争2家达到省级创建标准。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加快建设启东中学新校区,确保蝶湖小学、蝶湖中学新学年投入使用。全力打造“文化在校园”“幸福365”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大力实施文化“三送”工程。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水平,推进人民医院改扩建、北部区域医疗中心、高新区医院建设。冲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完成启东市全域旅游规划修编;加快推进圆陀角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推进黄金海滩、通海垦牧公司旧址、抗大九分校纪念馆创建4A级景区,启动龙湾水镇国家3A级景区、省级休闲旅游街区创建;力争创成1家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

进一步筑牢发展“安全阀”。做好文明城市长效管理工作,让城市形态更具魅力。深化基层群众自治,推进镇级社区工作站建设和实体化运行工作。继续推动“一村(社区)一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美丽社区”建设。继续打造具有启东特色的以村民小组为基本单元的“微自治”模式。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做好地方储备粮轮换工作,加强粮食行业安全生产监管。强化信访工作责任,完善信访工作机制,防范各类隐患风险,攻坚化解突出问题,确保全市社会大局安全稳定。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大排查,切实做好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工作。抓好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推进质量强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