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东经济开发区2023年工作总结
来源: 启东经济开发区党政办 发布时间:2023-12-14 08:28 累计次数: 字体:[ ]

今年以来,启东经济开发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总量五年达千家,产值五年超千亿”为目标,牢牢锚定全年目标任务,坚定信心、勇毅前行,以实际成效为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3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聚焦主责主业,不断提升发展质态

一是在稳定经济运行中构建新优势。今年1—10月,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68亿元,同比增长2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7.78亿元,增幅10.48%;实现规模工业产值284.93亿元,增幅23%;工业应税销售275.69亿元,增幅26.6%;限额以上(含大个体)销售49亿元,增幅16.6%;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家;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4家;新增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17家。预计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亿元,同比增长18.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亿元,增幅14.3%;实现规模工业产值360亿元,增幅20%;工业应税销售350亿元,增幅21.6%;限额以上(含大个体)销售52.5亿元,增幅25%;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家;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5家;新增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17家。

二是在推进招商引资中开创新局面。深化招商队伍改革,构建以招商公司为主体的市场化招商体系。推动启东经开厚望产业投资基金注册运营,成功向托伦斯半导体、华鑫制药注资。今年1—10月,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5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8个,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4个,累计到账外资5235.05万美元。全年预计完成亿元以上项目30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10个,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4个,累计到账外资5935.05万美元。

三是在加快项目建设中实现新突破。成立五大项目推进工作组,采取“每日盯、周周看、月月评”的项目推进方式,开展“一站式”研判,“全链条”分析。全面梳理近两年土建竣工项目,加快推动亿纬林洋、海四达电源、磊菱半导体、君墨智能装备等项目投产达效。今年1—10月,新开工项目17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4个;新竣工5亿元以上项目6个;转化达产5亿元以上项目4个。全年预计新开工项目17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4个;新竣工5亿元以上项目6个;转化达产5亿元以上项目4个。

(二)聚焦科技创新,着力构建科创体系

一是蓄力科技招商,创新基础不断夯实。建立科技招商工作机构,调优配强专职招商力量,成立专职科技招商团队,紧紧围绕三大主导产业,驻点上海、苏南等地精准招引高质量科创项目。依托北大华东院、力合科创、创盒科技等重点孵化平台,持续推进科创项目招引、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企业孵化。今年1—10月,收集有效科创项目信息50余条,对接拜访项目近30个。已有25个项目通过南通市科创项目认定。

二是以产引才育才,创新活力不断增强。加强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联动,深化人才与产业、人才与项目有机结合,聚合创新资源,实现产业、人才资源共融共享。承办第八届“启创杯”创业大赛成都赛区城市赛,30个项目进入总决赛,目前已有5个项目落户。今年1—10月,申报国家级海外引才计划项目47个,入选启东市“东疆英才”计划项目7个,入选南通市“江海英才”计划项目5个,进入江苏省“双创人才”计划答辩环节项目7个。

三是加大科技投入,创新质量不断优化。全力提升园区科技企业科技投入水平。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依托高校院所优势学科和科研平台,构建创新链条,扎实推进产学研活动。今年1—10月,完成研发费用填报8.03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7.02亿元;新增发明专利申请230件,授权131件;完成知识产权质押融资2.29亿元,实施产学研合作20余项。

(三)聚焦产城融合,打造优质发展环境

一是规划引领不断彰显。根据园区“三区三线”确定范围,及时修编园区总规。完成4平方公里“沿江科技新城”概念规划、电力专项规划、第四次成片开发控制性详细规划等规划编制及公示上报工作,实现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加快布局学校、医院、商业等配套设施,实现园区与主城区的优势互补、深度融合。

二是水系治理不断完善。狠抓黑臭水体整治,全面治理园区内河道污染源。加快推进园区雨水管网修复工程。推进污水管道修复工程,今年年底前完成维修工程量的60%。完成园区雨水管道检测工作,计划2024年开工建设。深化“333达标区”建设,12#达标区改造完成率80%。完成灵峰路河、佳慈体检中心两个束窄改造工程及通江路泵站工程。

三是功能配套不断健全。推进雅宏商业邻里中心、钱塘佳苑社区邻里中心等商业配套建设。完善“五纵六横”道路框架,金桥路、科创路改造工程、林洋北路(富源路—紫薇路)、银河路西段(新洪路—三星河)已竣工通车。林洋南路(世纪大道—张江路)正在灰土层施工,12月底前完成水稳铺设,黄浦江路(林洋路—小效河)段已进场施工。

(四)聚焦要素保障,不断积蓄发展后劲

一是推动空间重构。主抓和平工业区剩余企业的攻坚,目前仅剩2家企业未签约。截至10月底,已累计完成空间重构900多亩。庙效村成片搬迁共涉及15个村民组378个宅头670户。截至目前,完成了369个宅头的签约,签约率达97.6%。

二是设立投资基金。成立启东经开厚望产业投资基金,总规模3亿元,实缴近1亿元。基金按市场化方式运作,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决策、防范风险”的原则,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实行决策与管理相分离,实现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的有效结合。联动南通市政府参与的基金11亿元。目前已完成子基金投资2个,项目投资交割2个。

三是强化资金保障。全力助推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快落地、见成效。1—10月,累计办理全口径增值税留抵退税近2亿元。为支持开发区重大民生工程建设和重点领域项目建设,拟定科创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项目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专项债项目上报市、省和国家发改委。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园区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园区经济总量还不够大,贡献份额还不够多;10亿元以上重特大项目较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还不牢固;创新体系还不够完善,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需提高;园区功能配套有待完善,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的期盼尚有差距,等等。对此,我们将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