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江(北新)精准扶贫工作报告
来源: 滨江(北新镇) 发布时间:2018-05-14 11:27 累计次数: 字体:[ ]

党的十九大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必须坚决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北新镇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市要求,抓好本镇的精准扶贫工作,通过两年多的努力,我镇的扶贫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贫困群众的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一、基本情况。

北新镇地处启东市的西南角,南临长江,西接海门市,辖24个行政村,3个居民委员会,全镇总人口7.6万人。2016年通过农户申请、村民代表民主评议、村级公示、镇市两级审核公示,确定了建档立卡贫困户558户834人,到2017年底,死亡31户,清退5户,新增5户,实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27户776人。结合我区镇的特点,为更扎实做好扶贫帮困工作,我们发动园区企业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60多人,号召园区企业捐资100多万元,由区镇统筹协调,定期对贫困户进行帮扶慰问。截至2017年底,我镇429户贫困户已脱贫,脱贫率76.9%,现有未脱贫贫困户及返贫贫困户129户223人。

二、帮扶措施。

(一)重点部署,落实责任。成立由区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班子成员为组员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设立扶贫开发办公室,由分管领导任办公室主任,通过工作例会和专题会议及时分析研判、推进扶贫工作。由各村书记及村干部对包片区域内的低保、五保贫困户进行结对帮扶。研究制定区镇精准扶贫实施意见,镇机关干部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结对帮扶。

(二)严格标准,全面摸底。1、村级详细摸底。以村为单位,发动各村村民组长,深入户头,全面开展拉网式全方位排查,对人均收入不满7000元对象按土地收入、亲属赡养收入、政府转移性收入进行收入统计,查明致贫原因,按一户一档、一户一册建档立卡,并进行公开公示。2、镇级重点排查。镇机关插村工作组对各村摸底情况进行核实,并对重点对象进行再次摸底调查,确保收入核实情况准确无误。3、强化动态管理。填写完善国家扶贫开发系统,按市统一部署,建立建档立卡扶贫“阳光监管”系统,由区镇帮扶责任人牵头,对所有建档立卡对象收入情况、致贫原因进行动态采样统计。对建档立卡户进行商品房、私家车等固定资产和高档清费品拥有情况进行排查,共清退5户不符合建档立卡对象农户。

(三)多管齐下,精准发力。为有效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我镇将坚持“五个一”工作法,找准精准脱贫发力点,确保精准脱贫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建好一个群”:建好一个微信工作群,以镇重点工作推进群和机关工作群为基础,把帮扶对象、帮扶责任人组织起来,掌握贫困户的实时动态,以便准确及时的收集贫困户及帮扶责任人信息,为有困难的对象在第一时间送上帮助;“算好一笔账”:对标找差,算清每个贫困户离脱贫标准7000元的差距,分析问题原因、可解决的办法,因户施策,有针对性制订适合该贫困户的具体帮扶措施;“结好一个对”:根据测算出所欠的“帐”,由镇村干部、成功人士、企业及乡村医生等组团结对,根据每个贫困户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到底缺少哪方面的帮助,为贫困户提供真正所需的资金、技术、就业、医疗服务等点对点的帮扶;“把好一个度”:我镇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输血与造血并重,想方设法激发其以劳增收的内生动力;对自身没有能力脱贫致富的家庭,严格落实好生活兜底线等保障措施。确保所有的帮扶措施要使帮扶主体和帮扶对象都能接受,既能调动帮扶主体的积极性使其可持续,又能照顾到帮扶对象的切实感受。“树好一个典型”:要求各村在落实扶贫开发政策的过程中,注重培育带头脱贫致富典型、结对帮扶典型、企业扶贫典型,通过典型示范,动员和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工作中来。

三、存在问题。

通过上述措施,我镇的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贫困户的收入情况特别是一般贫困户的收入情况估算难度较大,有存在偏差的地方。二是贫困群众劳动素质、技能普遍不高,自身发展能力不足,帮扶要求千差万别,帮扶措施难于满足差别化要求。三是有些已脱贫的困难群众收入刚超过7000元,一旦出现情况很容易返贫。四是扶贫资金来源较少,由于上级没有专项扶贫资金,仅靠乡镇财政及镇上的企业及少数成功人士捐助,力量有限。

四、下阶段工作重点。

1、继续加大精准扶贫力度。镇党委政府把扶贫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落实和强化扶贫工作目标责任制,以更坚决的态度、更有力的措施,带领困难群众脱贫致富。

2、针对贫困成因采取一户一策,根据不同贫困类型,针对其不同贫困成因,因户施策,给予相应的生产、资金、医疗、生活服务等全方位帮扶。

3、开展保障和兜底式扶贫。对因病、因残以及孤寡、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通过民政、扶贫、农保、大病救助等途径,应保尽保进行兜底式扶贫。

4、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扶贫。努力开辟更多渠道、探索不同方式,最大限度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攻坚,让更多的人了解、关心和帮助贫困群体,唤醒和激发社会的扶贫济困意识。让那些有志于扶贫事业的人及时了解贫困人口情况,为他们提供服务和培训,全面提升社会扶贫队伍的专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