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更是园区的奋进之年、改革之年。在南通、启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认真汲取苏州“三大法宝”的经验、精髓,切实转变观念、提升理念,抢抓机遇,持续推进、完善园区去行政化改革、部门重构化改革,招商市场化改革,全力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答好南通“发展四问”答卷。
一、在招商引资上奋勇争先
虽然上半年新冠疫情防控与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给园区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但园区始终坚持危中有机、化危为机的工作方针,通过线上线下并行洽谈项目招引,“千方百计”争取企业落地。
一是多措并举抓招引。疫情影响下,园区招商局灵活运用微信、电话、邮件等多种方式,对所有在手在谈项目进行跟踪联系,针对企业家关心的问题,专门发布了“致企业家的一封信”,全面介绍园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进展情况。6大驻外招商分局采用线上线下多种沟通方式,就项目落户涉及的投资环境、公司选址、配套设施等具体问题给予投资商及时回复,展现园区优良营商环境。
二是统筹协调推进度。切实当好启东经济建设的急先锋、主阵地,进一步完善园区产业结构。园区多次召开专题党工委会议,研究招商部署、制定详细计划、落实具体措施,真正让招商引资出成果、见实效。进一步落实好徐惠民书记视察启东时,提出的“跑好对接浦东‘第一棒’”的战略定位,更好的承接浦东溢出产业,园区成立了半导体产业园与东江生物医药产业园,严格执行每月汇报制度,明确“十个一”发展路径,全面推进区中园建设进度、有系统性的做好区域集聚。
三是科学推进市场化。通过学习先进地区经验,园区进一步强化了专业化招商队伍建设,通过推行市场化招商激励政策,细化绩效导向的工资结构,充分调动了招商人员工作积极性。坚持“以商招商”、“以商引商”策略,通过本地大型企业、国内外招商服务中介、引进的产业科技园,以龙头带配套、以配套带龙头。瞄准科技型、旗舰型大项目,招引建链、强链、补链、延链项目,有针对性的做好产业集聚。
二、在经济发展上提档增速
今年以来,园区始终坚持以新能源、半导体及高端制造和生物医药为主的三大产业布局,并拢五指、聚能裂变,全力打造企业服务“金字招牌”。
一是抓紧抓实项目建设。企业是经济发展的关键,项目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牛鼻子”,园区深入开展“大项目突破年”活动,深刻践行“项目为零、一切为零”理念,通过不断强化节点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切实加快重大项目建设进程。
二是做优做强企业服务。半年来,园区深入学习苏州工业园区服务精神,以“用户思维、客户体验”为工作导向,真正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通过建立“面对面”的沟通机制,园区主要负责同志与企业负责人建立微信“朋友圈”,针对用工、用地、资金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及时解决企业发展难题。进一步做好项目审批代办帮办工作,延伸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打造特色服务品牌。
三、在园区建设上精准发力
全面完善西部创新新城整体规划,以“白天看绿化、晚上看亮化、全天看美化”为主要目标,进一步优化园区环境,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
一是全力推动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近年来,园区建设已经从全面建设向精准建设过渡,从群众“有的住”转向“住得好”。锦绣三期、锦瑞家园西区、科创家园东区安置房项目已基本完成主体结构建造,二次结构建设也在有序推进中。富源一村、南润花苑、善成三村北区三个老小区改造工作也已进入招投标阶段。海洪南路、牡丹江西路绿化、腾飞路及钱塘江路工程也都在持续施工中。
二是不断加强日常市容管理工作。确立了以疏为主、以管为辅的工作思路,打造整洁有序的市容环境,为文明城市创建打下基础。
三是持续加快碧水蓝天生态环境建设。按照全力打赢碧水蓝天保卫战要求,园区已完成通江路河水环境综合治理计划的制定并稳步推进实施;就银河路河、通江河等黑臭水体整治问题联系并约谈相关企业,形成多份整改报告。
严格按照“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十二字总要求,持续深入加强党的建设,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园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企业服务等各项工作开展,推动园区全面深化改革走深走实。
一、亮旗帜,把牢理论武装学习主题。持续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宣传。严格落实党工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组织开展以带头学理论、带头写文章、带头作报告为重点的领导干部“三带头”活动。大力开展“思想大解放、提振精气神、实现新突破”大讨论活动,重点抓好“学习苏州‘三大法宝’,答好南通发展四问”专题学习研讨。为做到疫情防控和理论学习两不误,开发区基层党员冬训改变过去集中培训学习模式,灵活采取“云”上学习的方式进行,借助网络便捷、实时、互动的优势,在开发区微信公众号开设《冬训微党课》,积极发动基层党员参与市委宣传部的《冬训云宣讲》活动,让手机变成学习的有效载体。
二、全覆盖,筑牢疫情防控底线。面对疫情大战大考,园区主动谋划、精细部署,分级分类做好各村、社区、企业防控工作。村、社区作为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也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的防线,园区党工委、管委会大力实施“网格+”防控模式,前后出动人员1500余次、上门走访排查14000余户、出动宣传车400余次、劝阻人员聚集300余次、设置卡口26个,扎实构建起疫情群防群控的“铜墙铁壁”。精准施策推动企业复工复产,通过将园区划分为五大工业片区和1个商业集中区,抽调机关干部56人成立30个小组,坚持“一企一政”方式,“网格化”指导企业复工复产。身为“百姓名嘴”的倪圣涛同志充分发挥文艺创作特长,创作的防疫快板《防控新冠牢记五个关》、《聚众赌博害人精》经过宣传部录制后广为流传。
三是建阵地,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筹推进农村、国有企业、非公企业各领域基层党建组织建设,坚持党建引领,协助“党建带群建,群团同心建”行动开展,真正做到“党旗在工地上飘扬,党徽在岗位上闪光”。建好用好启东经济开发区综合文化活动中心、职工之家,提升园区、村企道德讲堂活动频率和质量,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用好志愿服务这一形式,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结合抗击疫情、创建文明城市等专项工作,开展“党员突击队”志愿服务、“学雷锋服务月”、“清洁家园”爱国卫生运动等活动,以开发区“红领之家”志愿者联盟为基础,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五大平台,开展理论宣讲、政策宣传、环境保护、文艺演出、情暖夕阳等志愿服务活动。
四是育新人,组建忠诚干净担当的狼性团队。开发园区能否成为经济建设的主阵地,关键就看园区干部能否成长为生力军。半年来,园区积极探索年轻干部培养的有效途径,着力做好年轻干部“选苗、育苗、墩苗、护苗”文章,继续用好“五突出五强化”选人用人机制,深化“五位一体”知事识人体系。在优化提升开发园区管理体制机制的过程中,进一步调优配强开发园区干部队伍。认真贯彻落实年轻干部“20条”措施,进一步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发现培养选拔力度。大力实施“干部思想建设工程”,把能力建设贯穿教育培训全过程,不断提升园区、村、社区干部队伍讲政治、抓发展、促改革、保稳定的能力。
五是压责任,增强意识形态工作合力。园区党工委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 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和年度述职述责报告的重要内容,列入理论学习中心组必学专题。扎实做好市委巡察发现意识形态领域问题的整改落实和“回头看”工作。坚持定期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情况,辨析思想文化领域突出问题,对重大事件、重要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园区通过挖掘日常工作中产生的各类先进典型,以身边人育身边事,弘扬社会正能量;疫情防控期间,园区共有2人当选月度“启东好人”,1人当选“启东市优秀志愿者”,1人当选“启东市优秀志愿青年”,3人当选“启东市疫情防控党员先进典型”,2个当选“启东市疫情防控党组织先进典型”。
五、在创文行动上辑志协力
在启东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关键时刻,我们启东经济开发区上下同心、坚定目标、扎实推进创文工作,努力改善园区的形象风貌,让老百姓真真正正获得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的实惠。
一是突出重点,开展专项整治。加强六方共管。根据市创文办统一部署,开发区认真担负起路段长单位职责,有序开展路段检查工作,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跟进处理,共整改各类问题80余处。强化物业管理。全面完成楼道堆积物清理工作。加强车辆停放管理,确保消防通道畅通,划分消防车通道标线标识,划分停车位,加强小区养犬宣传和管理,提高居民养犬意识。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园区共出动300余人次,清除卫生死角160余处,消毒消杀1800余人次,“六小行业”规范112家。通过加大环境卫生专项清理、公共场所通风消毒、健康知识宣传的工作力度,对人员密、流量大的公共场所,落实每日检查、限期整改、全面防控各项措施确保“排查一片、整治一片、巩固一片”,切实将爱国卫生运动引向深入,为开发区居民撑起健康“保护伞”。
二是公益先行,加大宣传力度。召开文明创建动员大会,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坚强堡垒作用,通过开展志愿者活动,印发“文明购物袋”、“致开发区市民的一封信”、“文明入户调查表”,为宣传工作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的组织和带领作用,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深化文明单位创建,强化文明规范服务履行社会责任,在精准扶贫、志愿服务、诚信建设方面做好表率。组建志愿服务团队,本着自愿的原则,为村里的残疾年老人员以及生活有困难和需要帮助的村民提供义务服务;不定期到他们家中嘘寒问暖,提供医护服务以及法律援助。
三是共建文明,提升社会风尚。通过宣传栏、文化墙、电子显示屏、景观小品等载体,大张旗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文明树新风”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主题公益宣传。结合强化城乡建设工地管理,进一步提升各类工地围挡标准和公益广告宣传质量。寓教于乐,编排创文文艺节目,在村居文化管理服务中心以及各级文明单位,普遍开展“共创文明城,同做文明人”主题道德讲堂活动。
下半年,我们将继续以市委市政府对园区的要求为指向,紧紧抓住转型“关口”、开放“窗口”、发展“风口”的黄金机遇期,保持强劲发展态势,发挥好“项目建设主力军、经济建设主战场、接轨上海主阵地”作用,全力争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1.强化招引措施,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在“破立并举”中优化体制机制建设。坚持问题导向,大胆创新探索,构建新机制。继续推行“一区多园”布局,完成生物医药和半导体装备及材料产业组织机构正常运行,进一步聚焦产业发展,强化主责主业,激发动力活力。加快建立公司化招商(招才)机制,实行政府主导、企业主体、专业化运营的招商模式。加快在上海建立产业创新发展协调中心,承办项目路演、离岸孵化、企业沙龙、招商推介等活动提高园区知名度和招商精准度。
二是在“点面结合”中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以加强产业项目、创新资源和功能配套为点;以加强产业链精准招商,带动产业集群建设为面。点面结合,不断健全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配套、集聚优势资源,形成项目招引和产业集聚发展的良性循环。积极投身“大项目突破年”活动中,全力招引旗舰型企业、行业“领头羊”、高科技“独角兽”,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发展。
三是在“简宽并行”中营造优质营商环境。精简企业办事环节,全程帮办、代办,创新、升级园区服务,扩大园区的服务范围和领域,提高投资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学习借鉴苏州工业园区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建设经验,优化人才招引政策,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2.狠抓项目建设,夯实园区产业基础
一是着力破解“办理慢”问题。积极跟踪项目审批动态,完善项目目标化、目标节点化,倒排节点精准推进,以更优服务、更快节奏,系统破除资源供给、政策配套、服务保障等难题;积极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快递等形式,最大限度实行“网上办”和“不见面审批”,确保园区在项目审批上抢占先机。
二是着力破解“用地难”问题。加快盘活闲置土地、消化批而未用土地;坚持以亩产论英雄的理念,提高新项目入驻门槛;加快老企业转型发展,督促闲置土地开工建设;支持停减产企业腾笼换凤,真正把宝贵土地资源用于大项目、好项目。
三是着力破解“融资贵”问题。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快与省级金融服务平台、各大银行的对接,引导信贷资金更多流向实体经济;结合园区产业规划,积极创建发展半导体与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基金,解决中下企业发展困境;大力推进园区银企股改上市工作,做大做强资本市场“启东板块”。
三、突出配套提升,打造宜居宜业魅力园区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以30平方公里的开发园区,可以有5平方公里的生活区、城镇区的标准,科学划定园区城市功能配套区;在“一主三园”的区域框架下,按照“节约、循环、复合、紧凑”理念,继续加快头兴港滨河创新区建设,推动西部创新新城发展,补齐园区第三产业发展短板,打造产业集聚、人才汇集的“新洼地”。
二是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开发区生活功能配套建设进度,全力推动审批中心、酒店、邻里中心、人才公寓等园区基础建设;同时,扎实推进保障住房,安居小区建设,切实满足周边居民、企业员工购物、就餐、文化娱乐等生活需求,完善教育体系建设;大力实施园区环境整治、违章建筑拆除等专项治理工程。
三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坚持以生态环境高质量为导向,以污染防治攻坚战暨“263”行动为抓手,持续打好碧水、空气、净土保卫战。稳步推进园区河道综合治理,持续做好秋季秸秆禁烧工作,逐一销号环保信访问题,构建良好环境,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四、凝聚改革共识,推进去行政化改革。
一是加强党建引领。园区将继续坚持以党建引领各项重点项目建设,全面加强对园区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指导,推动开发区党建工作与建设发展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持续把从严管党治党向纵深推进,真正做到用党建凝聚人心、助力发展。
二是激发人员活力。事业成败,关键在人。园区将综合考虑人员性质、工作岗位、绩效考核等多方面因素,进一步用好“三项机制”,完善薪酬制度,真正激发工作激情。在企聘人员中探索推行末位淘汰制,设置刚性淘汰率,实现人员能进能出。继续优化招商中心有限公司体制机制,持续深入推动招商工作市场化、产业化、专业化,全力打造一支招商尖兵团队。
三是探索区镇分设改革。在园区成立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负责人由园区班子成员兼任,把目前属于园区的社会治理、信访稳定、农业农村、文明城市创建等社会事务工作由街道办管理;园区主要负责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企业服务、科技创新、招才引智、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街道办事处下辖村(居),进行日常管理,形成“开发区管委会—街道办—村(居)”架构。
四是理顺开发区与创投公司关系。目前,实体化运行的创投公司承担着园区的建设任务,包括市政、代建工程、安置房等。进一步理顺园区、国资委对创投公司的关系,建议由创投公司负责人挂职开发区班子成员,加强园区和创投公司联系,增强双方沟通协作,加快决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