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近海镇)2024年工作规划
来源: 启东高新区(近海镇) 发布时间:2024-01-25 14:53 累计次数: 字体:[ ]

202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也是区镇进一步推动“高”“新”内涵发展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紧紧抓牢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精神,按照区镇党(工)委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推进发展质效、主导产业、营商环境、乡村振兴、民生保障和政府自身建设等各项工作,高质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水平参与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共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启东新实践中攀高争先,奋勇前行。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年计划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80亿、民间投资达65亿;全口径工业开票销售超250亿元,其中,规模工业应税销售超220亿元;高技术产业投资占比超30%;服务业应税销售同比增幅15%,限上批零销售额同比增幅超20%;实际利用制造业外资6000万美元。

新的一年,我们将不断推进发展质效迈上“新台阶”

一是激发项目建设新效能。持续加大项目建设“回头看”工作力度,强化用工、资金等要素保障,推动在库项目“快竣工”“快达产”。持续优化完善项目建设推进机制,继续坚持每周召开项目建设专题会议,切实推动责任落实到人机制,不断提升项目服务水平,打造“拿地即开工”高新样板。

二是激发空间再造新活力。紧紧围绕空间再造三年行动(2022-2024)一期收官目标,将今年定为“绩效提升攻坚年”,统筹优化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人才科技等工作考核办法,力争以最大合力不断激发空间再造活力。全年盘活存量项目不少于35个,空间再造不少于700亩。

三是激发科技创新新动能。持续壮大创新主体,不断建强创新平台,大力实施企业研发机构扩容提质行动,引导鼓励企业创建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联合体,持续优化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启东研究院运营质态。全年目标新增符合双创申报条件的人才不少于6名,完成高技术产业投资30亿元,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力争突破120家。

新的一年,我们将不断推进主导产业踏出“新步伐”

一是进一步抓稳抓牢企业培育。持续聚焦“一主两优”产业,深入推进“培大扶强”工程,加快培育更多企业“航母”和行业“小巨人”,全力打造产业高地。全年目标新增规模工业企业30家,培育销售超5亿元企业10家,销售超10亿元企业2家;力争上市企业1家,完成股改2家,入轨3家,上市企业储备不少于10家。

二是进一步抓好抓活招商引资。持续聚焦重点产业,紧盯上海、苏南等重点地区,充分挖掘驻点+中介招商+以商引商模式潜力,持续提升招商引资专业化、精准化水平。加快招商引资体制机制改革,结合时代特征和区镇实际,探索新型招商管理模式,推动招商团队走出“舒适圈”、进入“快节奏”。2024年,全年目标签约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30个,其中5亿元以上重特大项目不少于10个。

三是进一步抓细抓精载体运营。持续加强对浦东配套启东产业园、上海外高桥(启东)产业园、浦东祝桥启东产业园、上海自贸区启东生物科技创新协作园和万洋众创城等项目载体招商统筹力度,注重“量质并举”,守牢项目准入底线,提升各类载体运营品质。全年,各类载体落户项目不少于20个。

新的一年,我们将不断推进营商环境呈现“新亮点”

一是作风建设深化上更进一步。持续发扬“团结奋斗、勇争一流、敢于斗争、至清至善”的精神,全力维护好和善、和谐、清廉、温馨的干事创业氛围。结合“八个面对、十种现象”清单,深入开展自查自纠专项行动,进一步完善排查清单,以领导班子成员带头查摆切实带动区镇党员干部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结合常态工作建设,深入开展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专题研究,以出台清单、签订承诺书等多种形式积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有力推进区镇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打造良好的政治生态。

二是政策支撑强化上更进一步。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准确把握企业发展难点、堵点,广泛听取各界意见建议,不断优化高新内涵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在产业链“补链”“强链”、存量空间提质增效、科技创新机制体制改革、硬件配套和软件服务等方面重点发力,提升“政策”与“对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系统谋划出台产业链培育专项政策,引导企业制定完善短、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推进计划,提升“政策”与“对策”的连贯性和紧密性。

三是服务能力优化上更进一步。坚持对标浦东、苏南等地,从企业招引落地到投产、达效,全程跟踪服务,不断推动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不断提升现代化服务水平。按照企业发展所需,统筹各条线专门人才,锻造专心、专业的企业服务专班。完善企业服务微平台,消除企业间、平台间项目产品信息壁垒,激发产业链抱团发展活力。进一步加强校地合作、劳务协作,积极对接各大中专院校及中西部劳务输出地区,为企业发展招揽和储备更多的高质量人才。

新的一年,我们将不断推进乡村振兴展现“新气象”

一是产业发展再增动能。不断促进农业项目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聚焦温氏猪场、新阳米业等重大农业项目,着力发挥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的示范带动作用。抓牢强村公司机制优势,积极探索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吸收苏南、浙北等先进地区经验,形成适合区镇实际的近海特色产业项目,激发农村资源配置的市场活力,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各村全年目标完成村集体经济收入70万元,其中50%的村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95万元。

二是乡村环境再增颜值。以实现乡村“常态美”为工作目标,把牢环境保洁这一关键,优化农村长效保洁模式,增强村级直接管理的积极性,实现环境颜值和支出资金的“一升一降”。深入推进村庄清洁行动,以“四清一治一改”为重点,着重清理积存垃圾、河塘沟渠、农业废弃物,加强公共空间治理,加快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保持村庄常态整洁有序。

三是基层治理再增效能。进一步提升“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效能,推进网格与警格、与社区管理、与安全监管、与公共服务深度融合。持续巩固扫黑除恶斗争成果,持续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各类违法犯罪。深化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完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不断提高专职、兼职人民调解员队伍素质能力。

四是富民增收再增活力。坚持以“乡村”为焦点,以“富民”为核心,不断打开富民增收新路径。坚持广开门路,积极引凤“栖才”,充分借助创业政策宣传、乡情感召等措施全力招才引智,吸引“懂经济、善经营、有头脑、有闯劲”的乡贤能人、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返乡创业,蓄积乡村产业发展“源头活水”。鼓励支持区镇商会切实发挥联系面广、带动力强、影响力大等优势,为农村吸引来更多切合实际需求的技术、资金和企业,有力扛起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加油站”和招商引荐人的责任。

新的一年,我们将不断推进民生保障焕发“新面貌”

一是生产生活配套再提“档次”。以沪启产业融合发展基础为依托,不断提升区镇生产、生活配套水平。生产配套方面,积极推进高压线入地工程建设,全力打通“工业绿岛”规划建设瓶颈,加速推进污水处理厂二期启用。生活配套方面,积极推动高新区医院高品质投用;加快四海家园二期、小型商业综合体开发进程,提升南海路主功能区服务供给水平;全力支持通海大道南功能区服务业招商工作,打开南功能区配套服务新格局。

二是服务保障能力再提“水准”。按照基层政务服务规范化建设要求,不断加强环境、服务、事项、管理、运行标准化建设,完善各项工作制度,为办事群众提供更加公开透明、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大力支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不断促进就业量的扩大和质的提升。提升区镇“零工市场”和人力资源产业园运营质态,进一步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对重点群体的就业支持,把服务企业用工和促进本地群众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三是基本公共服务再提“品质”。加大“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高质量服务供给,深度发挥现有教育体系优势,加大对本地群众和外来就业人员子女入学保障力度。积极做好沟通协调,加快高新区医院投用进程,全力贯通医院后续运营堵点,加快医疗资源惠民进程。主动适应人口发展新形势,加大对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的发展研究,加快构建完整的养老、养生服务体系,为人民生活安康托底。

四是公共文化服务再提“亮度”。持续开展文化惠民、文体展示、文艺创作、全民健身等活动,打造更多具有近海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深化“滨海益家人”志愿服务品牌,做强做优“近海手艺人”“蓝光志愿服务”等志愿服务项目,打造全省知名、全市一流的志愿服务品牌。完成1家五星级农家书屋申报;打造家门口“15分钟文化圈”,探索形成“1+20+N”站点布局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