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关于公布启东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的政策解读
来源: 启东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发布时间:2022-06-30 累计次数: 字体:[ ]

启东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简介

一、传统美术:启东版画

简介:启东,“粮棉故里,东疆乐土”,50年代末就活跃着一支业余版画队伍——“木屑花”木刻组,经过26个春秋的艺术实践和执着追求,1985年4月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版画院——启东版画院,开了创建版画专业画院的先河。60年来,启东版画人才辈出,佳作不断,声誉日隆,已成长为江海大地上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

启东版画主要包括油印黑白木刻、油印套色木刻和水印木刻,木刻用板材一般为梨木、银杏木、枣木,启东还用季青树木,亦有用塑料板的,画幅大的可用椴木胶合板。在上稿前板面一般都需用砂皮纸打磨平滑。水印木刻或水印版画均需使用水性颜料印制作品,水印版画的版可用木板、纸板、布等不同材质和不同手段制成的版,比水印木刻更富有变化。工具主要是木刻刀,有大中小规格的圆口刀、三角刀,还有斜口刀、平口刀、方口刀。主要作品有:朱建辉的《瞬间·永恒》、丁立松的《炎夏乐章》、章水熊的《略过家乡上空的鹰》、陈刚的《孤山放鹤》等。

启东版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品牌,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启东版画院作为中国第一家版画院,也已得到中国美术界广泛认同,尤其进入新世纪以来,一批年轻的版画家们开拓创新,遵循现代艺术创作规律,不断探索现代版画的造型语言,取得丰硕的成果。

二、传统美术:启东碳晶画

简介:启东碳晶画又叫“放相”,是擦笔碳晶画,是绘画造型艺术之一,创作材料以炭精粉为主,在创造艺术活动中体现着强烈的艺术张力。“相”者,人脸也,自古中国有尊先辈,尊长之传统,亦有见贤思齐的美德,明末清初到民国初期“放相”与家谱同行,均以黑白炭粉放大至数百倍,尺寸从十二英寸到二十四英寸,再到三十二英寸,后来发展到蒙太奇组合和彩色粉画。上世纪,此技艺从浙江绍兴传播到江苏启东,会这项技艺的人走街穿埭,帮助大家把故去亲人的照片重新绘制,并收取一定费用。后期,创作题材内容从擦笔画人物放相扩展至田园风光到城市风光,从炭精画的黑白灰到与素描、钢笔画有机结合起来。绘画人物有焦裕禄、齐白石、孙中山等,碳晶画的特点是百年不褪色,与西画相比,有制作成本低,时间短,全手工制作等特点。

三、传统美术:启东剪纸

简介:红纸、剪刀是剪纸最初的模样,旧时人们生活水平差,物资匮乏,通过剪纸这种有限的方式表达无限的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十世纪初期,启东农村出现少数的窗花,多见于年长的农村妇女之手,逢年过节特别是家里喜缝嫁娶的人家,几乎每户都会用红纸和剪刀剪出吉祥图案张贴在家中墙壁或者窗户上,以表喜庆。

二十世纪中后期,农村妇女则几乎都会点剪纸手艺。婚嫁人家,女方“拖嫁妆”的包裹,男方家里新人的房间窗户、门上都会贴上亲友们亲自剪的喜字和吉祥图案。春节期间,为彰显节日气氛,大红窗花已经成了普通人家的标配。正月十五,人们将剪纸图案用胶水贴在手工制作的灯笼上,使得原本单调的灯笼更加红火、美观。渐渐地,孩子们在课堂上也接触到剪纸,这门技艺就这样,带着旧时人们对于幸福生活的向往深情款款地走到了今天。现在,剪纸图案丰富为花鸟虫鱼、莲花童子、福字、生肖等,技法上增加刻的方法,使得图案更加精致、美观。

四、民俗:启东传统造房技艺

简介:“吃、穿、住、行”是民生四件大事,启东人在“住”方面古有传统,更是形成了一套特有的造房技艺,从原始的环洞舍到现在的高楼大厦,中间蕴含着数代启东人的智慧和传统信仰。

启东建筑业发达,有“建筑铁军”的称号,放眼启东,千里沃野,百业兴旺,城乡建设日新月异,启东传统造房技艺,便是这颗明珠上光彩夺目的一束亮点。

随着沙地生产生活的发展和改善,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环洞舍和草屋开始被瓦房取代。居民普遍建成“三架头”“五路头”瓦房,建筑材料大多是草舍上拆下的杉木梁柱。分间墙上用黑色画出图形,山墙上还画上“三潭印月”“猛虎下山”等图案。住房的空间和径深也不断扩大,逐渐发展到“七路头房子”,改革开放后,沙地民居变化更快,先富裕起来的沙民纷纷造起了“两楼两底”或者是“假三层”的简易楼房,尽管用料和工艺还不很讲究。上世纪90年代以来,沙地居民建筑几乎都以楼房为主,而且越盖越漂亮,越来越讲究质量,装潢也考究起来,至于那些造型新颖的小楼洋房更是比比皆是,沙民先前期盼的“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的理想早成为现实。沙地居民的造房演进,是沙地农耕文明发展的结果,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沙地建筑文明的成就。

五、传统技艺:启东木杆秤制作技艺

简介:手工木杆秤制作工艺复杂。第一步,木工使用长推刨,把木料制作成长条。第二步,用木耙子刨削木杆毛坯,制成两端由细到粗,逐渐过渡的圆柱形木杆。第三步,用小细刨打磨出光滑的圆面,做成光坯。第四步,用粗石水磨。第五步,用细石再水磨。第六步,用石灰水浸泡24小时,洗净晾干。第七步,用砂皮再次磨光。第八步,根据根据物理上的杠杆原理计标出力点、支点的距离,用步弓(实际上是圆规)落实刀口与铁钮的距离。第九步,用武钻打眼。第十步,做头尾铜管子(包括电焊)。第十一步,装头尾铜、刀口、铁钮的安装,意味着完成半成品。第十二步,用标准砝码正确落实斤量在木杆秤上的位置。第十三步,用步弓分量由大到小(由斤到两)。第十四步,用扦星钻在秤杆上钻星眼。第十五步,用工用割刀,把不锈钢丝(或铜丝)嵌入星眼中割断敲平。第十六步,用油石把秤星磨平。所有步骤结束即可制成木杆秤。

启东木杆秤制作有百年历史,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海复镇老街82号有一家陆荣顺秤店,目前该店第三代传人是陆燕菊。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人用电子秤,木杆秤逐渐成为百姓乔迁新居、子女结婚时购买的一件象征性物品,寓意称心如意、幸福美满。

六、传统技艺:启东酱糟海鲜制作技艺

简介:启东滨江临海,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吕四渔场”更承载着全江苏省每年捕捞产量的三分之一,渔业是启东城市发展中的重要脉络。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渔民赋予了这座城市奋进拼搏的豪迈气概,也成就了启东特色的酱糟海鲜技艺。

吕四古有“赛扬州,胜蓬莱”之称,三水交汇带来丰富的浮游生物,加上特有的盐分促使吕四渔港的海鲜产品口味、品质出众。但海鲜属于绝对的“易损易耗”品,古时候,船老大们以帆船为家,靠风出行,打渔归来,以最传统技艺加工新鲜海鱼,其中就包括酱糟海鲜技艺。

酱糟海鲜技艺分为酱制法和糟制法两种,分别以酱油和米糟作为腌制的主材料。一般黄鱼、鲳鱼、方板鱼、马鲛鱼等海鲜处理风干至八成后入缸糟制,当大海的生灵遇上谷物的芬芳,迸发出的是独特的鲜香风味。酱汁泥螺也是启东人设宴待客的常用菜,当Q弹的泥螺遇上清甜的酱汁,再抿上一口纯度刚好的烧酒,一场欢宴从此开始。

现在的启东吕四一带,仍有许多人,他们沿用祖传技法,同时结合现代工艺进行精制,形成独到的酱糟海鲜配方,丰富本地餐桌的同时,也通过现代化的运营手段,送到中国的千家万户。

七、传统技艺:章震贺卡制作技艺

简介:章震贺卡创始人是章生勃先生,号章震,故创办章震贺卡公司。章震先生自幼受徐志豪指点,后在上海外文书店受何文源,姚缝子指荐,从国外引进圣诞卡,此后,自己设计制作贺卡。中国第一家章震美术公司生产制作“章震贺卡”。公司刚开始为旧中国四大家族生产纪念贺卡,后来为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制作名人卡片,也为国务院、外交部、人大各中央部委办设计制作贺卡。解放前公司搬迁至上海二城桥、神庙九曲桥,规模从家庭工厂到有员工十多人再发展到公司全员三百多人。解放初期,公司在启东市北新镇,后搬迁至启东市汇龙镇,性质从私人企业发展到公家办厂,再到校办厂,后又回到私人企业,流动资金从最初的几万资金发展到五百万资金,影响范围从国内各新华书店、邮局、机关团体再到海内外各个国家。

八、传统技艺:启东脆饼制作技艺

简介:脆饼制作在启东地区影响深远。最早,清朝吕四地区就开始有脆饼的制作。民国初年,海复镇有一家脆饼店,主人凭祖传的脆饼制作技艺,并经过长时间发展,最终定型而成启东脆饼。启东脆饼长期在启海、崇明、南通一带流布,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欢。

启东脆饼用料考究,做工精细,具有酥甜香脆、美味可口的独特风格。颇受人们喜爱,迄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了。启东脆饼不同于南通脆饼,南通脆饼是长条形的,而启东脆饼是方形的,有利于在高温烤制的过程中让更多的空气进入饼中,增强口感的层次性。其作为一种传统产品,扎根于江海饮食文化的土壤,对其传承和保护,既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

该项目也折射出江海儿女的聪睿和灵巧,小小脆饼,二十多道工序,香甜酥脆,百年传承,百年盛誉。反映了启东人泥古而不守旧,在对传统的继承中,不断创新,才使这一食品芳香百年。

九、传统技艺:启东木刻技艺

简介:启东手工木刻可分为两种流派,一种是家具工艺品,另一种就是后续衍生出的木刻版画。启东版画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倡导并扶持新兴木刻运动,在江苏现代版画先驱徐惊百先生的组织推动下,启东的新兴木刻运动得以萌生和发展。

启东手工木刻的家具工艺品,主要特征在于制作技艺复杂,难度高。上世纪,启海人家在嫁女儿时嫁妆里都要带一张花板木床,床的两侧,围栏布满手工雕刻的“花板”,图案有龙凤图、多子多孙图、荷花等等,优秀的木刻作品包含创作者的个人思想,也表达对新婚夫妻的祝福。这种手工木刻可以最大限度地加大刻板时木板的硬度,从而使线条更加精致。

手工木刻历史源远流长,其发生、发展的全背景是农耕文化,因此,它所折射出的是人类农业文明的成果。

十、传统技艺:启东烟斗制作技艺

简介:烟斗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古代烟斗发展自烟草传入中国,始于明代。2012年启东人周军去欧洲考察时路遇一家烟斗店,他被那些各式漂亮烟斗深深吸引,细细观赏上面的雕刻,感触良多。在参观多家烟斗工坊后萌生了制作烟斗的想法。回国之后,周军开始钻研摸索,第一次制作的是一个欧梨木烟嘴并把它送给了一位太极拳师父。而后,周军尝试用花梨木制作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支烟斗,结合天然木纹,徒手雕上一位戴斗笠的老翁,悠然自得地坐船垂钓,整个雕刻浑然天成,仿佛烟斗是“长”成这般。现在,周军制作烟斗可以在研究木头的纹路后,直接雕刻出生动形象的图案。周军2021年创作的《三星堆之一(丝绸之路套斗)》在第三届南通文学艺术创作大赛中获工艺美术类三等奖。

烟斗制作融合了美术、雕塑元素,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虽然该项目源自欧洲,但启东人周军将其很好地传承下来并带到了启东,并在一定范围内打开了知名度。该项技艺值得被传承。

十一、民俗:接水龙

简介:“接水龙”是传统形式的消防的演习,当时科学技术还没有现在如此发达,消防器材没有如今先进,集镇上的消防只有这种“水龙”。久而久之,把每年检验这些水龙有效性的活动变成了聚星镇人们一年一度的节日,俗称“接水龙”,代代相传

每年的农历六月廿日,对于启东市聚星镇周边的百姓来说,是个特殊的、愉快的日子。每年在“接水龙”之前,活动负责人都要召开相关人员会议,进行分工,明确责任,确定实施方案。接着就是派出人员在街道上敲锣呐喊:“六月廿四接水龙!”尽管六月的天气很炎热,骄阳似火,但当天一早就有千人以上前来喝彩助威。许多男人、小孩都是光着背、光着脚、穿着裤衩,场面十分壮观。随着洋龙上的铃声传来,洋龙与木龙两队的交战就开始了。双方不停地利用杠杆作用将水喷射向对方,水枪喷出的水柱也十分强劲,可达四五十米远。在对抗过程中,水龙的参战人员不停地压杆、加水,枪手抱着枪头射击对方,观众不断地为两队呐喊助威。水枪手偶尔也把水枪对向观看的群众,把强大的水柱成弧形洒向人群,把观众淋个落汤鸡,人们被淋湿了全身,嬉笑声一片。比赛过程往往持续2个小时左右,方告结束。

十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造房子

简介:造房子是启东民间流传较广的一种游戏,经历几辈人的传承,至今仍受到孩子们的喜爱。

游戏方法:在比较平坦的长方形地面上面上楼房(一般是五层),依次将小方砖(或沙包)放入一层楼房,按照楼房格子的安排进行单脚跳、双脚跳、转身跳、投掷轻物、单双脚落地弯腰拣物品,回到起点,此为一轮完成。然后进入第二轮,小方砖随轮次的增加,逐步由一层投到五层。小方砖(或沙包)投定楼层不压线才算有效,跳跃时单双脚不得踩线,跳错楼层必须重跳,玩者人多时,一般分成两组,同组队员可接替前面队员未完成的项目,继续将游戏项目进行下去。

这个游戏不光考验体力、还考脑力,小方砖(小沙包)怎么扔、扔在哪里,都是有“讲究”。造房子游戏,反映了启东人民的智慧,是历史留下来的珍贵礼物。

原文:点击查看